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四年級課文《秦兵馬俑》原文賞析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小學四年級課文《秦兵馬俑》原文賞析,希望有所幫助!
原文
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的臨潼出土,它舉世無雙,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個。一號坑上面,現在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走進大廳,站在高處鳥瞰,坑里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鹖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武士俑平均身高約1.8米,體格健壯,體形勻稱。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沖殺。
馬俑與真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神態各異:有的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手;有的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它們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輕微的呼吸聲。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
賞析1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從兩方面詳盡介紹了秦兵馬俑:一是用詳實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二是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而且深深地體會到字里行間洋溢著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中配有四幅插圖,兩幅是一號坑的遠景圖,一幅是鎧甲武士,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圖片,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激起學生搜集圖片資料的興趣。
選編這篇課文,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其宏偉氣勢,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通過閱讀課文,想象秦兵馬俑宏偉的氣勢和鮮明而豐富多樣的神態,激發民族自豪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賞析2
一、氣勢磅礴的形制與排布
兵馬俑坑原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東垣外1225米處。秦俑首先震驚人們的是它規模的宏大和氣勢的雄偉。在20000多平方米的地宮內,布滿著英武的8000多精兵,它以其嚴正的編隊,端莊的面容,魁梧的身軀,雄偉的風貌,沖天的氣概,龐大的陣勢,步、騎、弓、車兵統一組合的龐大兵團,而震憾著中國,震撼著世界,震撼著世世代代人們的心靈。李白《古風》詩云:“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兵馬俑體現的正是這種“大略駕群才”、“諸侯盡西來”、“虎視何雄哉”的秦王氣慨, 及“掃六合”、一天下、大一統的時代精神。
秦俑坑總面積達22780平方米,分一、二、三、四號坑,其仿制秦時的軍隊形制,向我們展示著秦軍的強悍善戰和秦國的強盛。
一號坑是一個長方形的以步兵和戰車為主的軍陣,由前鋒、翼、后衛、主力四部分構成。位于俑坑前面的是排列整齊的三列朝東的武士俑,每排68人,三排共204名武士,個個身著戰袍,,站在整個軍陣的最前面。其后是3路縱隊步兵尾隨著駟馬戰車,成為兵陣的主力軍。軍陣左、右兩側,各有一列面向南,組成左、右側翼。俑坑的西端,還有一列面西的他們大概就是整個軍陣的后衛了。從這個組合看,秦兵的軍陣, 主力在中間由步兵戰車構成,而主力步兵的四周,全都布滿了以便遠距離的防衛和殺傷襲來的敵人。
與一號坑不同, 二號兵馬俑坑軍陣的編列分為四個單元, 即四個小陣有機地組成一個多兵種的曲形陣,是一個坐西朝東的凸形坑,左為騎兵,中、右為車兵,后為步兵,展現了秦兵混合兵種的風貌。
三號坑平面呈現“凹”字形,位于一號坑左側,二、四號坑之后,分南、中、北三區。中區近方形,有車一乘。南區呈“土”字形,由長廊、甬道、前廳、后室四部分組成。北區呈“T”字形,又長廊、大廳組成,很可能是整個軍陣的統帥部。出土戰車上有陶俑四件, 古名駟乘車。其職責是傳達軍令,向敵軍宣戰,亦可佐助主將掌管金鼓。出土祭祀遺物當是軍幕內“禱戰”之用。在三號坑各區分界曾發現有門楣、銅環, 原來當掛有幕簾。種種跡象表明處于一、二號坑之后的三號坑應該是大軍陣的指揮部,據當時特定的情況,這三個俑坑也應該是成一體的。據此, 秦俑規模的宏大、編排的精細可見一斑。
四號坑似乎是一個被迫停建的尚未完成的俑坑,雖有坑址,卻無兵俑。
二、高超的塑造藝術
著名美術批評家劉曉純曾說過:“秦俑雕塑群,整體的宏偉磅礴和強烈的抒情性,局部的嚴謹精細和寫實的技藝性,形成鮮明的兩級:極端的‘廣大’與極端的‘精微’,一時卻難以讓人獲得一個統一的印象。”秦俑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其整體的氣勢宏偉給我們帶來的震撼感,更主要的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具有高超的寫實表現手法
秦兵馬俑作為立體空間的造型藝術,其規模、水平在古代藝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其主要采用寫實主義表現手法,水平之高,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造型逼真,比例準確:人物服飾、武器裝備、軍隊陣型的編組、車馬的裝飾等都是真實的記錄。秦兵馬俑陶俑的身高一般在180厘米以上,個別196厘米,陶馬高約150厘米,和真人真馬相仿。如所有的秦俑都免盔束發,這是秦軍形象的真實寫造,表現了秦俑作者嚴格以現實主義創作規律為準則。
2、面貌各異,無一雷同:秦俑豐富多姿的形象,以秦軍真實的戰士為模特,作者抓住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風貌著意刻畫,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典型。如將軍傭的形象是身體魁梧,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有的面型修長,一把長須,顯得穩健風雅;有的髭須飛卷,目光炯炯,表現了威猛的氣質和豁達的性格。一般戰士的神態更是多種多樣。有的眉宇凝聚,顯得意志堅定而剛強;有的五官粗獷,性格憨厚淳樸;有的舒眉秀眼,性格文雅;有的注目凝神,機警聰穎。眾多人物形象無一雷同,表情不一。
3、各具個性,與忠實的寫實主義手法分不開。秦俑不但“形似”,而且“神具”,再加之敷色得體,塑繪結合,傳神寫造,才賦予它們個性化的藝術生命力。細微的如衣紋隨體的曲折,發帶翻飛、馬耳前傾等,都在靜中見動,同生活中的真實一般。
(二)、兼具多種手法
除以寫實的手法忠實的表現秦俑之外,作者還在寫實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發揮,更加完美的表現了作品的主題,也使得秦俑的寫實主義達到新的高度。
1、在表現主題上有實有虛,虛實相生,在視覺上收到最佳的效果。步、騎、車、弩四個兵種的編排次序屬實,而各自數量的多寡則虛。戰車、坐騎與武士是模擬的實體,但御者執轡隨車,騎士牽馬則屬于虛擬秦俑置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呈現出浩浩蕩蕩的大軍撲面而來的宏偉氣勢。
2、在人物造型上,精雕細刻與概括簡練的手法相結合,表現秦俑的“形神兼備”,秦俑與人同高,顯然是以真人為原型,而形象刻畫更為細膩,五官適度,胡須各異,發絲清晰,鞋子走向符合事實。主義武士俑黑眼珠和白眼球之間的微小突起的刻畫。但衣服庫管僅具大樣,衣紋以數道陰線概括之,從整體而言,秦武士俑上細下粗,似不相稱,但會給人以靈氣的感染力和穩定堅固的感覺。同樣陶馬腿、蹄刻畫粗略,但頭部雕塑非常精微,嘴角、鼻、眼皮的細微折紋都一絲不茍的刻畫出來,既寫實又簡練,將戰馬的良種神態表現出來。秦俑作者們已經熟練的掌握了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能夠做到隨心所欲的表現物象了,可見,秦俑的寫實主義手法已經達到很高的高度。
3、在雕塑手法的運用上,靜中寓動,夸張出自真實,貼切的表現出秦軍勇武的精神風貌。如人的眉毛和眉骨本來是沒有什么厚度的,但秦俑眉毛加上了厚度,把眉骨塑得有角有棱。從視覺上,遠看形象明快、清晰,近看并不覺得失實。面對無言的兵馬俑,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感受產生聯想而領悟秦俑雕塑藝術風格的底蘊。
從秦俑的形制與排布,延伸到其塑造藝術,我們可以看出, 秦俑藝術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它將我國寫實主義的藝術傳統發揚光大, 為我國的雕塑藝術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另外, 寫實的藝術手法為中國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拓寬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道路。
三、小結
秦兵馬俑陣容規模的龐大體現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足以使它成為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7000多個風貌大致相同的陶俑在平面上排列鋪展成大型軍戰陣容,這個秩序井然的組
合體,營造出宏偉的視覺氣勢。正是為了表達王權對永恒、穩定、一統的追求,兵馬俑的奇跡更在于藝術之外的社會性、文化性(如政治、軍事、家國倫理)。
身臨西安的兵馬俑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千軍萬馬壓境的那種磅礴氣勢,為其氣勢所震撼。在我們細看過每一個陶俑,我們又會為其高超的技藝所折服。不知在這之后,你會不會還想到,通過這浩大的兵馬俑,我們還可以看到那個至高無上、好大喜功又迷信的秦始皇?無論歷史上他是個多么殘暴的皇帝,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皇朝,建起了讓我們至今依舊驚嘆的長城和兵馬俑。他通過這個兵馬俑向我們展示著他“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霸王風貌。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秦朝當時統一穩定的經濟基礎和強權政治,能支撐這個浩大的工程。而且那是個尚武、尚實的社會,擁有大批技藝卓然的工匠,這一切的一切,最終促使兵馬俑這一奇跡的誕生。
我現在依然被凝聚在兵馬俑上的我國古代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智慧和血淚所震撼,相信每一個親臨其境的都會有同感的,兵馬俑可以當之無愧的成為世界奇跡。作為它的創造者,我們偉大的古代勞動者更是值得我們敬佩,他們讓我們深深的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感到自豪!
【小學四年級課文《秦兵馬俑》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秦兵馬俑 課文原文06-18
秦兵馬俑課文原文04-19
小學課文貓原文07-27
北京的春節課文原文及賞析11-13
小學課文凡卡原文07-20
小學釣魚的啟示課文原文04-14
小學語文《觀潮》課文原文09-04
五年級白鷺課文原文及賞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