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時間:2025-03-18 14:15:04 少芬 記敘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精選20篇)

  相信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義的記敘文,記敘文是一種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法的寫人、記事、繪景、狀物的文體。那么應當如何寫這類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味道記敘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精選20篇)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

  家鄉的味道,不是什么山珍海味,雖然樸實無華,卻扣動著我的心弦。

  在我們陜西,最著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饃。”那店里的大廚,將羊肉湯煮了十幾個小時,還用一米長的湯勺不停地攪來攪去,才成了陜西的美味。羊肉泡店內的店員時不時地吆喝著:“一百八十三號,你的湯好了!”他們就像“吼秦腔一樣豪邁。當羊肉被店員端上桌,外加兩個烤饃,羊肉湯、餅在一起愉快地交流著。人們將饃掰成塊,泡在湯里,這就是我們陜西最著名的吃法。在我們陜西,就要大口吃肉,大口吃饃,大口喝湯,端起比頭還大的碗,里面是一大碗羊肉湯。

  雖然肉現在漲價,但普通人沒有肉也依然過的有滋有味。豆腐腦在陜西也是頗有名氣的,不僅便宜還好吃。坐在店里,點上一碗豆腐腦,不到兩分鐘,香噴噴的熱豆腐腦就呈現在你的面前了。上面放七、八顆黃豆,放一茶勺咸菜丁,最后澆上一勺酸湯,讓人垂涎欲滴。挖一勺放進嘴里,豆腐腦會顫微微地、綿綿地、軟軟地滑進你的喉嚨,保準讓你吃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冬日里更是喝上一碗熱豆腐腦,你一整天都非常暖和,渾身發汗。

  包子和豆腐腦可以說最佳搭檔。在夏天,姥姥最愛給我包我喜歡的.包子了。她包的大包子餡十分飽滿,一個個整齊地擺成一圈,坐在蒸籠里像是在開“緊急會議”。包好包子后,要把籠端到太陽下,讓包子曬曬太陽。待它們曬完陽光浴后,需要放在大蒸鍋里蒸。蒸上半小時后,一個個白胖胖的大包子讓人看著就直流口水。要是咬上一口,餡多的都快溢出來了,非常美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的味道都是從鄉野來的,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果實,加工后所得的美食。家鄉的味道值得我用一生去回味。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2

  走過14年的成長路,驀然回首時,它在記憶中閃閃發光,很甜,很香,很美……

  它,算的上是家鄉的味道!家鄉的味道,時而溫馨甜美,似一口醇香美酒;時而緩緩流長,似一曲高山流水;時而粗獷豪邁,似一聲安賽腰鼓。但它,使人永遠留存著它的美好,留在記憶里,緩緩彌散!

  那年夏天的一天,陽光狂妄著挑釁大地,曬得人渾身冒汗。臨近下午,與朋友玩耍,卻玩過時間,忘了回家。我興奮地跑回家,一雙小手在門上使勁敲著,卻始終沒有人回應。

  我納悶極了,全家上上下下幾口人,都不知道哪去了。我雙手插在腰間,一動不動地站在門口,透過門縫不斷地查看是否有人來開門。

  剛才我粗獷的敲門聲驚動了旁邊的鄰居大媽。“雯雯,你爸出去了,別敲門了。”她沖著我喊道。

  “我剛做了涼粉,你來吃一碗吧!”說著,她便露出一排門牙笑了。我聽著,毫不猶豫地跑進了大媽的房間,我洗了手,便坐下吃涼粉了,大媽還拌了胡蘿卜和甘藍。我吸上一口Q彈的涼粉,它順著咽喉下去,真是清爽極了。接著,我一口涼粉一口涼菜,一塊拌著吃,美味極了。大媽看著說:“別急,慢慢吃”我吃著,含糊不清的說著:“真好吃!”

  這大概是家鄉的味道了吧!涼粉的味道,大媽熱情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而它,也算是吧!

  小時候的每年五六月份,對于我和大多孩子來說,是那么有趣!六月,遍地都是金黃麥稻,它們如同一個個小精靈似的在地上活蹦亂跳,不知掙了人們多少的汗水。

  又是一年豐收季!我們一家四口,都去收麥。爺爺先雇人把麥子割下來。而后,把麥子放在平曠的地上,早晨剛起來,便看見爸爸媽媽用農具把成堆的麥子推平,使每個小麥都曬上太陽,我們也趕快來幫忙,用耙具放在麥堆的前面。使勁推,一、二,便推開了。就這樣,我推開了一小塊,但也夠讓我大汗淋漓。下午,坐在大門口乘涼,啃著西瓜,濕了嘴巴,望著麥粒,滿滿的自豪感!

  這也是家鄉的味道吧!西瓜的味道,麥粒的味道,勞動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無論是涼粉的味道還是麥粒的味道;無論是人情的味道,還是勞動的味道,都儲存著童年獨一無二的快樂與開心,都收藏著成長的喜怒哀樂!

  家鄉的味道,待在心里,暖暖的,甜甜的,美了!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3

  疲憊的時候,總喜歡來一碗香油墜面,那碧綠的蔥花加上雪白的雞蛋總會勾起我的食欲,一口面下去一天的疲憊煙消云散。

  自記事時起,墜面似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成長的哪個階段,都能回想起有關墜面的事。

  小時候,不知道墜面是什么東西,只覺得很軟很好吃,一天到晚總纏著母親要墜面吃。母親心靈手巧,總能把墜面做出各種花樣來迎合我的胃口。還記得那時一看見墜面就兩眼放光,口水止不住的流。最記憶猶新的還是那一口面一口湯的快感,吃完面的大汗淋漓的爽感,那時候十分天真的認為墜面是天底下最難得的美味。

  長大后雖不以墜面為主食,但我發現了它的新功能,可以緩解疲憊。高中的.生活十分忙碌,晚上拖著勞累的身子回家一動也不想動。這時候母親便端著一碗墜面出來,墜面的清香在很遠處就能聞到。這時候,一口墜面下去,一股暖流在身體中流動,墜面的清香是使我感到精神愉快,渾身都放松了下來,喝完一整碗的墜面,身體感到說不出來的舒服,這真是一種享受。

  無論身在何方,墜面在家鄉人心目中的地位永不會改變。還記得,身處外地的親戚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托我們郵寄幾箱墜面過去。他們總說,墜面在那物質貧乏的年代是一種奢侈品,到了現在更是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墜面能穿針般的細和中間空心的結構造就了這種美味。只要你喝過一次,保證你還想喝第二次而且從不厭煩。每當在外面提到我的家鄉時,別人總會提到家鄉的墜面是如何的好,這時我總會感到十分的驕傲和自豪,總能和別人談論很長一段時間。

  或許這家鄉的味道就像一碗墜面,雖然只是普普通通的一碗面,卻留住了家鄉人的味蕾。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4

  這一次,爸爸把爺爺從老家寄來的雞蛋拿了回來。我湊上去,閉上眼晴深深吸氣,一股家鄉的味道直沁心脾,使得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的家鄉——息縣。

  走進田野,就能聞到一股牧場的味道。這里是衣村,土地廣袤,到處是小小的牧場。但是和別的牧場不同,這里的牧場沒有臭味,沒有腥味,沒有怪味。人們十分愛護牲ロ,將它們看作是朋友,將牛、羊安頓在舒服的稻草上。我深吸了一ロ氣,一股在大城市里從未有過的味道直透到心里。這味道是那么多種多樣,夾雜著干草和五谷的香味、蘆葦和野草的氣息,花朵香的味道,這種味道是那么淳樸,所有的味道混雜起來,都讓我感覺到一種氣息。家鄉的氣息。

  爺谷等著我到了他們家,就開始做飯。我想。不就是一頓飯嗎,和平時吃的沒什么兩樣,我還是上樓玩一會兒吧。可誰知,我剛在屋頂玩了十幾分鐘,股香氣就隨著風飄進了我的鼻子。這是肉香,純正的肉香。我使劾地嗅,貪婪地深呼吸,似乎想把這香氣吸進身體中去。這讓人無法抗拒的肉香竟使得我放下玩具走下樓來。一步步走下來,香氣越來越強烈,我這才發現:這不是爺爺給我做的山豬肉嗎?這跟城市里的肉太不一樣了我的眼前仿佛浮現出了油亮亮的紅煷豬肘,我的嘴不由自主向上撅起,聞著這今人像欲滴的`香氣,眼神中全是對這鄉間美味的渴望。

  吃完飯后去散步,雖然衣村的小路崎嶇難行,全是塵土,但是走在上面軟軟的,就像踩在墊子上一樣新適。我來到了小溪邊,摔起了一口溪水,咕嘟一聲唱了下去,只覺得一股清涼的甘泉穿過回腔,流過食道,直入心肺,那爽清甜在我嘴邊久久回蕩。我又摔起了一捧水洗了把臉,一股清涼之氣彌漫開來,仿佛像被噴了花露水一樣,我覺得舒爽低意極了。我的最子從未感到這樣舒適,興奤地抖動著。啊,真香啊,這香氣使我有了精神,有了力量。

  家鄉的味道可真多,真奇特啊!但是,這些氣味可不只是蘊含著香、鮮、甜,更重要的是,只要我想起這些氣味,眼中便會浮現家鄉的情景。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5

  家鄉是每個人最初的開始,最溫暖的回憶,卻并不一定是最終的歸宿,但每個人,每個家,都有不一樣的味道……

  家鄉的夏日小巷,總有一份獨特的感情和味道,那幅屬于家鄉的畫……

  太陽極不愿意地斂了斂熾熱的'光束,在天邊留了幾抹淡淡的彩霞,白云并沒有白天那般純白無瑕,反而被太陽調皮地染上了橙紅色,淡淡的,卻恰到好處,漸漸過渡,周圍的一切仿佛都被這美景震撼,暫時停留,這是屬于家鄉的味道,特殊的美景……

  當太陽揮揮手,帶走它最后一抹光霞,夏夜的小巷沉浸在特有的氛圍中。

  皎潔的月光鋪在古老的青石板上,石板之間的苔蘚顯得更為水靈,流水

  “嘩嘩”地沖刷著石頭,這時偶爾有自行車“哐啷哐啷”從青石板上駛去,挺立的路燈發出昏黃的光,引來許多飛蛾在燈管旁盤旋。

  起風了,樹葉兒互相擊掌,仿佛召喚人們出來玩耍,小巷里熱鬧了起來。阿公阿婆抬出太師椅,搖著蒲扇,三三兩兩團坐在一起,眼睛微微瞇著,聊起天來;亦有些阿婆跟著自己家的小孫子、孫女后面,不停搖著蒲扇,驅趕著蚊蟲,嘴里還不停念叨著“別摔了”。

  這時,小女生們大都圍在各種花兒面前,有的湊近聞著它們的芳香;有的掐下一朵兒放在同伴耳朵上,不停夸贊;有的一本正經望著花兒,當作知己吐露心事……小男孩們十分淘氣,愣是要玩捉迷藏,跑得遠遠的,一頭兒扎進花草里,也不管有沒有刺,有的出來后,蚊子叮了滿腿,臉上還被刮花,可讓阿公阿婆心疼、著急了。中年人大都搬幾張凳子圍著一張桌子下棋,時不時傳來笑聲、贊嘆聲、惋惜聲……

  月亮愈加明亮,夜愈加深,家里人呼喚著自家人的名字,叫人回家,這時傳來聲聲道別,約定明日再一起玩耍……

  燈滅了,家鄉的夜又恢復了寧靜,只有偶爾幾聲犬吠打破這寧靜,慢慢地,狗兒們也進入了夢鄉,只留明月繁星比誰更亮、更美……

  家鄉的味道,是人,是物,是景,是樸實,是自然調味而成的味道,僅僅一口,便讓人留戀不舍,仿如刻入靈魂,寫入骨髓……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6

  我的家鄉在陜西西安――中國八大古都之首,先后有西周等11個王朝建都于此。因此,西安的風俗文化源遠流長,獨特厚實。這里的小吃雖以面食為主,但品種繁多,且每種小吃都別具一格。

  西安小吃種類繁多,我卻獨愛兩三種。最鐘愛的莫過于牛羊肉泡饃,它味道濃厚,香氣誘人,回味無窮,是西安最有特色和影響的招牌小吃。

  去年春節,我和爺爺去西安牛羊肉泡饃的老字號“老孫家”泡饃館吃我掛念已久的'羊肉泡饃。進了館子,店家照例給我們上了一盤“饃”,這饃就是一種半發面半死面的白面燒餅。我們把饃一點一點地掰成黃豆大小,廚子再用“寬湯”大煮。這里的“寬湯”可不是一般的湯,是用洗凈切好的牛羊肉加上茴香、花椒、八角、桂皮、姜、蔥等佐料煮爛,再配上木耳、粉絲、黃花菜做成的。煮好的羊肉泡饃端上桌,單是看看就叫人食欲大增。從碗的邊沿開始,一口一口吃,可以使鮮熱氣不散,香味濃郁如初。如果再佐以糖蒜椒醬,那味道簡直賽過鮑魚龍蝦。西安人幾天不吃它,就渾身難受,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以至于今天的牛羊肉泡饃在西安名小吃中風頭最足。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7

  家鄉美食數不勝數,可我認為最好吃的是享有“昭通肯德基”的油糕稀豆粉,讓人贊不絕口。金黃的油糕以土豆為主要原料,選用昭通優質洋芋,煮熟后切碎,在米漿里走一圈,放入油中炸至金黃后撈出。炸好的油糕色澤金黃, 外圍香酥爽脆,內里糯軟香甜,散發著一股濃濃的洋芋香味。

  稀豆粉的做法相比油糕自然復雜得多。先揀出上等的豌豆,放入盆中泡上一天一夜,然后用石磨或者鋼磨帶水磨細,用干凈紗布把磨下的渣濾出來,最后把濾下的稀豆粉倒進鍋里煮。在煮的時候不需要加任何添加劑,用木片不停的慢慢地攪拌,火不能太大,水要適量,不能太稀或太稠,數分鐘后,讓稀豆粉完全漲開就可以了。此時舀上一碗,香噴噴的豌豆味純極了,再放上些淡綠色的花椒粉、翠綠的'蔥花、淡黃的姜汁以及鹽巴和味精,(喜歡吃麻辣的可以放上一些鮮紅的辣椒),此時的色、香、味真讓人垂涎三尺,胃口大開。

  我最愛吃的早點要數油糕稀豆粉了。早上,舀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稀豆粉,放上我喜歡的佐料,再叫來兩個金黃的油糕。吃法有多種,我喜歡把油糕弄成幾塊,一塊塊放入盛有稀豆粉的碗里,此時,稀豆粉的清香夾雜著油糕的濃濃的洋芋味撲鼻而來,我不禁咬一口油糕,喝一口稀豆粉,此時,那種滿心的舒服簡直讓人難以形容。

  它的身影在昭通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那清香四溢的稀豆粉和濃濃的洋芋味總是讓絡繹不絕的客人回味無窮。

  這種真正的綠色食品怎么不叫人贊嘆不已呢?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8

  我的家鄉在方城,這里有很多特色的美食,博望的鍋盔,小史店的粉漿面和懶豆腐,但是有口皆碑的當屬方城燴面了,家鄉有一句俗話說:“好飯吃遍不如方城燴面”,只要你是方城人,無論你身在何處,當你回到家鄉時,第一個想要品嘗的肯定是方城燴面。

  方城燴面的美味源于它地道的食材。甘甜清冽的江淮水是方城燴面湯鮮味美的基礎,而在特殊地理位置出產的方城優質小麥制作出的燴面片兒滑潤筋道。最最有特色的就是燴面的湯了,燴面的原湯烹制的方法很獨到,傳統工藝也很獨特。方城燴面分為燴派和生熗派,燴派就是先將羊肉煮熟,再下入面片兒,而生熗派卻是將生牛肉炒一炒再下面。無論是用哪種做法,湯的味道是不變的,喝一口湯,滿口留香,吃一口面,筋道又滑溜。讓你吃了這一碗,還想下一碗。在等待吃燴面的時候,我們的.燴面師傅拉面的場景更精彩,把面放在案板上:一捋、二板、三拉、四摔、五扯、六悠、七撕、八抖、九甩、十拋,這十個連續的動作,就像是在表演雜技。

  目前從事方城燴面的商家多達2800家,而且方城燴面已經走出了方城,遍布了全國各地,成為全國知名的餐飲品牌。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吃遍了各地的燴面,也覺得沒有家鄉的燴面好吃,家鄉的燴面有著一股濃濃的家鄉味兒。

  方城的燴面以色、香、味俱全,搏得了人們的認可,成了家鄉地道的美食。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9

  合肥有很多小吃,廬州鴨油湯包就是其中的一道美食。

  廬州鴨油湯包,一籠八個,小巧玲瓏,潤澤飽滿。每一個湯包都看起來胖嘟嘟的,那么嬌嫩,好像一碰里面的汁就會流出來,讓人垂涎三尺。

  湯包的做法就是由大師傅親自和面,然后調好獨家配制的肉餡,這湯包最重要的是加上了鴨油,這樣會使湯包有更多的湯汁,接著用搟好的面皮放入肉餡包好。再蒸上15至20分鐘,一籠籠熱氣騰騰的湯包便新鮮出爐了。

  吃湯包也有一番講究,那就是“先開窗,后喝湯”。當你夾起一個湯包時,先輕輕的咬上一口,把里面的'湯吸掉,然后再吃肉餡,這時滿口的鮮香,令人回味無窮。還有一種吃法就是加起一個湯包,然后倒上一小碟香醋,沾上一沾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廬州鴨油湯包不僅本地人很愛吃,也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爾來,品嘗過后都嘖嘖贊嘆。如今,廬州鴨油湯包已經成為了合肥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0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獨特的民風民俗。湖南有舞龍燈,河北有挑龍蛋,四川有麻龍火……但最讓我留戀的還是家鄉的春節美食。

  我的家鄉安慶是一座長江邊上的古城。臘月一到,無論城市與鄉村,各家各戶立刻忙碌起來。第一件事,當然是要準備美味的“臘貨”:臘肉,臘雞,臘魚,臘腸……應有盡有。尤其是臘肉,買來上好的五花肉,撒上鹽一腌,七八天后,再一塊塊晾衣服似的吊曬在屋外,任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它們完美地轉化成油光透亮,饞涎欲滴的臘肉。切成薄片,飯頭上一蒸,陽光的味道與肉的干香碰撞,吃一口回味無窮,心中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與北方不同,安慶人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炸圓子。圓子,就是北方人說的丸子,它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萬事圓滿。圓子的配料有豬肉餡,米飯,豆腐,紅薯淀粉,以及南方特有的小香蔥,配比無定式。這餡料一和就是一大缸。按照安慶的習俗,圓子必須一次做夠量,要讓嘴巴一直香到正月十五。

  準備就緒,炸圓子的`時刻到了!孩子們早早就圍在炸鍋旁,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乒乓球大小的肉丸在油鍋里翻騰。肉香和著蔥香四處飄散,能把十里外的狗都引過來。炸好的第一鍋幾十個圓子,瞬間就被孩子們搶光了。第二鍋通常是分成幾大碗,送給左鄰右舍,這既體現了鄰里如親,又暗地里炫耀了自家的手藝。

  又過了一周,終于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紅燒肉燴圓子,臘肉臘腸臘雞臘鴨,清蒸魚,芹菜芽炒肉絲包春餅,老雞湯泡炒米,牛肉火鍋等等,非得十碗八碟的。這是年底的大團圓,也是美食的大薈萃,更是幸福生活的又一個見證。

  安慶的年味,幸福的味道,我永遠想念它!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1

  河南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說到河南,我有很多話要說,尤其是河南的美食。

  說到豫菜,我就想到了回面。

  回面是河南省的特色食品,歷史悠久。它是一種傳統小吃,因其美味和經濟效益而在中原和全國享有盛譽。洛陽的水墊,開封的饅頭,鄭州的回面,是河南三大名小吃。

  每天中午和晚上,街上會開大大小小的面館,店里的回面味道四溢,讓人忍不住吃一碗。慧面上來的時候,顧客拿著面,拿起筷子,拌好,就“呼呼”吃了。不一會兒,一碗回面就吃干凈了。

  回面的味道取決于它的湯、面和輔料。湯是用細嫩的'羊肉和羊骨頭煮五個多小時。先用大火煮,再用小火煮。骨油煮出來,煮出來的湯又白又亮,就像牛奶一樣,所以有人叫它白湯。

  面條是用優質的高筋白面,用溫開水調成很軟的面團,反復揉捏使其堅韌,放置一段時間,然后卷成四指寬,20厘米長的面片,外面涂上植物油,分塊包裝,用塑料紙覆蓋備用。當你想吃的時候,你可以把它拉成面條,這樣你就可以品嘗它。

  輔料包括海帶絲、豆腐絲、粉絲、香菜等。上菜時,取出香菜、辣椒油、糖蒜等配菜。一碗好吃的回面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我愛河南的回面,也愛河南的大膽味道。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2

  蘇州菜肴,在烹調上主要采用“燜、焐、煨、燉、”等手法,口味清淡,甜而不膩。我們蘇州菜啊不僅味美,而且挺講究美觀。你在餐廳吃飯時,總有幾道菜上會放一些西藍花、花瓣什么的,作為妝點菜品,給人以美感。

  有些人來蘇州旅游,可能不知道吃什么好,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來到蘇州,定要好好嘗嘗這兒的魚。因為在蘇州做魚的方法可多著呢!比如:灸、蒸、燒、漉、爆、熏、鲞、腌等等。尤其是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更要好好的嘗一嘗,也不枉此行。

  對了,還有羊肉,可以燒、烤、炒、煮湯……我最喜歡吃藏書羊肉了,那味道嘖嘖嘖,真的是回味無窮。

  還有大閘蟹!我記得它的`學名叫做“中華絨螯蟹”是因為成年的雄性蟹的大螯上長有絨毛而得名。蘇州陽澄湖產的大閘蟹最為肥美。民間流傳著“九雌十雄”的說法,意思是重陽節過后的農歷九月最宜品嘗雌蟹,十月就可以吃雄蟹了。

  我們再來看看青團子,一般清明節團子上市,過后不久便落市了,青團子均勻光鮮吃起來還清香無比。另外,本地人都愛吃自家做的青團子,因為吃的時候比市面上賣的更加新鮮,也更有意義。

  好了我們就介紹到這兒,聽了那么多美食你有沒有口水直流?那趕快來蘇州嘗嘗當地的美食吧!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3

  家鄉的美食可真不少,又甜又軟的蒸糖糕、又香又脆的豆腐泡、晶瑩剔透的三粉餃,聽聽都叫人饞得直流口水。今天我也要給你們介紹一種美食,它的名字叫——豆腐丸。

  豆腐丸顧名思義就是用豆腐做成的一種小丸子。但是所用的材料可不只是豆腐哦!聽媽媽說還要用到香菇、瘦肉、蝦米、盤菜、紅蘿卜、花生米、姜、蔥、山粉、鹽、味精、料酒等十幾種材料呢!只見媽媽先把肉、香菇、盤菜、紅蘿卜切成細末,接著,媽媽把一小碗花生米倒進鍋里,用小火慢慢炒熟,放涼之后裝進一個保鮮袋里,用酒瓶子碾碎,倒出來吹去紅色的外皮備用。我奇怪地問媽媽:“為什么要把花生米碾碎呢?”媽媽說:“這樣是為了照顧老人啊,花生米那么大顆,老人牙不好,怎么咬得碎呢?”我聽了連夸媽媽想得可真周到。

  材料終于準備好了,媽媽再把豆腐捏碎,把準備好的各種材料倒進豆腐里攪拌均勻。媽媽開始大展身手了,先拿一點攪拌好的豆腐泥,在掌心里搓成一個小圓球。你看,一個豆腐丸子就做好了。我一看挺簡單的,迫不及待地伸手一試,果然行,比做山粉餃子容易多啦!把做好的豆腐丸子放上蒸籠蒸七八分鐘,圓滾滾、亮晶晶的`豆腐丸子就新鮮出爐了。一嘗味道,真是鮮美無比呀!媽媽又說:“如果有些人不喜歡吃蒸的,可以把它們放進油鍋里炸成金黃色的,就成了一個個金燦燦的“小太陽”啦!

  豆腐丸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4

  我很自豪,因為我的家鄉是一個群山環抱、青山碧水的地方,那兒不僅風景秀麗,點心也是很美味。粽子、清明粿、月餅、年糕……但我最忘不了的是鄉下的三大“明星”——黃粿、糍粑和社粿。

  清香柔韌大黃粿

  鄉下的早餐少不了黃粿。早上七點,勤勞的奶奶就開始動手做黃粿了。奶奶將事先浸泡好的粳米加上灌木堿水煮到八成熟(這個煮米的灌木堿水的來歷可不一般,在山上砍下野灌木,再燒成灰炭,接著用沸水浸出堿水,最后才能用來浸泡粳米)。煮好米后,將粳米撈進一個木制的兩頭比中間稍小的木桶里,留下來的黃澄澄的米湯倒進臉盆里。這木桶叫飯甑,在高壓鍋還沒“流行”的年代,農村家家戶戶都用這個來做飯!

  大約過了半個小時,米香鉆進了我的鼻子,香氣直揪我的心。不知不覺,飯煮熟了。家里的大人把飯拿到門口,倒進了石臼,拿起木榔頭輪流捶了起來,奶奶端出了剛才的黃米湯,他們每捶一下,奶奶便在飯團上灑點米湯,抹一下榔頭。我看爸爸捶得挺輕松,榔頭一起一落像蝴蝶上下飛舞,也想試一試。可是,我雙手舉起大榔頭,仿佛有千斤重,用力往下捶,粿團便粘在了榔頭上,只好換爸爸上陣。過了大約半個小時,粳米成了泥狀。奶奶把它放在干凈的木板上,分成小塊,手上沾著米湯,趁熱把它捏成圓球、長方塊。豬仔粿最誘人,把粿團弄成圓球,用手指扎出三個小坑,胖嘟嘟的,很可愛。

  黃粿可以炸著吃,沾上鄉下的辣椒醬或咸菜,一口咬進嘴里,先是一陣米香,接著透出鄉下辣椒的刺激和咸菜的鮮香,黃粿經油炸后外焦里嫩,咬起來很有韌勁兒。

  黏黏糊糊軟糍粑

  每逢過年過節,鄉下人家總愛做糍粑。做糍粑用的糯米要浸泡一夜,然后把泡好的糯米蒸四十幾分鐘,再倒到石臼搗成糊,做糍粑時搗的.時間比黃粿要多一些,因為糍粑的特點,就是黏嘛!捶好后的糍粑裝在大盤子里,隨吃隨取。

  做的糍粑可以直接食用,吃咸的加一勺咸菜,吃進嘴里像棉花糖一樣軟,里面夾雜著一粒粒香噴噴的咸菜,真香;吃甜的可以油炸一下,油炸時鍋里發出“嗞嗞”的聲音,好誘人呀!出鍋后兩面金黃,拌上糖放進嘴里,“咔吱、咔吱”比電視里的餅干還美味。糍粑最美味的吃法是做湯,鄉下人家,喜歡把自家研磨的小豆腐或綠豆煮成湯,待湯沸騰時把糍粑丟進去,煮上十來分鐘,就成了糊,入口先是豆香,然后沖出一陣米香,黏黏糊糊的,真好吃誘人!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5

  我的家鄉在山東省東明縣,那里風景宜人,民風淳樸,家鄉的美食也是一絕,有王炳乾的牛肉,靳家粉肚,東明集的大西瓜,家喻戶曉的西瓜醬……真是數不勝數。不過我更喜歡家鄉的西瓜醬。

  家鄉的西瓜醬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可想而知多有名吧!每天的.吃客都絡繹不絕。西瓜醬不僅味道鮮美,看相也不差。光滑而又不膩的油澆在上面,一粒粒金黃色的大豆伴著一顆顆白嫩的花生,又黑又亮的花椒籽散落其間,如果想讓西瓜醬更加美味,加上適量的大蔥是最好的選擇。做好之后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其實西瓜醬的做法很簡單:每年七月下旬,西瓜大量上市的時候,將黃豆挑選后洗干凈,在大鍋里煮至八分熟,用一個竹簾或涼席均勻攤開,上蓋紗布(溫暖、弱光下自然發酵,約7——10天后,豆粒上密生1——2cm長白色菌絲),讓每粒黃豆都長出一層土黃色醭。先將西瓜去皮抓碎,姜切片,煮開鹽水后加黃豆、姜再燒開一次,冷卻后加西瓜入缸發酵。在城市里,也可以用廣口的玻璃瓶,瓶口用潔凈的紗布密封以利透氣。每天早晚用筷子上下攪拌,充分發酵,半個月后醬體不再產生泡沫時可加入姜絲,一個月后醬香濃郁即可食用。食用之前盛出適量,在鍋里大火過一下油,喜歡吃辣的還可以澆上一些紅紅的辣椒油,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西瓜醬就做成了。

  吃西瓜醬時我喜歡用饅頭夾住一些后大口吃或用饅頭沾著吃。有一次我吃西瓜醬時用饅頭夾住一些后大口地吃起來,結果油流滿了我的嘴角。從此,我給西瓜醬起了一個別名——“滿嘴油”。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地想來嘗一嘗這美味佳肴了?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6

  我的家鄉鹽城有許多特產:那里有阜寧大糕、伍佑醉螺、伍佑糖麻花、大縱湖的螃蟹、建湖藕粉圓、秦南水牛肉、濱海香腸、東臺魚湯面……爸爸媽媽跟我說我們家以前屬伍佑鎮,現在劃在城南新區,下面我來和你介紹伍佑醉螺和伍佑糖麻花。

  伍佑醉螺是伍佑鎮特產,選用海灘中的泥螺腌制而成,明代民間早已有制作。每年夏季選取產自灘涂上的'個大、肉厚、不淀沙的鮮泥螺,經清水浸泡后加入曲酒、白砂糖等拌和,每天攪動,持續七天方可食用。其特點是殼軟透明、酒香濃郁、咸甜適度、細嫩鮮美,為佐酒佳肴。裝壇密封后不變質,一年后啟封壇口仍是香味撲鼻,1982年被國家旅游局列為土特產之一。

  伍佑糖麻花是伍佑鎮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相傳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贊許。由于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而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瓏、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游、饋贈佳品。

  看,這就是我的家鄉——鹽城,有許多美味的食品,你覺得很美很好,對吧!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7

  我的家鄉揭陽,不僅有“水上蓮花”之美譽,而且美食眾多,乒乓粿、牛肉丸、腸粉等遠近聞名。可我最愛吃的家鄉美食,還是糖蔥薄餅。

  春節期間,我跟著爸爸媽媽逛了一圈老城區,來到了一家糖蔥薄餅店,剛好看到師傅在制作糖蔥,我在一旁看得很入神。糖蔥里面并沒有蔥,它其實是一種古老的充氣糖果。據師傅介紹,制作糖蔥時,要先把白糖熬煮成糖漿,冷卻到一定溫度后反復進行拉伸、折疊。拉糖的時候,在地上生一個炭爐,爐子的溫度可以避免糖塊發硬。黃色糖塊經過一再拉伸之后,顏色逐漸變淺,最終完全變成乳白色的長方形糖條,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有空氣的進入,糖條里面會形成密集而規則的.小孔,小孔呈圓形,又是乳白色的,看起來就像是很多蔥段堆疊在一起,最后,用烤了火的刀將糖條切成六七厘米的糖段,新鮮的糖蔥就做好了。餅皮是由面粉和水揉成軟團,在平底鍋烙熟成圓形后,形成的一層層薄薄的白色餅皮。將糖蔥撒上白芝麻和花生碎,用薄餅皮包起來,就成了糖蔥薄餅啦。

  我喜歡糖蔥松脆的口感,咔嚓一聲,糖蔥的甜味在嘴中迸發出來,伴隨著芝麻和花生碎的香味,讓人回味無窮!而包裹著糖蔥的薄餅皮,使糖蔥吃起來不粘牙,給酥脆的糖蔥增添了一絲柔和,使這道小吃吃起來甜而不膩!

  據說糖蔥薄餅在歷史上寓意甜蜜和聰明,民間的小孩子讀書,都用它來祭拜孔子,希望小孩子讀書聰明伶俐。

  歡迎大家來我家鄉揭陽品嘗特色的美食——糖蔥薄餅。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8

  對于豐富多樣、美味誘人的陜西美食,我心中懷著深切的熱愛。

  當我闔上雙眼,傾聽晨鐘暮鼓的聲音;當我身處異鄉,偶遇故鄉知己互訴衷腸;當我憶起童年,回首幸福時光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會勾起我對長安美食的遐想,唇齒間總會溢滿故鄉的美味。

  那香氣逼人的臊子面,麻辣鮮香的胡辣湯,入口直化的漿水魚魚……想想都讓我口水直流;那又寬又長的褲帶面,又厚又圓的鍋盔,又紅又辣的油潑辣子……看得我瞠目結舌;聽著面館伙計們啪啪的扯面聲,涼皮店老板的吆喝聲……讓我不由得想多吃幾碗。那外酥里嫩的葫蘆雞,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肉夾饃,金黃的金線油塔,勁道的面,叫人舌尖發麻的水煮肉片,酥軟的油餅,冰爽解渴的冰峰,還有那歷史悠久的羊肉泡饃。噢,對了,還有那香噴噴的饸咯呢!要聽咱這兒還有啥,歡迎你到我的家鄉來。

  一想到這些美味,我便會垂涎三尺。可我最喜歡吃的還是涼皮。涼皮分為米皮、面皮熱米皮、搟面皮,猶以秦鎮米皮聞名。在西安的每一條大街小巷、美食聚集地,都會看到“秦鎮米皮”。每到逢年過節,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前往秦鎮去吃正宗的米皮,再三碗五碗給親朋好友捎幾份回去。

  米皮的.制作過程也很講究:將粘米粉加入溫水,攪拌成米漿,上鍋蒸大約3—5分鐘,蒸好后扣在案板上,表面抹少量油,防止黏連,再將米皮放入切割機中,切成筷子條,加入提前焯好的黃豆芽、芹菜段,澆上提前熬好的大料水、大蒜水和香醋水,撒上一小勺鹽,澆上一大勺辣椒油,攪拌均勻,這樣一碗紅艷艷、香噴噴的米皮就做好了。

  每一個關中人都喜歡吃涼皮,不管是老人、青年,還是小孩子都十分喜歡吃涼皮。每個周末,我也總是拉著爸爸去吃涼皮。再配上一個香酥的肉夾饃,咬一口,滿口留香,再就著這酸辣勁道的米皮,喝上一口關中特有的飲品——冰峰,這味道“聊咋咧!”

  我愛美食,更愛家鄉的美食!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19

  家鄉有一道小吃,它俘虜了所有的人,它有著臨海人的情結。麥油脂又叫食餅筒,顧名思義,就是許許多食材包起來,卷成筒狀,跟春餅差不多,但比春餅更豐富更大氣。

  做麥油脂的第一步是攤麥油脂皮。首先,將小麥粉倒入盆里,適量加水,攪成糊膠狀,臨海人把這步叫做攪粉。加水時,不能加太少,不然面皮太厚,也不能加太多,不然面皮就沒有那股韌勁。只靠那些有經驗的主婦嚴格把關,才達到那種柔韌性,媽媽一手拿紙在鏊盤上抹油,一手沿著鍋邊順時針方向抹平,不到一分鐘,一張皮就做好了,每翻轉一次,就做成一張,像搭積木一樣疊上去,麥油脂皮就攤好了。

  麥油脂的餡料豐富多彩,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吃不到。有海帶、胡蘿卜、粉絲、豆面大人們在洗菜、切菜、炒菜,像在辦喜事似的.,我們小孩就在里面穿梭,有時還把炒好的菜抓來一點吃,玩得不亦樂乎。

  接下來,就開始包了。我們先把面皮攤平,桌上有許多菜,不過要先把炒面放在最下面,因為炒面是干的,不會把面皮弄破,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加上各種食格,在有些地區還會加上一些海鮮,這樣會使味道更美味,放好食材要包起來須需從里往外的包,再兩頭一按,一翻身,就包好了。媽媽的形狀像一個直挺挺的哨兵;爸爸的像一個挺著大肚子的人搖搖晃晃的;我的像一個淘氣包。

  看到了包好的麥油脂,我再也按捺不住了,雙手捧著,咬了一大口,那是多么柔軟可口,又是那么別有滋味。芋頭是那么香濃,萵苣又是那么爽口,芹菜更是十分清新。再配上小酒、泡飯粥,我不禁叫到“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嘗。”這樣的美味,一定會讓你打飽嗝不休。

  麥油脂,你真是舌尖上的美味啊!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20

  每當春節前夕,媽媽總是和姥姥一起做香腸。那年因為好奇我便問起了香腸的身世,媽媽回答道:以前,我們萊蕪地區都是山區比較貧困。每當春節做下的食物,都不舍得使用。因為香腸是腌制食品,可以長期存放,所以香腸在萊蕪便可以沿傳至今、百年不衰。

  聽了媽媽的'解釋我頓感心中明了。便想和媽媽、姥姥一起做香腸。媽媽說:你過來一起挑選食材吧!我聽了媽媽的話,就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去,提上鞋沖出了大門,進了大集。我問媽媽:都要買的東西多不多啊?他們都是什么啊?說多也多說少也少,媽媽像開玩笑似的回答料包、鹽、醬油、腸衣、肥瘦肉三比七、料包里都有:花椒、八角、五香粉、等。說著說著我們便來到了肉鋪,采購起了食材。食材采集完了,姥姥便將肉切成大約五六厘米的細長條,媽媽在那里洗腸衣,我問媽媽:我干什么啊?媽媽想了想說:切肉對你來說太危險了,還不如來和我一起洗腸衣。聽了媽媽的話我邊擼起袖子,一手抓首,一手抓尾搓了起來。搓著搓著我想:其實洗腸衣和洗衣服也差不了多少。當我們將腸衣洗好,姥姥早已在肉上撒好了料包腌制了起來。幾分鐘后我們將肉灌進腸衣中,再加上醬油、鹽等。在通風的地方曬上七八天后,也差不多到了大年三十,我們一家人聚在一起,少不了的正是這一盤香腸。

  我愛家鄉的美食香腸她黑褐油亮、味道香醇、營養豐富。但我愛它的并不止這些,在我心中它不止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思念,我愛我家鄉的美食,你呢?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相關文章:

想念家鄉的味道11-01

想念家鄉的味道08-10

家鄉的味道作文12-09

成長的味道記敘文07-23

成長的味道記敘文10-28

成長的味道記敘文01-20

家鄉的味道作文[精]09-15

(優選)家鄉的味道作文10-14

關于家鄉的味道的作文04-2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之道久久免费 | 亚洲精品97久久宅男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98 | 亚洲Av不卡在线 |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AⅤ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刚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