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品云長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上從古至今都是如此,而東漢末年的三國之爭亦是如此,《三國演義》便是自這篇歷史改編而來。
《三國演義》中各路豪杰盡現英雄本色,人物性格意識色彩分明,有亂世奸邪的曹賊,封流妒才的周郎,優柔寡斷的劉后主;也有能征善戰的趙云,神機妙算的孔明,老當益壯的黃蓋。但最令我欽佩的,便是忠義當頭的關云長。
關羽是劉備的二弟,自黃巾起義之時便同劉備,張飛二人結為兄弟,三人共同東征西戰。書中對他的相貌描寫及其簡單不過寥寥數語:“紅臉濃眉,身長九尺,虎須二尺,相貌堂堂,頂天立地。”但從他的相貌我卻看出了他的智勇雙全,忠肝義膽。
關云長之所以為世人所敬仰,在乎于他的“忠”和“義”,這兩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成就了他那威風凜凜,威震四海的綽號“武圣人”。
在亂世之中,評價一個人,自然是“忠”字當頭。忠義之士關羽就是這樣度人,它可以為了他的大哥劉備置生死而不顧,棄功名而不睬,足以見得其忠心耿耿。在他為了保護二位嫂嫂被迫向曹操低下他高傲的頭顱時,卻又與曹操定下了“隨主之約”,只要有了劉備的消息便立刻去追尋。曹操為了留下他在自己的門下,設下了無數的圈套:送他美女,他送給二位夫人;送他錢財,他用來獎賞士兵;送他戰袍,他外面穿著,里面卻仍就穿著劉備送的`舊戰袍。最后有了劉備的消息,他不顧曹操的再三挽留,過五關斬六將,終于保護二位嫂嫂回到了劉備身邊。他這一降,不但沒有不忠,反而使后人覺得他更加忠心無比,為世人所流傳。
再一個,便是他的“義”了,他對劉備只能算“忠”,對于曹操那才算是講“義”。曹操在赤壁之戰失利后,退回了北方,在路上有遭到了趙云、張飛二將的掩殺,早已是人困馬乏,在華容道,曹操的自負使他落入了關羽的手中。關羽本可以得而誅之,以立大功,但是他沒有,他沒有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因為曹操曾經有恩與他,也放過他,于是他便放了曹操,這便是他的“義”,他這一放不僅沒有被后人所唾罵,反而讓后人對他的評價有多了一個“義”字。而“忠”“義”二字又是文章中所需要我們學習的,所以便有了關羽這么一個“忠義兩全”的人
總之,關羽這個人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但他的性格卻永遠值得我們信仰。
【讀三國,品云長】相關文章:
3.品《三國》
4.假期品《三國》
5.讀《三國》有感
6.讀《三國》所思
7.讀《三國》有感
8.讀三國有感
9.淺讀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