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下冊14課《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后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個小故事,文章用質樸的言辭和親切的語氣,講述了一個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有趣故事。課文講了薩沙與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因為出門時只帶了一件雨衣,所以母親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在父母親的影響下,也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蓋在了薔薇花上。盡管文章說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這既滲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價值觀念,又飽含著“保護弱小者”這樣的信念情感,更體現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義。
我把本課的核心目標定為:通過朗讀訓練,讀出對話的不同語氣,感受語句的內在涵意;通過平等對話,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培養學生自覺保護弱小者的習慣。在教學這課時,我主要抓住了兩條主線,一是雨前雨后薔薇花的對比,結合圖片反復讀,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孩子切切實實感受薔薇花的嬌嫩、弱小,為薩沙不甘當弱者,要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打下伏筆。第二條線是薩沙和媽媽的一段對話,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借助讀中感悟的閱讀策略,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無聲的對話與有聲的交流。這里將教學的重點圈定于薩沙與媽媽的對話之中,通過反復閱讀,精細討論,體悟出薩沙三次說話的不同心境。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但如何深入挖掘教材的可利用資源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于是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很多可拓展性的練習,比如讓學生積累表示雨大的詞語,讓學生補充課文中的句子,結合課文說說生活中的經歷等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縱觀整節課,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是:
1、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與訓練。采用了不同的讀書方式,例如:齊讀、學生自由練讀,同桌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師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引讀等等,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油然生發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從而更深的.去理解文本,一步一步地讓孩子自己的感情得以升華。特別是薩沙那三句問話,更是引導學生反復咀嚼、品味、消化、吸收,使學生不但懂得保護弱小,還悟出做人需要自強自立、關愛身邊的人。力求做到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
2、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一篇課文,要想使學生有本質上的進步,有實質性的提高,最好的辦法就是著力語言,突出重點。因為前者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后者突出了閱讀教學的關鍵。基于此,在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時,我著力進行語言訓練,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詞語教學上有很大收獲。例如出示雨前的薔薇花圖片后讓學生看一看、感受薔薇花的美麗,然后填一填( )的薔薇花。文中有形容雨大的詞語:“大雨如注、滂沱大雨”,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形容雨大的詞語呢?再比如讓學生補充句子,把薩沙的心情表達得更具體,“薩沙( )朝著薔薇花走去。他( )掀起雨衣,( )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并且說一說這樣填的好處。文章以薩沙的話結尾,我又讓學生試著寫寫媽媽會怎么回答薩沙的話。這些詞、句的訓練對學生的語言積累、運用是大有幫助的。
當然,教學中我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想象“那么美好的森林”是一番怎樣的景象?我僅僅讓學生用一些詞來描繪,如果引導學生用幾句話來說說對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肯定會更好。
2、板書的呈現由于滯后未能完成。原本設計在最后一環節引導學生回顧讓雨衣的過程,板書:
爸爸 → 媽媽 → (托利亞 ) → 薩沙 → 薔薇花
然后再引導學生觀察板書質疑:“爸爸為什么不直接將雨衣給薩沙呢?難道他不知道薩沙最弱小最需要保護嗎?”“媽媽為什么不把雨衣給托利亞,而直接給了薩沙呢?”他們“讓雨衣”的行為,看似詮釋了“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而實際上并不完全遵循“弱小”原則,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從而感受薩沙一家人的愛的傳遞。遺憾的是時間關系我草草結束了這堂課的教學,將這一環節略去了。
3、上完課后我又重新審視,整理其課文的結構,每一處的設計,感覺到這樣的文章,在教學中還是應該讓學生學到些什么。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教育家,他在這篇文章里的每一處的設計都是精彩的,必不可少的,而且前前后后都是相互聯系著的。雖然教學過后,再回過頭來想想,這樣的課文,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在文中找出值得討論的和疑惑的地方,讓學生去深究后體會。比如;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為什么要寫五年級的托利亞和4歲的薩沙呢?文章中兩次寫到了薔薇花,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讓孩子們去研究,去感悟作者的用意,體會文章的主旨,從而知道保護弱小的道理。這樣一舉兩得,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學習,領會文章寫作的特色,學習大教育家的寫作方法,這樣在課堂上讓學生從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豈不更好?
教學相長,在教學后反思,對促進今后的教學真是受益匪淺。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后多多反思,多多思考自己做法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這樣對今后的工作一定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