七年級上冊《梵天寺木塔》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梵天寺木塔》教學反思
《梵天寺木塔》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結合學生已接觸過文言文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文作為示例讓學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相關知識,并通過前后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養成時而習之,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
文言文的字詞疏通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本就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且不說字詞難懂,但就興趣而言,不少學生就已經皺眉搖頭了。如何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文言文,讓文言文的翻譯工作更有效地完成則成為不少語文老師思考的難題。
備課前我也認真地考慮了這個問題,對于文言文,學生的抵觸心理究竟來自哪里?無外乎就是文言文的“艱澀難懂”。仔細想一想,文言文真的難懂嗎?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真的不可接受嗎?其實倒也未必,畢竟我們有一只強有力的拐杖,那就是頁下注釋。可是學生對于書頁下的這塊寶地卻視而不見,為什么?是不是與我們老師平時文言文教學的習慣有關呢?一味的強調講解完全剝奪了學生自學的權利,以至于不明頁下注釋為何物,因為平時上課他們無需觀察,只要認真聽講,認真筆記就萬事皆可。學生沒有參與思考,只是死記,當然沒有機會品嘗成功的喜悅了。因此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文言文翻譯的'過程中,只有嘗試,才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在課前,我布置了這樣的預習要求:1、查字典,讀準文中生字的字音。2、熟讀課文、參考頁下注釋,嘗試翻譯課文并總結疑難之處。學生欣然接受,在課上檢查預習的環節,學生的朗讀令人眼前一亮,給他們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孩子們也一定會不負眾望。
文言文對于現代文而言,理解起來的確有一定難度,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因此在個人獨立嘗試之后,同學間的合作學習就顯得的尤為必要了。
課堂教學中,在疏通文意環節,我設計了組內質疑討論,提出個人的疑難,小組合作解決并總結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于是學生的問題更集中了,在全班交流質疑時,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有質量,如“貽以金釵”中的“以”,“便實釘之”中的“實”,“但逐層布板訖”的“訖”。通過學生嘗試自學,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們對本文的內容都能大致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結合頁下注釋,確定了一種學習態度:自主嘗試。
文言文也是教材中一種常態,我們教師首先不能以如臨大敵之勢對待,正所謂“越有難度,越值得嘗試”,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方法和態度的指導。
【七年級上冊《梵天寺木塔》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梵天寺木塔》教學反思05-31
《梵天寺木塔》的閱讀訓練04-21
《梵天寺木塔》閱讀理解05-02
《梵天寺木塔》原文及譯文03-25
初一上冊《梵天寺木塔》教學案例05-16
梵天寺作文05-06
梵天寺文言文翻譯04-01
焚天寺木塔文言文翻譯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