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義
● 鄙
bǐ ㄅㄧˇ
1. 中國(guó)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師(古官名,周制每縣五鄙,“鄙師”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2. 郊野之處,邊遠(yuǎn)的地方:邊~。
3. 粗俗:~陋。~俗。~夫。~近(庸俗淺近)。
4. 輕蔑,看不起:~視。~夷。~棄。~薄。
5. 品質(zhì)低劣:卑~。
6. 謙辭,用于自稱:~人。~老。~見。
7. 吝嗇:~吝。~詐(貪吝詐偽)。
詳細(xì)字義
◎ 鄙 bǐ
〈名〉
(1) (形聲。從邑,啚( bǐ)聲。本義:五百家(周代戶口單位))
(2) 同本義 [Bi,five hundred families]
鄙,五酂為鄙。——《說文》
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周禮·遂人》
縣都之治。——《周禮·宰夫》。注:“五百家為鄙。”
以八卿治都鄙。——《周禮·太宰》。注:“都之所居曰鄙。都鄙距國(guó)五百里,為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
命司徒,循行縣鄙。——《呂氏春秋》。高誘注:“鄙,五百家也。”
(3) 采邑;小邑 [city;small city]
辯其邦國(guó)都鄙。——《周書·職方》。注:“邑曰鄙。”
四鄙入保。——《禮記·月令》。注:“界上邑。”
(4) 又如:鄙野(郊外偏遠(yuǎn)的地方);邊鄙殘破
(5) 邊邑;邊境 [border]
群公子皆鄙。——《左傳·莊公二十六年》。注:“邊邑也。”
匈奴背叛不臣,數(shù)為寇暴于邊鄙。——《鹽鐵論·本議》
蜀之鄙有二僧。—— 清· 彭端叔《為學(xué)一首示子侄》
(6) 又如:鄙疆(邊境);鄙縣(邊鄙小縣);鄙邑(邊城)
(7) 郊野;郊外 [outer suburbs;outskirts]
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史記·李將軍列傳》
(8) 又如:鄙生(鄉(xiāng)野儒生)
詞性變化
◎ 鄙 bǐ
〈形〉
(1) 小;狹 [small;narrow]
詢天下之異文鄙(瑣屑)事以快言論。——清· 劉開《問說》
(2) 又如:鄙狹(狹窄);鄙吝(形容心胸狹窄)
(3) 見識(shí)淺薄,行為低下 [mean]
以為鄙吝。——宋· 司馬光《訓(xùn)儉示康》
人賤物亦鄙。——《玉臺(tái)新詠·古詩(shī)為焦仲卿妻作》
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左傳·莊公十年》
(4) 又如:鄙樸(樸實(shí)粗俗);鄙萎(丑陋而沒有精神)
(5) 粗俗,庸俗;質(zhì)樸 [vulgar;simple]
性好作詩(shī),詞語(yǔ)鄙俚。——《金史·斜卯愛實(shí)傳》
今之爭(zhēng)斗,非鄙(粗俗,低下)也,財(cái)寡也。——《韓非子·五蠹》
(6) 又如:鄙俚(鄉(xiāng)土的、樸實(shí)的。也轉(zhuǎn)為粗俗的意思);鄙樸(樸實(shí)粗陋);鄙穢(粗俗惡劣)
(7) 自稱的謙詞 [my]
鄙夫寡識(shí)。——張衡《東京賦》
(8) 又如:鄙老(老人自謙之詞);鄙事(對(duì)自己所做瑣事的謙詞)
◎ 鄙 bǐ
〈動(dòng)〉
(1) 視為淺陋 [belittle;despise]
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傳·宣公十四年》
孔子鄙其小器。—— 宋· 司馬光《訓(xùn)儉示康》
(2) 如:鄙笑(輕視而嘲笑);鄙厭(鄙視厭惡);鄙慢(輕視怠慢)
(3) 閉目塞聽,蔽固不通 [be out of touch with reality]。如:鄙蔽(蔽固,不通達(dá));鄙滯(蔽固阻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