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范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生字,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學習借助圖畫和注釋理解古詩大意。
2、過程與方法:通過三個層次(第一步讀準、讀通,第二步讀懂字詞句,第三步思考讀、體會讀)的朗讀,達到理解詩文大意然后背誦的目的。
3、情感與態度:感悟詩的情境,體會作者思念故鄉、親友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背誦詩文。
難點:理解詩句,整體感悟詩歌情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溫習舊知,導入新課
通過復習學過的詩歌,引出本詩。
師: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許多古詩中都會有景色的描寫,詩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師這里有一幅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幻燈片)在這幅畫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師:看到這些景物,可以讓我們想到哪一首學習過的唐詩呢?(《靜夜思》)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來背一背吧!(集體背誦)
師:在這首詩里你認為哪個字寫得最好?(思)為什么呢?(“思”字點明了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思念故鄉)他是借什么來表達的這種感情呢?(月亮)
師:今天,我們再一起學習一首李白的與月亮有關的詩。(板書:峨眉山月歌)
二、層層深入,學習新課
1、自讀詩文,讀準,讀通。
師:大家齊讀詩的題目。想一想,在這首詩中,詩人會描寫什么景色呢?(重點抓住“月”)請大家大聲地朗讀這首詩,要看準字音,字型,讀通詩句。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該怎么辦呢?(看課下的注釋,問老師,問同桌······),讀三遍到五遍。
老師巡視,糾正要求認識的字詞。
檢查朗讀,點人讀。(注意糾正,評價)【多讀】
認識生字,字音,寫法
師:大家讀得都非常好,老師也想讀一讀。(范讀)
師:男同學和女同學分開讀一讀,比一比,看誰讀的聲音最響亮,字音最準確。(男生女生比較讀)
師:我們分小組再讀一讀,看哪一組的聲音最整齊。
2、再讀課文,讀懂詩句。
①整體感悟古詩。
師:詩人小時候隨著他的父親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歲的時候才離開那里。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輕時的李白剛離開四川時的作品。
師:大家剛才背誦了《靜夜思》,也多次朗讀了《峨眉山月歌》,這兩首詩有一些相似之處,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書)兩首詩中都有一個“思”字,而且詩人都是借月亮表達了一種感情。
師:這兩首詩雖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靜夜思》里,詩人借月亮抒發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個地方靜靜地看月亮。那么這首《峨眉山月歌》里,詩人還是在一個地方靜靜地看月亮嗎?(不是)這首詩中,詩人的位置是變化的,并不是只在一個地方。請大家再讀這首古詩,找出表示位置變化的字詞。
入 流 發 向 下 (結合詩句,解釋這些詞的意思)
師:詩人的位置是變化的,那么詩中提到了哪些地點呢?自讀詩文,結合課文下的注釋,用筆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學舉手示意。
找出地點的詞:峨眉 平羌 清溪 三峽 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詩,解決難理解的字詞。
師:詩人經過了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們來繼續欣賞。
師:齊讀第一行詩,想一想詩人在這一句中寫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樣的呢?(半輪)在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誰能試著解釋一下這一句嗎?
師:第一行詩,詩人寫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寫的什么什么呢?齊讀第二行詩,看一看詩人在這一句里寫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動,詩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詩人。如果站住不動觀察水中的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巋然不動的。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讀一整句詩)這一句詩人寫的'是水中的月亮,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句詩的意思呢?
師:前兩句都在寫景,一行寫山月,一行寫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訴我們什么呢?齊讀第三行詩,讀完之后找同學試著翻譯一下。
師:詩人晚上出發,看到了這些景色會有什么心情呢?再讀第四行詩,想一想詩人是在思念什么呢?(“君”)君有哪些意思呢?(先生,朋友······)在這里,君是指什么呢?(月亮)(不理解“君”的再讀第一句)對,但是這里的君如果只是指月亮,那這一句為什么不用“思月不見”呢?(這里的月亮是一種寄托,詩人借月亮寄托了對故鄉,對親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月亮時而被兩岸的高山擋著,使詩人更增添了對親友的思念)試著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在順流而下到渝州的時候,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著,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鄉親友。)
⒊再整體感悟古詩
師:請大家通讀全詩,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看能不能把它串起來。(點人說)
師:大家說得都非常好,老師根據大家的理解,整理出了這首詩的意思,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看幻燈片)請大家齊聲讀一讀。
師:我們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了詩人的思念之情,那么,你能不能讀出詩人的這種心情呢?(多點人讀,自己讀,再找人讀,齊讀)
師:現在,借助課本中的插圖,假設我們自己是詩人,在這樣的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偉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輪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樣,陪著我隨著江水流動。我乘著小船,從清溪出發,往三峽的方向駛去。但是在順流而下到渝州的時候,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著,讓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鄉和親友。看到了這樣的景色,體會這樣的心情,詩人是用什么語調吟出這樣的一首詩的呢?
師:找幾位同學分別來讀一下,看一看哪一位更有感情,讀的更好。(角色讀)
師:大家一起試著讀一下!(齊讀)
三、鞏固加深,理解背誦
師:大家讀的都非常好,對作者的心情也都有自己的體會。現在,有沒有哪位同學,可以看圖片背誦一下這首詩呢?(出示插圖,引導學生背誦。)全班一起看圖背誦一下。
師:大家背的不錯,再讀一遍,然后我們一起看著這些地點,再背一背。
師:找幾位同學有感情的讀一讀,我們再試著看著這些表示位置變化的詞背一下。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自己的心里默背一下。
師:再齊讀詩文,剛才哪里背得不熟的地方,重點記憶一下,看一看哪一位同學能最先熟練的記憶。
(集體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看一下書本。會背的同學請舉手,點人背。)
四、課外拓展
師:詩人李白是一個非常喜歡月亮的人,他的詩中經常會有月亮出現,用月亮表達不同的感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它所抒發的感情和本詩一樣嗎?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
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默寫《峨眉山月歌》。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
2、背誦兩首古詩。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投影片、收集有關李白、劉禹錫的生平資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理解《峨眉山月歌》詩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一、激發學習興趣
1、導入新課1、誰能談談李白和他的詩?
師述: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居士,幼時隨父遷居四川清蓮鄉,25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游,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人稱“詩仙”有‘斗酒詩百篇“之稱。2、說說你學過李白得哪些詩。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他青年時期寫的`一首《峨眉山月歌》。書:課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指名讀,糾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認讀生字。
2、理解字詞的意思:半輪(看圖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發:連夜出發。
四、讀文釋義
理解一、二兩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
1、指名讀。
2、小組學習,理解意思,或提出疑問。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板書:月半輪
理解三、四句: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思念友人卻沒有見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之情向渝洲駛去了。
板書:影江水流
1、由讀。
2、小組學習。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連起來讀,指名串講詩意。
1、示幻燈片課文插圖。
2、引導觀察想象。
板書:思君
五、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見了什么,低頭又看見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臉上會么表情。
3、結合想象連起來說一段話。
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人因思念而惆悵的預語氣。,語調要低緩些。
六、指導背誦指名背
齊背。
總結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發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書:寫景抒情
1、作業:理解帶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朗讀并背誦《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4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學實錄(送教課)(簡)
時間:9月11日 地點:新教育小學小圓廳 班級:四(4) 教師:張立華
誦讀詩歌
張老師在臺前一站,給人感覺很沉穩。
老師顯然準備了課件,因為沒有電腦,而上課鐘已響,張老師果斷地開始上課了。
板書了“唐·李白”之后,讓學生談談對李白的了解。四年級學生都能很清楚的說出李白被稱為詩仙,是偉大的詩人。老師讓學生背誦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寫的詩。學生依次背誦了《贈汪倫》《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背誦的節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學生平素的古詩積累功夫很扎實。
了解了李白,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
1、揭題。今天我們學習李白年輕時候離開家鄉時寫的一首詩:峨嵋山月歌。老師請學生跟老師板書課題并齊讀了課題。
老師問,歌是歌詠的意思,詩人歌詠什么呢?一名男生說,是在歌詠峨眉山的月亮。老師追問,有人知道峨眉山嗎?有一個學生說在四川省,另一個補充峨眉山有一塊石頭叫峨眉石。
2、讀詩。老師請大家自由練讀。學生讀了大約兩三遍,只是沒有自由讀,一直是齊讀。老師要求大家停下,請了兩位女同學來讀詩。讀后,老師問剛才讀過的一首詩的節奏是什么?學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這首詩押什么韻呢?學生也能很準確的說出詩押的是什么韻。
了解了這些之后,老師又請一位同學進行了朗讀,提示注意節奏。
理解詩意
理解詩意,張老師主要采用了一下幾點。
1、圈畫詩中地名。張老師提示:這首詩一共28個字,可是卻有五個地名。這在萬首唐詩絕句中是僅見的,誰能找到告訴大家。
學生一般都能找出三處以上的地名,少數同學能找出四處,全班只有極個別同學找對了五處地名。
張老師再提示:除了地名,還剩下16個字,他們的意思是老師告訴大家呢?還是你動腦筋思考思考呢?請默讀古詩,思考詩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師問:第一句詩,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能說出月亮是半圓的。張老師再問:我們都說一輪明月,為什么說半輪呢?接著在課件上出示了課本上的插圖。請學生看圖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為課件中音樂沒有播放出聲,老師用語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別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導學生體會第一句中一個難點:從意思上講,應該是半輪月,怎么是半輪秋?最后老師采用講解的辦法告訴學生這是倒置。
老師接著問第二句話誰懂?學生回答的很美,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隨波流動。老師想在細處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動,這是為什么?學生沒有很好的領會老師的意思,一開始沒有反應過來,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知道卻原來是詩人站在流動的船上。
老師相機板書: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師給大家提示要注意三個字:“發”、“下”、“君”。這幾個字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師在黑板上相機板書:思君不見。
感悟意境
感悟詩的意境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張老師采用了以下幾個環節來促成學生感悟。
1、感情誦讀。老師大段的抒情獨白:年輕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乘舟駛向對他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盡管他是一個三尺男兒,當他面對這多情的月亮時,他將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鄉、朋友,誰來讀一下。
一名女生讀的有聲有色。
老師感情充沛地說: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還略可安慰的話,后面是怎樣的一種寂寞之感啊,請再讀。
再站起的這位女生讀得更有感情。
2、補充詩句。老師說,李白有一句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離鄉的李白因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單,但是,當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著,想見著。李白思念的是誰呢?
學生脫口而出:月亮。
老師說,對。剛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親人的話,這里的“君”也可以說是月亮。這只是老師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給你一個答案,我相信隨著歲流逝,你們慢慢長大,一定會尋找到一個答案。
拓展閱讀
老師提出:關于寫月亮的古詩很多,月亮是古詩常見的意象。你還知道那些描寫月亮的詩嗎?學生回答了《靜夜思》《塞下曲》等古詩。
老師課件出示了兩首詩。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老師請學生比較三首古詩有什么相似之處。
一名學生回答:都是寫思念別人的。
老師肯定了學生的見解,說月亮在古詩的意象中往往帶著思念的情懷。
老師略作總結后,本節課教學結束。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作背景。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06-27
[優]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06-27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詩原文及鑒賞10-24
峨眉山月歌李白古詩原文及賞析10-11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合集5篇06-27
《嘲歌》教學設計01-16
《賣報歌》教學設計03-28
《水鄉歌》教學設計04-07
《對韻歌》教學設計05-08
李白古詩峨眉山月歌全詩原文詳細賞析翻譯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