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

時間:2024-06-17 11:36:16 六年級 我要投稿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常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常用15篇]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區都有它不同的地方特色風俗,兒時每到過年前就經常給我講我的老家——云南各種民風民俗。每至過年,親戚朋友都會相互串門,輪流做東,而我們白族人的主人家中,會擺出一種特色飲品——“三道茶”來招待尊貴的客人,也是直到后來我慢慢長大了才親身體會到這“三道茶“的美味之處。

  所謂“三道茶“,準確的說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每逢佳節,便要舉行這種儀式,主賓相敬,舉杯齊眉,不是為了解渴為目的,是這茶寄之以興致和情感,這就是這道茶的精髓所在。一道茶,原材料出自大理的'沱茶,用砂罐在炭火上烘烤,直至茶香襲人,沖入來自大自然的山泉水,白族人喜歡的茶是濃醇為佳,香苦宜人,苦味十足。二道茶是大理特產盛產的乳扇,核桃仁片、紅糖為佐料,沖入茶水,茶味香甜而不膩,味甘甜可口。三道茶,是以特色巖蜂蜜加入姜、桂皮,沖入大理的“蒼山雪綠”綠茶,這杯茶是給我感覺最神奇的,各種佐料的味道交雜,要慢慢細品,慢慢回味,于是就有了“回味茶”的俗稱。

  古時候,三道茶也是佛教推廣的一種手段,這也是人們追求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而現在,成了白族人家迎客的重要儀式。賓客上門,家里最有威望了長者就會親自烹茶。一聲雷響,茶開入蠱,再有小一輩敬給尊貴的客人,一邊喝茶,一邊敘誼,在歡笑中送上吉祥如意的祝福。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2

  過年,不僅有五花八門的活動,更有平時吃不到的美味。我喜歡的,莫過于好吃的醬油肉了。在溫州,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在陽臺曬醬油肉,那場面想起來就讓人流口水呢!

  冬至的前幾天,我們去外婆家做醬油肉。可是醬油肉怎么做呢?怎么做才好吃呢,外婆說,醬油肉一定要在冬至前后這幾天曬,因為西風比較干燥,腌制醬油肉更容易曬干,不易壞。

  外婆開始示范起來:先把五花肉去皮,切成大約5厘米左右厚度的長條,然后放入一些叫做“二鍋頭”的白酒和醬油腌半天,后放入花椒,蒜,姜片。外婆說,醬油肉好不好吃,取決于醬油好不好,是否有腌入味。然后問我:“萌萌,你要試試嗎?”我當然愿意。洗好手后,外婆指導我不停的攪拌,揉捏,給五花肉按摩,這樣能讓肉更快的入味。大約過了十分鐘,肉的顏色明顯變深了。接下來大概要曬3—5天,我們就能吃到美味的醬油肉啦!

  冬至來臨,“醬油肉來啦———”媽媽把熱氣騰騰的醬油肉端出來了。我好奇的看著醬油肉:肉已經完全染上醬油的紅褐色了,里面的醬油似乎被蒸出來了,在碗底還不安分的.吹出一股股熱氣。聞了一口,醬油的微甜和肉特別的鮮香融合到一起,形成一股特別的味道。輕咬一口,開始微微的鮮甜味充斥在嘴間,轉眼間肉的鮮味就迫不及待的鉆進喉嚨……因為曬干了,肉質很有嚼勁,鮮味也很好的鎖在里面,讓人回味無窮。

  吃著美味的醬油肉,我們聽著媽媽講起醬油肉的寓意:“你們看醬油肉的顏色是不是紅褐色?因此過年吃醬油肉也寓意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原來如此呀!

  我們的家鄉風俗很多,想了解嗎?來我的家鄉——溫州看看吧!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3

  “正月十五鬧元宵”。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的擴大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期,元宵張燈漸漸成為了中華民族獨有的風俗。而元宵節拉兔子燈,則是因為兔子燈里的兔子代表著月亮上的玉兔。正月十五既是元宵佳節又是月圓之時,兔子燈表達了人們對團圓的美好期盼。

  拉兔子燈也是許多上海人兒時最有味道的元宵記憶。夜晚,孩子們成群結隊地在弄堂里拉兔子燈。鋼絲彎出的兔子架,白宣紙貼出的兔子毛,木輪滾出的兔子腳。

  去年元宵,為了追尋那一絲記憶中的上海味道,媽媽買來了制作兔子燈的材料包,過一個上海味兒的元宵。我取出材料包中大小不一的鋼絲圓環,將兩個的橢圓交叉,在交點處用黏土固定,把兩個稍小的圓環粘在橢圓環的前后兩端,就做好了兔子燈的身體。在身體的一端,把兩個圓環呈30度角固定在一起,頂端岸上一對長長的橢圓形耳朵。兩個最小的鋼圈交叉固定后粘在身體的另一端。然后再將帶有蠟燭的底座安在兔子底部。最后將整個兔子架上糊上白色宣紙條,貼上紅紅的.眼睛,揣上繩子,一只可愛的兔子燈就完成了。

  我和媽媽把兔子燈拉倒花園里,點上蠟燭。皓月當空,草坪上,無論是手工兔子燈,還是流水線生產的兔子燈,都閃爍著屬于自己的光芒。萬家燈火將夜晚照亮,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充滿童趣的世界。

  那個夜晚,草坪上一個個歡樂的身影,成了我最美好的元宵記憶。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4

  春節的節日習俗有很多:有拜年、有守歲、有吃分歲酒……春節的習俗風光對我來說最熱鬧、場景相當美麗要是“開門炮”這個習俗了。

  除夕凌晨時分,我們一家人看著電視里播著的春節晚會接近尾聲。春節晚會的結束,我以為可以睡覺了,可是,只聽見窗外響起了一點細小的鞭炮聲,隨后,鞭炮聲的聲音越來越大仿佛是傳說中的`龍的咆哮著。鞭炮聲雖然響亮,但在仔細的聽聲中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的“演奏”聲,非常的好聽。

  我捂著耳朵,下了樓想去外面看看。推開房門,我往前看什么也沒有,突然,有一種力量吸引著我往上看。“啊~”我驚嘆道。我看見了接二連三的“花”在天空中爆炸開來。五顏六色的顏色把那夜晚的幽靜天空給照亮了,使它更加的美麗、多姿多彩。村里馬上熱鬧了起來,人人出來看起了煙花,可我卻還有疑惑對父親問道:“為何要那么晚放鞭炮。”父親的回答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來,那么晚放鞭炮是因為有個習俗就要那么晚放鞭炮。那個習俗就是“開門炮”。我又問道:“這個習俗為什么會有年呢?”父親又告訴了我。以前的時候有一個窮人連年不順,晚上在為自己的營生在苦惱睡不著。于是就傍晚時分時出來放鞭炮。鄰居被鞭炮聲吵醒,出了門來查看究竟,發現是窮鬼在那里放。就都議論紛紛。后來,窮鬼遇見了富人,脫離了貧窮。我又開口問:“那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呢?”媽媽告訴我:“寓意是吉祥,興旺發達,也有希望發家致富的意思。”

  現在城市里都禁止了“開門炮”,農村有些地方能見到。雖然鞭炮對人有一定的危害,但是那個晚上熱鬧非凡的氣氛真希望能留下來。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的家鄉在浙江富陽的一個小村莊里,這里雖然沒有城市那么繁華,但是,卻有著城市沒有的風味,有著獨特的民風民俗。圓譜圓祠堂便是我們的大事兒一件。

  從開始造祠堂的那一天起,便要放鞭炮慶祝開工。造完了祠堂,那更是熱鬧。第一天早晨,禮數繁多。先是宰豬宰羊,把豬和羊分別綁在兩張凳子上,再用紅色的紅菱把它們的頭綁住,端端正正地放在祠堂的左右兩邊,像兩個守門神一般。更是有人用轎子抬著村里年長的老人,后面跟著許多樂手,圍繞著村子走一圈。所到之處,就有許多人圍觀,不知有多熱鬧。等這些全部結束后,又得放鞭炮。中午,祠堂周圍大擺宴席,邀請每家每戶必須有一個人去吃午飯。這一天,鑼鼓喧天,鞭炮不絕,到處都擺滿了小攤小位。這也是我們小孩子喜歡的,趁著這幾天,買一些好吃好玩的,約上小伙伴們一起去玩,父母們也都不會責罵。

  夜幕降臨,祠堂的大戲臺上,先表演的是我們村里的阿姨們精心排練的節目——鑼鼓。結束后,便是戲班子上臺表演,咿咿呀呀,吹拉彈唱,是老爺爺和老奶奶喜歡的節目。他們總是早早地搬來椅子,選好合適的位置,就算看上一天一夜也都不會感到乏味。盡管祠堂很大,但還是會被堵得水泄不通。我們孩子就喜歡在祠堂跑來跑去玩游戲。

  這些僅僅是第一日的場景。一般來說,這樣的盛事至少要持續三天,并且連續三年。這幾天,熱情好客的村民們總會叫來親朋好友,一起吃飯。多的`人家,可能要叫上三十幾桌呢,真是熱鬧非凡。造祠堂的錢都是村民們自愿捐獻的,多的達80萬元,少的也有二三百元。只要捐獻超過20xx元的人家,都會獲得一本古色古香的族譜。

  造祠堂圓譜不僅僅是一種民風民俗,更是象征著一個姓氏的繁榮與傳承!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6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在很多地區都已經不過這個節日了,只有在南方才能隱隱約約看到它的影子。在很久以前,上巳節的時候,人們會結伴去水邊沐浴,還會去郊外春游,這三月三之所以叫上巳,是因為這天是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據說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軒轅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而且這一天還得吃薺菜煮蛋,這味菜營養價值極高,美味可口。在疫情間我也總算是再回味了這薺菜煮蛋的味道。

  三月三那天早上,媽媽正在用碗泡著四個雞蛋,見我來了,趕忙招呼我:“可可,你幫我把那個芹菜的腦葉給摘掉,等下要吃薺菜煮蛋。”

  我聽完媽媽的話,感覺我正頂著一串問號。薺菜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吃薺菜煮蛋?不是平時吃煮蛋都是吃紅棗煮蛋的嗎?今天是個什么日子啊?

  我沒再多想,幫媽媽摘完菜,又洗了洗,便看見媽媽把薺菜放到鍋子里去煮,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水也越來越調皮,調皮的都冒泡了。可憐的薺菜也變得黃黃的,原先的.綠皮膚都套在水身上了,鍋中飄出一種濃濃的薺菜味,飄走了的那是薺菜的魂魄。

  折騰了好一會兒,湯汁同沒了殼的雞蛋泡在一起,再加上那紅彤彤的棗兒,那樣子,看起來十分和諧,好可愛的樣子。

  等早餐端上桌,都快上課了,看來是沒法好好享用了,接著我就是一頓猛吃,真是有一股好新穎的味道,后來上完課,問了媽媽,我才知道,原來這是我們家鄉的風俗。

  “三月三,薺菜勝過靈丹。”這薺菜據說還能治頭痛,不知道我這頭痛的毛病是否能治好呢?現在大家都快把這上巳節給忘了,真希望這個節日能永遠的傳承下去!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7

  在我老家陜西那里,過年會舉行社火活動。

  一次,我回老家過年,就看到了社火。

  那天,聽到外面鑼鼓喧天,人們就知道社火隊來了。

  孩子們、大人們、老人們都立刻放下手頭的事情,迫不及待地出門看社火。

  道路兩旁,觀者如堵。我睜大了眼睛,踮起了腳尖,探出了腦袋,張望著,滿懷期待地等著社火隊的到來。

  鑼鼓聲越來越響,社火隊一邊表演一邊向我們走來。有扭秧歌的,有劃旱船的,有舞龍舞獅的……當然了,還有敲鑼打鼓的.。場面十分熱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踩高蹺和抬閣。高蹺演員們踩著四尺多高的木棍,表演著各種動作,時而揮舞著衣袖,時而時而旋轉著身子,時而又扭動著腰肢,如履平地般,全然忘卻了腳下的兩根木棍。

  而抬閣是有兩三個人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由別人抬著游行。一個人用幾根棍子居然抬起了兩三個人,還能游行一圈而不倒。這實在讓人稱奇,我看得兩眼發直,忍不住鼓起了掌。

  媽媽告訴我:“相傳水神共工的兒子勾龍見父親闖了大禍,十分難過。于是他填平了九州大裂縫。黃帝讓他丈量并掌管土地,從此勾龍便成了社神。

  那時有瘟疫鬼到處散播瘟疫,但他怕響器煙火,這就產生了擊器而歌、燃放煙火以消災祈福的民俗。還有人說社火是苗莊王率軍喬裝打扮逃離瑣陽城時流傳下來的。”

  社火隊漸漸遠去,我的眼睛久久跟隨著他們的背影。社火年年都演,人們也年年都看。無論將來怎么發展,社火的熱鬧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對家鄉陜西來說都是永存的。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8

  家鄉的風俗有很多,有中秋節、端午節、春節等,這些節日有故事也有美食,不過外國也有節日喲!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要吃粽子,粽子里的陷多種多樣,深受人們的喜愛。有些人可能會把粽子放在水邊祭拜屈原。我的家鄉也有這樣的風俗,人們會把粽子放在水邊,再把一杯酒倒在地上,是敬屈原的,也是求平安的吧!過端午節時,還要劃龍船,那場面可熱鬧了!劃龍船還沒有開始時,就已經人山人海了,有時擠都擠不進去,所以好來早點來。劃龍船開始時,現場更熱鬧了,人們會拿著粽子在旁邊大喊:“加油!加油!…”隊員們拿著槳奮力劃動著,哪一隊先到終點就會得到獎品,那獎品想都不用想當然是粽子了。

  中秋節也是我過得傳統節日,中秋節必須吃美味的月餅,月餅的陷也有很多,人們都喜歡吃。關于中秋節的來源,也是有一個傳說的',就是嫦娥為了不讓一個小人得到仙丹,就把仙丹吃了,后上天了,人們為了紀念嫦娥,就把這一天叫中秋節。中秋節的由來可真悲傷啊!

  不過,有些人會在月亮下拜月亮,可能是為了贊美嫦娥的高尚品質。中秋節是我愛的節日,因為奶奶會給我講好聽的故事,吃晚飯時,難免會拿幾個月餅吃,奶奶有時要哄我,就會把月餅放在嘴邊,說幾個故事,再給我吃。

  在我的家鄉,過中秋節,每人都要一口氣吃幾個月餅,月餅不僅外表好看,而且很好吃,所以我過中秋節總是開開心心的。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而在我的家鄉祭灶則是春節前的頭等大事。

  過完臘八就是23日的祭社。祭灶,名副其實就是給是王爺上供的日子。而在我的家鄉,祭灶的流程十分復雜,隆重的程度絕不亞于其他的節日。

  一般的祭灶都在西墻或者在爐灶前,有錢的人在家會擺上一個神龕,沒錢的就直接貼上畫像。祭祀時會近三次酒,第1次則要誠心禱告,待三次完畢后,人們會將舊畫像撕下,連同芝麻祭品一同燃燒,為的是將灶王爺“送上天”。至于祭品為什么都是一些又甜又粘牙的食物,圖的是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在玉帝面前盡說好話,正所謂“吃甜甜。說好話”。當然在正月初四,別忘了“接神”,就是將新神像貼在墻上。

  關于這個灶王爺,我也知道不少,都是從長輩們的口中聽來的:有的說是一個美女,也有的說是一對夫妻,還有的說是皇帝、天地、東皇太一等,不過我聽的最多的則是一尊男神——被玉皇大帝派下凡間洞察人間的使者。

  我很喜歡我家鄉的這個習俗,雖說我并不信神,但這天的'我卻因此“沾了”灶王爺的光,因為在祭灶這天,我們小孩子都會得到大人們做多了的糖瓜,又粘又甜的,讓人十分喜愛。

  這就是我家鄉的祭灶節,這也是我家鄉的獨特風俗。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正是中秋節來臨的時間。等到了夜里,月亮升起,中秋節才算真正到來。

  一輪黃澄澄的月亮高高地掛在黑色的天幕中,跟平時的月亮顯得有些不同。中秋的月亮更顯明亮、耀眼。也難怪,古人對中秋月亮總是寄予無限的情思:“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我們一家人搬著小椅子,來到樓下賞月,既然是中秋節,那當然少不了吃月餅了。月餅的外形大多為圓形的。一般表面都會印上各種精致的圖案,可能是月餅的外表長得跟月亮很像,所以才叫它月餅吧。

  月餅的餡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五仁的,有芝麻的,有花生的,還有各種味道的水果口味的月餅。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水果味的月餅,甜甜的月餅中又伴隨著水果的甘甜。能一邊欣賞著夜晚的美景,一邊吃著月餅,跟家人聊天,這種享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團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在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諺語道出了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地,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現在,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1

  說起端午節,就不得不令人想到包粽子、賽龍舟這些耳熟能詳的習俗了。端午節這天我就和媽媽一起包粽子。

  首先,我把洗凈浸泡了幾個小時的糯米倒進一個大盆中,再加入適量的鹽和醬油翻拌均勻,再把粽葉折一下變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后攥一把糯米均勻的鋪灑在粽葉里,并逐層放入五花肉條和芋頭塊,最后蓋上一層糯米把余下的粽葉折好蓋上壓平整,用線把它五花大綁,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此時,媽媽已做好了一個粽子,看看媽媽的,再看看我的簡直是天壤之別。媽媽包的粽子像個金字塔,立在桌面上穩穩當當,而我的卻是又矮又胖,放在桌上就東倒西歪了。我尷尬地笑了。

  我把它們一個個放入高壓鍋中,三十分鐘后一股粽葉的清香夾著肉和芋頭的香味飄出……我迫不及待地撿出一個,剪開繩子,顧不上燙,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軟軟糯糯,肉香撲鼻,入口即化,令人欲罷不能。一旁的媽媽笑瞇瞇地望著我:“慢點、慢點,別噎著……”

  一時間,整間房子都散發著粽子獨有的香味。吃著這樣香噴噴的粽子,不禁讓我想起端午吃粽子的來歷……

  愛國詩人屈原跳入汨羅江后,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身體,怎么就想到裹美味的粽子投江,讓魚兒吃粽子,別吃屈原的身體呢?那些魚兒真的會這么聽話嗎?……不管怎樣,這代表了人們對屈原的'愛護與尊敬。這是一個愛國偉人應得的尊重。時過境遷,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一直被人們傳承,屈原的愛國精神也在被人們一代又一代地傳頌……

  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既有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又帶來了粽子這樣的美味。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2

  我的家鄉在隨州,這是一個離大城市武漢不算太遠的地方。老家的房子離市中心很遠,條件也不算很好,但不管怎樣,只要我春節回老家時,爺爺奶奶就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習俗。

  “嗷……嗷……嗷!”隨著一陣難聽而又悲傷的叫聲,遠在家后小山上玩游戲的我和哥哥姐姐們一聽就知道是家里在殺豬。每年都這樣,我心里樂滋滋的,不知道為什么,像我這種從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從小就很喜歡在老家看看大自然獨特的'景色。

  到家時,我看見爸爸和大伯、叔叔們都圍在豬圈子旁邊,只見爺爺手拿一個大彎鉤子,雖然豬害怕得在圈子里亂跑,但爺爺還是很精準地勾住了豬鼻子,豬又發出了一陣陣低吟,連隔壁好幾戶的鄰居都過來幫忙了。

  豬被摁在了木架上,我們幾個小孩都湊得很近,想親眼看看,雖然有點殘忍,誰知被大伯給趕走了。

  老家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放煙花,我們家四個孩子年年都要買許多好看的小煙花,但最重要的,還要論爺爺買的一圈大紅色鞭炮,全部鋪開有四五十米長,可以從家里一直擺到村口,每年爺爺點鞭炮時,我們幾個是又怕又好奇,先躲在屋子里,但就算這樣,關好門,捂著耳朵還是覺得那聲音震耳欲聾。

  忙完了年夜飯,就要去走人家,老家這邊親戚多,紅包拿到手軟,和家人一起團聚在一起看春晚,和兄弟姐妹們一起上山爬樹,下河撈魚……

  我總覺得每年過年的那幾天過得非常快,快到我總是來不及與小伙伴們多玩一下,快到我總是來不及再去田野里看一看,快到我總是來不及細細地品味過年的滋味,快到……

  比起大城市的和農村,我更愿意選擇農村。雖然沒有平板、手機,但過的比那些沉迷電子產品的日子更充實,雖然沒有大城市繁華的外表,但有著大自然樸素的外衣。

  回家的快樂,你懂了嗎?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3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

  在中秋節的夜晚,正好晴月當空,一輪玉盤似的圓月緩緩地升起來。我們一家人一起坐在陽臺上吃月餅賞月亮。

  我拿起了一個紅豆味兒的月餅,外形恰似天空中的“玉盤”,接著,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月餅,那月餅外殼摻雜著紅豆,慢慢地流入我的`味蕾,那味道甜絲絲的,還帶著一點清香,然后我又把另半個月餅吃進口中,美味至極!后來我又連吃了幾個月餅,有紅豆味、咸蛋黃味、抹茶味、花生味……

  吃完月餅后,已經八點有余,我們一起駕車來到公園里放孔明燈。到公園后,我們把制作孔明燈的材料放在草坪上,然后將塑料桿做成一個孔明燈外形,接著把蠟燭放在中央,緊接著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布用釘子釘在塑料桿上,最后就可以點火了。兩分鐘之后,孔明燈徐徐地飛向空中,孔明燈越飛越高,越來越小,我仰著頭一邊看孔明燈一邊問:“孔明燈會不會飛到月亮上去呀?”大家聽后都笑了起來。

  說起孔明燈的來歷,相傳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到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命人用白紙糊成無數個燈籠一個個小燈籠升起。營內的士兵高呼著:“諸葛亮先生坐著天燈突圍了。”司馬懿竟信以為真,帶兵向天燈方向追趕,諸葛亮得以脫險,于是后人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怎么樣,中秋節中的習俗是不是很有趣呢?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春節有不少習俗,不過,在除夕這一天,我最喜歡的,便是年夜飯和守歲了。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

  不過,我們的年夜飯有些不同,先是到爺爺奶奶那兒吃一頓大餐,隨后又去外婆外公那兒吃一頓湯圓,令我好不快樂。對于大餐,倒是沒什么可說的.,我真正喜歡的,是湯圓。餡里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們用面包起來,做成水滴狀,再一個個下鍋,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來,倒上些醬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兩三碗呢。

  吃完年夜飯,接下來便是守歲了。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活動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歲》中的“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襟”足見“守歲”活動由來已久。守歲的時長不定,古時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現在也有守到十二點多的,而我們,就是如此。

  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的,吃完了飯,便開放起了煙花,有各種花樣的,比如,先放會噴火花的,在放的同時,又點上旋轉式的煙花。這時院子里,儼然成了一個火花的舞臺。這便是放煙花了。還有吃夜宵,燒些面條,荷包蛋什么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歡喜……

  不知不覺,已到了12點。實在拗不過時間的倔強,小孩的眼皮開始打架了,應該睡覺了,于是便向前一年道一聲再見,隨后沉入新年的第一個夢。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5

  伴隨著五彩繽紛的煙花、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中,新年到了!只見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家人們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慶的氣氛。

  我的家鄉在溫州仙巖,要說起過年,我可知道有很多的習俗呢!

  在年三十的晚上,家里在關門時做的后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溫州這邊叫“關門炮”,寓意著舊歲平安;年初一的凌晨,天還蒙蒙亮,人們就起床了,家家戶戶開門后第一件事就是放“百子炮”,在爆竹中,新的一年、新的一天開始了,這是“開門炮”,寓意著開門大吉。

  撣塵,就是春節前的大掃除。這項習俗,我也非常喜歡。在陽光明媚的天氣,就把平時許多不知道收在哪里的東西,都搬出來擺在門口,徹底的清洗。我就在當中跨過來跨過去,摸摸這個,碰碰那個,好奇跡了,媽媽把過年前的年貨都搬出來放在走廊里。我連忙把開心果、瓜子、芝麻糖、花生糖都摸一把放進口袋里。吃夠了就幫媽媽遞遞拖把,洗洗抹布。在我們一家人的勞動下,家具、墻壁、地板都是干干凈凈的,然后貼上對聯和倒著的“福”字,意味著福到。到處都是干干凈凈的.,被燈光照的亮堂堂,一個熱鬧的新年就要到了!

  我喜歡的一項習俗就是搗年糕了。把做年糕的米磨成粉,然后把米粉放進蒸籠里蒸熟,變成了糕花,再放進石臼中用木槌搗均勻,并有了彈性,然后用長方形雕花模具印出一條條長方形帶花紋的年糕,刷上一層油,一排排疊得高高的,年糕就做好了。溫州方言成為“搗糖糕”。我特別喜歡去看別人搗年糕,大人剛做出來的年糕,冒著騰騰熱氣,白花花的,咬上一口,好香!久而久之,做年糕也就成了“年糕年糕年年高”的象征。

  這些就是我家鄉的一些重要習俗,請你有時間也來我的家鄉做客,可我們一起分享家鄉的幸福快樂吧!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下冊作文05-11

六年級下冊作文:家鄉的風俗05-08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03-07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600字06-15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下冊作文(精品6篇)05-13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范文10-07

六年級家鄉風俗作文02-19

家鄉的風俗作文六年級04-07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11-03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01-2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午夜福利国产在线观看1视频 | 亚洲香蕉久久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aⅴ天堂自拍 思思热精品在线8 | 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