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讀三國論用人之道
三國這段歷,是一部驚心動魄的戰爭史。
東漢末年,皇帝昏庸無能,宦官專權,十常持無惡不作。加上蝗災、洪災、地震,人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成百上千萬農民忍無可忍,隨之揭竿而起,向封建王朝宣戰。
在鎮壓黃巾等農民起義的過程中,軍閥混戰狼煙四起,“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逼渚跋蟾鼮槠鄳K。人們渴望統一,盼望太平。東漢王朝土崩瓦解,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可以說,沒有魏、蜀、吳三國的鼎足分立在先,不可能有后來的西晉統一。三國中的代表人物曹操、孫權、劉備,是值得細細品讀的。黎民百姓天天祈盼天降英才,拯救社稷乾坤。曹操、孫權、劉備,他們是在諸多軍閥混戰中沖殺出來的英雄豪杰。確切地說,細品三國,莫不如說是細細品讀曹操、孫權、及劉備的用人之道。
“在爭人才中爭天下,在爭天下中爭人才!钡萌瞬耪叩锰煜拢拔ㄈ龂鞲髂苡萌!
曹操出身宦官家庭。這個人身強體壯,目光炯炯,大腦聰慧。從小就立下了雄心壯志。建安七子中,曹家父子占了三個。曹操文韜武略集于一身。
在曹操還沒有成為有兵有將的統帥之前,他臥薪嘗膽,把拯救國家社稷為己任。在征討大小軍閥的戰爭中,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唯才是舉,在革新吏中選賢任能。
和袁紹相比,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出身豪門。手下群臣滿庭?稍B志大才疏,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官渡之戰,曹操什么都不占優勢,就這樣持續了一年。后來采納了被袁紹所不用的某士許攸的建議,用火燒了烏巢袁紹的糧草,扭轉了戰局,徹底滅了袁紹。由此,官渡之戰成為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曹操先滅呂布,后滅袁紹,平定北方,開始屯田,養精蓄銳,為后來的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
再說孫權,十八歲弱冠之年,繼父兄基業。敬攬張昭、重用魯肅,信任周瑜。廣招賢才,獎勵農耕,開荒三年不納稅,使江東很快富庶起來。
孫權起用新人,放手使用下屬,比曹操、劉備高明得多。周瑜赤壁破曹時,不過二十幾歲。呂蒙也是少年接任。
三支強旅之一的劉備,雖頗具雄心壯志,但在軍閥混戰中四處碰壁。小居新野后閉門思過,決定在彬彬有禮中招賢納士,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人才。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已成古今佳話。
縱觀古今,治理國家,最根本的標準是用人。
【品讀三國論用人之道】相關文章:
論三國08-20
煮酒論三國08-16
談三國,論英雄07-03
談三國,論英雄09-21
品讀07-10
品讀“我”06-01
品讀《童年》11-01
品讀歷史09-26
品讀愛的味道10-06
“瘋狂閱讀”與“細細品讀”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