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實錄「帶反思」
板塊一:導入課題,初讀感悟
師:同學們好!(課前,班主任已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我)我不是一位老師,這是我第二次登上講臺,很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共度這40分鐘的時間。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文章(板書:音樂之都維也納)。(指著“都”字),這個字念什么?
生:du(一聲)。
師: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都市。
生:首都。
師:什么是首都?
生:一個國家的中心。
師:音樂之都是什么意思呢?
生:音樂的首都、音樂的中心。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沉默半天后,有一人舉手)
生:為什么說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
師:很好,很會提問題,真是一位聰明的學生。維也納大家聽說過嗎?聽說過的請舉手,說一說你所了解的維也納是什么樣子的。
(無人回答)
師:大家還不是很熟悉維也納,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維也納是奧地利首都,位于多瑙河畔。它以精妙絕倫、風格各異的建筑而贏得“建筑之都”的美稱,又以歷史悠久被稱為“文化之都”,還以富麗華美的裝飾被稱為“裝飾之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圖片。
(課件出示維也納的圖片)
師:維也納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建筑也很有特點,而這篇文章中,作者重點向我們介紹的是“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文章已經發到同學們手里了,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剛才那位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說維也納為音樂之都呢?一會兒,我找學生分段朗讀。
(生不是默讀,而是小聲朗讀)
反思:我明明說的是默讀,結果學生紛紛小聲朗讀。是我沒有表達清楚,還是學生習慣了拿到一篇文章先小聲朗讀?我想打斷學生,改為默讀,但既然這么多學生都聽成或默認應該小聲朗讀,那就尊重學生的選擇吧。課后細想又覺得,當時為什么不問問學生——為什么小聲朗讀?是聽錯了,還是習慣使然?
板塊二:品詞析句,積累語言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幾個詞語。
(課件出示:阿爾卑斯、北麓、多瑙河、生涯
波光粼粼、裝飾、博物館、草坪
街頭巷尾、飄溢、華爾茲、露天
星羅棋布、摻和、圓舞曲、鏤花)
師:我找位同學給大家讀一下,大家認真聽,看他讀得對不對?
(三位學生朗讀,出現不同的錯誤,同學們踴躍糾正)
師:好,現在,我找同學分段來朗讀課文。注意,這篇文章中有很多長句子,想要讀得流利,就要注意如何正確斷句。誰先來讀第1段?
(生讀第1段)
反思:第一次試教,在梳理文章結構時,學生感到相當吃力。比如文章如何從不同角度來說明一個特點?文章四個方面材料之間是什么關系?作者為什么這樣結尾?這些問題都是建立在對文章結構有清楚認識的基礎之上的。第二次試教時,我毅然采用這種相對落伍的方法——讀一段處理一段的字詞,概括段落大意。然而,前面幾次設計,我是努力規避的。
師:大家覺得,這一段中,哪一句話特別重要呢?
生: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
師:為什么覺得它很重要?
生:它是總起的一句話。
師:哦,是統領全文的一句話。這種結構形式叫什么啊?
生(紛紛):總分。
師:看來大家對總分結構很熟悉了。我們來看第一段。作者要介紹的是維也納是音樂之都,但是這一段并沒有提到音樂,而是介紹了維也納的位置。這一段中有幾個詞特別美,同學們找一找,說一說哪些詞讓你覺得維也納特別美?
生: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波光粼粼。
師:去掉這三個詞,我們再來讀一遍。
(出示課件)
師:加上這三個詞以后,有什么不一樣?
生:讓人覺得維也納很美。
生:讓人體會到作者對維也納的喜愛之情。
師:對了,加上這三個形容詞,文字就給人一種很美的感覺。如果只有小盆地三個字,文字就很干癟,加上“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小盆地一下子就豐滿了,仿佛就在眼前。“波光粼粼”這個詞呢,大家想象一下,在陽光的照耀下,微風吹過,河面上的波紋閃閃發光,煞是好看。一下子,我們腦海中就形成了一幅很美的畫面。所以,我們以后在遣詞造句時,也要努力給讀者一種畫面感,讓讀者仿佛看到、聽到一樣。好,我找位同學來讀第2段。
(生讀第2段)
師:這一段主要說明了什么?哪個句子非常關鍵?
生: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師:對了,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板書:古典音樂的搖籃)這一段也是一個總分結構。看“搖籃”這個詞,我們都聽過“搖籃曲”吧?在這里,這個搖籃是嬰兒睡覺時媽媽搖動的籃子嗎?
生:不是。
師:那這個搖籃是什么意思呢?
生:發端。
生:起源。
生:源頭。
生:最開始的地方。
師:搖籃在這里是發源地、誕生地。比如,井崗山是革命的搖籃,少年宮是我成長的搖籃。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一下第3段?(生舉手)我找一位不舉手的同學怎么樣?(指著一位低頭的學生),你來給大家讀讀?
(生讀第3段)
師: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
生: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的城市。
師:(板書:用音樂裝飾的城市)這也是一個總分結構。在這一段中,有一個詞出現了兩次,是哪個詞?
生:裝飾。
師:這兩個詞的意思一樣嗎?
生:(稍稍沉默后)不一樣。
師:那分別是什么意思呢?
生:第一個裝飾是用音樂裝飾,第二個裝飾是用音樂符號裝飾。
師:嗯?是裝飾的材料不一樣?
生:(笑)不是的。
師:那這兩個裝飾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生:第一個是把它裝飾起來的意思,第二個是被裝飾好的意思。
師:哦,您是這么認為的啊?誰還想要補充一下?
反思:其實學生回答到這兒的時候,意思基本明白了,只是表達欠妥,我應該及時糾正這位學生的回答,引導他完成逐步精確和規范語言這樣一個過程,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接招,只好找下一位學生來補充。對于這位學生來講,失去了一次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
生:第一個是打扮的意思,第二個是打扮成的樣子。
師:誰還想再補充一下?
生:第一個是動詞,第二個是名詞。
師:你太厲害了,看出了詞性不同。對了,第一個是動詞,是打扮、裝扮的意思;第二個名詞,是裝飾品的意思。好了,我再找一位同學讀一讀第4段。
(生讀第4段)
師:這一段主要說明了什么?
生:維也納一天也離不開音樂。
師:(板書: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我們來看一個句子,我找位學生讀一讀,注意要讀出畫面、讀出意境來。
(課件出示含有“摻和”的句子,生讀)
師:摻和是什么意思?樂聲和花草的芬芳能不能摻和?
生:(紛紛)不能摻和。
師:為什么不能摻和呢?
生:因為一個是用鼻子聞的,一個是用耳朵聽的。
師:哦,不能摻和啊?那作者為什么這么寫呢?
(一片沉默)
反思:學生為什么會沉默?是我的提問方式欠妥,還是這個問題難度過大?
師:客觀來講,樂聲和花草的芬芳當然不能“摻和”,但作者之所以這么寫,是想要告訴我們,要調動所有的感官去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試想,在夏天的夜晚,沒有視覺的干擾,我們靜下心來感受這“聲”與“味”的摻和,是一種多么美的享受啊!我們再來看一個句子。
(課件出示句子: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會議時,會前會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慣例)
師:“這幾乎成了慣例”能不能刪去?
生:不能。
師:為什么不能?
生:因為意思表達得不一樣,如果沒有“幾乎成了慣例”,就成了每次都要演奏一曲古典音樂了。
師:哦,意思不一樣?那慣例是什么意思呢?
生:每次都這么做。
師:是每次都這樣做嗎?
生:是大部分情況下都這么做。
師:是大都這么做,常常這樣做。剛才那位同學說了,“這幾乎成了慣例”表達了這樣做很普遍。那好,現在,我把這個句子改一改。(課件出示: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會議時,會前會后也經常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樣是不是就表達了常常、經常這樣做的意思?這兩句話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還不一樣?為什么呢?我先找個學生把這兩個句子讀一讀。
(生讀)
師:誰來說說為什么不一樣?
生:因為“經常”沒有“幾乎成了慣例”,次數更多。
師:哦,您是覺得,“這幾乎成了慣例”比“經常”的頻率要高。還有誰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覺得把“這幾乎成了慣例”放到最后,重點強調了演奏的頻率。
師:您是覺得在語氣上有所不同?您是覺得意思相同,但表達的語氣不同,是嗎?
生:是的。
師:我們再來看這兩個句子。這兩個句子呢,在意思上并沒有太大的不同,剛才那位女生堅持認為,在表達的頻率上有所不同,我也表示認可。關鍵在于,這兩句話在語氣上的不同。把“這幾乎成了慣例”單獨拎出來放在句末,有強調和加強語氣的作用。也就是說,這兩個句子雖然意思基本相同,但是在表達的語氣上有強弱之分。今后,我們在閱讀和寫作時,要格外注意句式的變換,要用心體會不同的表達方式,在意思表達和語氣強弱上有什么區別。能夠敏感地捕捉到這個,我們對語言的領悟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反思:“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會議時,會前會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慣例。”此句不同于常規表達,是個陌生化句式。“這幾乎成了慣例”置后有強調、加強語氣的作用。我個人認為,讓學生體會不同句子在表達方面的細微差別,有利于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敏感。但是,在處理中卻出現嚴重失誤。
本來,最初設計的問題是“這幾乎成了慣例”能不能刪去?為什么?但是,又擔心同學們會糾結于意思表達上的不同。為了把問題的答案指向語氣不同,我又設計出示一個意思表達相同的句子,也就是把“幾乎成了慣例”改成了“經常”,從而讓學生通過對比讀來體會語氣的不同。結果,兩次執教都出現同樣的問題——學生依然糾纏于“幾乎成了慣例”和“經常”在頻率上也就是在意思表達上有區別。課后,我才意識到,自己對慣例的理解有誤,才導致犯下嚴重錯誤。“慣例”是指“一向的做法”“常規”,而我卻把它理解為“通常做法”,再經過“幾乎”一詞“稀釋”,就變成了“經常”和“常常”。事后,認真琢磨,方才悟出這樣處理有些不妥。目前,我依然沒有更好地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但是我知道糾纏于“幾乎成了慣例”和“經常”,哪個表示的頻率更高,顯然偏離了最初設定的目標。
板塊三:梳理脈理,讀寫結合
師:現在,我找位同學讀一讀第5-7段。有同學一直在和同桌說話,我找他來給大家讀一下?
(生讀)
師:這三段說的是不是一個意思?
生:是的。
師:說了什么?
生:維也納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布。
師:(板書:音樂廳和歌劇院星羅棋布)星羅棋布是什么意思?
生:像星星那樣多,那樣密。
生:像星星和棋子一樣多,一樣廣。
師:星羅棋布就是,像群星那樣羅列,像棋子那樣分布。形容數量多,分布廣。我們來回顧一下整篇文章。文章開頭第1自然段第一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是這篇文章的總述,第2到4自然段,每段的第一句話也是該自然段的總述。第5-7自然表達了一個意思,而第5段的首句呢,也是這一段落的總述。可以說,這篇文章將總分結構運用到了極致,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生:可以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作者要寫什么。
生:可以使文章更有條理。
師:可以使表述更有條理,脈絡更清晰。好了,我們再回到課始那個問題,為什么說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呢?概括一下,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說明了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的。
(生根據板書概述文章內容)
師:我們再來看一看,作者是怎么組織這四個方面的材料的?這四個方面的材料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
(生沉默)
師:大家看一看,先是說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然后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再接著說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最后又詳細寫了歌劇院和音樂廳,這四個方面的材料之間是有著什么樣關系呢?
(生沉默)
反思:第一次試教時,學生提出了從大到小的關系,讓我頗感意外。第二次試教時,學生全體沉默。是這個問題真的難度太大,需要放棄?還是缺乏有效的引導?
師:是不是從大到小,或者說從點到面的關系啊?先從一個大的方面來寫,然后再到具體的事物,這就叫從面到點。大家再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不從小到大或者說從點到面呢?為什么不把寫歌劇院和音樂廳的'部分放到第一部分呢?為什么要把金色大廳放到最后?這樣結尾有什么好處呢?
生:因為歌劇院和音樂廳很漂亮。
師:哦,您是認為比前面的更值得寫?還有誰要補充的嗎?
(生沉默)
反思:兩次試教,第一次,學生的回答基本與提問無關;第二次,學生集體沉默。看來,這個問題難度過大,而且我的解讀過于主觀、過于強勢,這種主觀推測作者寫作意圖的手段,或許在成年讀者中也很難達成共鳴、獲得認同。
師:在歌劇院和金色大廳這一部分,作者分別展現了它們的富麗堂皇,著墨較多,放到最后會使結尾更有份量。再加上,維也納金色大廳是音樂圣殿,全世界的音樂家們都以能在這里舉行音樂會為榮。尤其是最后一句“吸引成千上萬的國內觀眾”,更有利于揭示主題——真正的音樂之都。每年成千上萬的人都往這里趕,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音樂之都啊。
師:現在,我想問問大家,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生:記敘文。
師:是記敘文嗎?我再找位同學來問問。
生:記敘文。
反思:這一個問題也很出乎我的意外。我原本以為學生會在說明文和散文中間搖擺,沒想到他們竟然給出記敘文這樣的答案。我當時有點蒙,事后反思,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什么是記敘文”“什么是說明文”,真正讓學生明白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結果,由于事先沒有任何準備,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而是直接給出了答案。五年級了,學生應該對文體有個大概的了解,不妨簡單給學生作一下介紹。
師:怎么大家都一致認為是記敘文呢?這是一篇說明文。我們在學習一篇說明文時,不僅要理解作者介紹的內容,還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寫的。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學習到了什么,其中哪些知識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寫一篇說明文呢?
生:可以用總分的結構,使表達更有條理。
生: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說明。
生:可以用舉例子、列數字的方法。
師:舉例子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這篇文章中也使用了,但是,老師并沒有講到,這位同學幫我很好地做了補充。除了要采用一些說明方法,在結構上,我們還能梳理出哪些有用的知識呢?
生: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師:很好。維也納有許多值得說的特點,比如“建筑之都”“文化之都”“裝飾之都”但是作者只抓住了“音樂之都”這一個特別來介紹。這就叫做什么啊?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不能面面俱到。在確定了主要特征之后,還要怎樣來介紹呢?
生:從不同角度來介紹。
師:對了,還要從不同角度來說明這個特點。比如這篇文章,作者就是從四個不同的角度來說明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的。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學習到寫一篇說明文需要注意的三個方面:第一,可以采用總分的結構,使講述更有條理;第二,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不能面面俱到;第三,要從不同角度介紹事物的主要特征。(課件出示)好了,謝謝大家,下課。
反思:第一次試教時,過于緊張,過于關注自我,導致課上得糟糕透頂。30分鐘后,就傻傻站在講臺上不知道要說什么了。教學中,每一個環節的過渡都要停上幾秒鐘,才能想起來下一句說什么。再加上,上課之前,學校已經講過這篇文章,很多問題我一張嘴,學生就回答得標準答案一般,感覺像是在糟蹋學生的寶貴時間,只想匆匆忙忙走完教案了事。課后,老師們耐心細致地提了許多建議,讓我受益匪淺,內心也十分感激。修改整理后,我再次執教了這節課。在此,也特別感謝姜會雁老師,在文本解讀、板塊設置、問題設計上,給予了十分細致的指導。課上得不好,不是師傅的錯,是徒弟實在能力有限。
上課前,我提醒自己:放慢節奏、關注學生、注意聆聽。這次,終于用時55分,“流暢”地上完了這節課——不卡殼,沒短路,盡管問題多多,但總算一氣呵成。“流暢”當然不是教學應該追求的主要目標,但對我來講卻是首要目標。
除了“流暢”,接下來,還應該做哪些改進呢?
第二次試教的這個班級,70多個學生,從頭到尾,只有十幾個學生積極回應,有十幾個學生從頭到尾交頭接耳、做小動作,剩余學生偶爾低頭看文章,偶爾抬頭看我,他們是在聽我講嗎?我不清楚。為什么那么多學生對我講的內容沒有興趣?如果學生自己學這篇文章,他們會怎么學?我設計的問題是不是很多都是完全不在學生的興趣點上呢?當然,整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牽引的痕跡過重,教師強勢掌控課堂,等等。這些都是接下來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關鍵在于,怎么改?“所有耳熟能詳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都有著千山萬水的距離”,所謂的“以生為本”“自主學習”,絕不僅僅是死的概念和知識,它還要變成鮮活的技術和能量,喚醒學生,點燃課堂。
我知道,離及格的課堂教學,還有很長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跋山涉水、披荊斬棘,但我更希望每走一程就有一程的收獲,這樣才能看到希望,才能有繼續走下去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