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孔雀東南飛》有感(通用1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孔雀東南飛》有感(通用1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1
千百年過去了,讀著《孔雀東南飛》,仿佛還能看見美麗勤勞婦女工作的身影;還能看見面目深沉的婆婆責備媳婦的情形:還能看見軟弱無能的府吏跪在床前哀求的表情;仿佛還能聽見婦女與府吏別時的信誓旦旦。媒人來了,婦女為了愛情,為了誓言,毅然“攬裙拖絲屐,舉身赴清池。”成就了一段驚天動地的愛情悲劇。
美麗勤勞的婦女是誰?蘭芝是也。一個愿意為愛情而犧牲的人,她與焦仲卿是真心相愛的。但因為焦母,自己的父母兄長,她走上了絕路。蘭芝死去了,她的死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解脫;她的死不是懦弱,而是剛強的另一種詮釋。
蘭芝,死去千百年了,但她那對愛情的堅貞不移的精神卻活到現在,播撒在神州的每一個角落,感動著每一個炎黃子孫。蘭芝的死令人感到惋惜,但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更能展現她對愛情的`忠貞,對自我的解脫,而這也許就是她唯一的選擇。
既然蘭芝之死是那么令人惋惜的,那蘭芝之死又是誰的錯呢?焦母?還是蘭芝的父母兄長?這一直都是人們所眾說紛紜的。千百年過去了,人們終于曉得:蘭芝之死是由于那個時代腐朽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也就是說蘭芝不過是那時代的一件犧牲品,有更多的蘭芝在我們所不知年代悄然成了犧牲品。而蘭芝算是幸運與幸福的那個,至少在今天還有人記得她,記得當年可歌可泣的愛情,為她憤憤不平。而更多的犧牲品甚至還說不出名字。對此,我無奈地說:“那是一個末世,是一個人吃人的道德制度下的末世。”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2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民間傳說故事,一共有四幕,分別是:“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縱橫;”“蘭閨久久不得相守”“兄弟反目成仇”“及時雨宋公明“。
這四幕,是人人都知道的。但在一個美麗的春夏季節,這樣美好的故事,被一個毫無人性的男子逼入絕境。
讀過這四幕的男子,我們不難看出焦仲卿對焦仲卿無奈、悲痛的心理,更不難想到,焦仲卿與劉蘭芝的“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在焦母與焦仲卿的“心相印”中,焦母與劉蘭芝的“心相印”的“愛相見”,在焦母與焦仲卿的“眼相印”中,在王夫人與焦仲卿的“淚相印”中,在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心相印”中,在卿卿卿臨終前的“蒲葦韌如絲”中,在劉蘭芝與其夫人的“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中……她們都沒了牽掛,只能在焦仲卿生日的那一天,為焦仲卿祈禱。
當焦家搬進新房時,焦仲卿的哥哥為了給焦仲卿一個驚喜,不惜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都洗得褪了色……當焦仲卿聽說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后,在自己的床上,一邊哭一邊用顫抖的聲音說:“焦仲卿,你到底要怎么做”時,焦仲卿的心碎了,“劉蘭芝,我想你會為我做什么”“劉蘭芝,我要為你!”一句句的悲痛與無奈中,體現了他深深的兄妹之情,焦仲卿的眼淚如決堤的洪水一樣直瀉而下……
當我讀到“焦仲卿,你到底要怎么做”時,一種莫名的沖動涌上心頭,為什么為什么會如此傷感當我讀到蘭芝與劉蘭芝的.“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悲壯愛情時,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壯,我的淚水仿佛不斷地流下,我為他們的愛情所感動;我也為他們的愛情所惋惜。
我想,我也會為之而流淚。
當焦仲卿與劉蘭芝一面執子之手時,我也為她們感到惋惜,當他們的“蒲葦韌如絲”時,我也感到了無奈與惋惜;當他們的“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時,我想也正是因為這種惋惜的心情,才會如此痛苦的離他們而去,才會如此悲壯的讓后人牽掛……
當我讀到“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時,我不由得想到了“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凄涼之感;當我讀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悲壯之情時,心中突然涌起一種無法言說的悲壯。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3
仲卿和蘭芝兩情相悅,不能長相廝守,便有了“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蒼涼。為了擺脫獨自徘徊的悲涼,他們選擇了共同殉情,留下了“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的千古盟誓。終究,他們還是走在了一起,好不令人掬淚的悲涼——“生不偕老”,好不令人慨嘆的幸福——“死求同穴”……
對于蘭芝為焦母不容而致使夫妻分離的緣由眾說紛紜,各執其詞。我雖不才,也還想置喙幾句。在我看來,還有兩大可能:其一,《禮記內則》中說:“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仲卿“甚宜其妻,”這無疑問——當焦母堅持遣蘭芝走時,只聽到仲卿絕望而悲愴地呼喊:“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從前噓寒問暖,無所不談,可謂母子深情矣。現在小夫妻呢喃燕語,忘乎所以。巨大的落差,強烈的失落感猛然襲向焦母,她踉蹌失措。試問向來都把全副精神寄托于獨子身上的她,情何以堪?于是,悲劇的序幕被拉開……
其二,焦母守寡多年,獨自守著這么一個寶貝兒子。深閨一貫孤獨寂寞,自己的`日子不好過,也便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幸福。時下,卻忽然地瞧見兒與媳的卿卿我我,如膠似漆,好不恩愛。不論是嫉妒也好,忌恨也好,反正,她憤怒了!
終究,蘭芝還是穿著新娘妝向清池赴身而去了。這與祝英臺葬身梁山伯的墳里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身的嫁妝,漫天的通紅,本該都是喜氣洋洋的一片,然而這輕輕地一躍,那“生不偕老,死求同穴”的追求卻叫這一切都于瞬間停止了,這美麗舉動如流星被定格,在數千年的時間荒野里,數億人的心靈深處,是瞬間,也是永恒!
看完《孔雀東南飛》,心中一片戚然,“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那堅定凄楚的誓言穿越了時空,時常回響于耳畔。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4
《孔雀東南飛》是由南朝梁代人修的一部悲劇。
故事是這樣的:從小家庭貧困的焦仲卿焦母為了給自己的兄長報仇,不顧母親的勸說,焦母為焦仲卿逼迫焦仲卿要求娶焦仲卿。焦仲卿在外面遇到了焦仲卿,在外面遇到了東南飛雁,他們相知相識。他們結婚后一直為對方守靈。不久,焦仲卿與劉蘭芝私通“孔雀東南飛”。焦仲卿的.哥哥把焦母請回家,焦仲卿說母親死后,焦母不敢再嫁。蘭芝為焦母抱病痛哭,焦母被婆婆狠狠打傷,焦母也在焦府中哀嘆。焦母又把焦母請來,告訴劉蘭芝:“請君當別人的妾。若我再嫁娶你,你就別娶我。”蘭芝母親聽了之后,不再嫁。焦母再嫁時,母親已病死,焦母也在痛心中喪失兩次:焦母為焦母抱病痛哭、焦母被拉入絕境,焦母為焦母送葬。焦母再嫁時,她的心已隨著母親而斷了。
讀了全文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被蘭芝的忠貞所感動。焦母為焦母殉情,焦母為焦母受辱,焦母在痛哭之后,仍是愛她的兒子,蘭芝的死給她的一切都留下了一份永遠的影響。
焦母是一位賢明的母親。焦母在臨死前,對焦母說:“只要你敢在我身邊,我就嫁給你。”焦母知道焦母在不久,就死去了。焦母為焦母,焦母不惜一切,只要她在身邊,她就嫁給他。在焦母臨死時,對焦母說:“只要你敢在我身邊,我就嫁給你。”焦母知道后,心里十分高興,她死后,焦母還是愛他。
焦母為母親送葬,蘭芝是一位孝順的好母親。在蘭芝葬禮上,焦母為她的母親獻葬。蘭芝死后,焦母為了蘭芝,不顧自己的身體,也要為自己的女兒報仇。
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如果世界上有多少位這樣的母親,就不會發生那么多悲慘的事了,如果世界上有多少位這樣的母親,就不會發生那么多凄慘的事了。在這里,我要呼吁:“請你為自己的母親,為兒女報仇!”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5
今天,我讀了《孔雀東南飛》,它給了我深深地感動。
《孔雀東南飛》主要講述了一個美麗動人的感情故事。主人公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感情可謂是百般真摯!當焦仲卿要回到娘家時,為了感情,他們約定不再娶鴛鴦。但他們卻不能夠在一起。當焦仲卿要回到娘家時,劉蘭芝又將與她分離的事項,焦仲卿的母親焦仲卿為了感情,竟將其趕出了娘家。
我想,焦仲卿的心是不愿意與焦仲卿在一起的,他是真心希望焦仲卿回到娘家,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倆的感情。焦仲卿的.母親焦仲卿為了感情,為了自我的權利,竟不惜一切代價,甚至犧牲她的生命。焦母的感情是多么真實,多么令人感動。
我覺得,焦仲卿的這種愛情是值得推廣的,她是真誠而又偉大的!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母親。我的母親也像劉氏姐妹一樣,我的母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她的母親,對我非常好。每次,我和媽媽去吃肯德基,總能吃到肯德基;每次,媽媽都要去買肯德基、肯德基,總能買到肯德基、肯德基,總能買到肯德基、肯德基。每次回去,總能看見媽媽在肯德基,總能看見媽媽在肯德基,總能看見媽媽在肯德基!這不正是媽媽對我們全部的愛嗎?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慨萬千。我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焦仲卿一樣,那么,這世界的愛情該會是多么美好!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6
焦仲卿對劉蘭芝的凄美愛情也實在可歌可泣,從前是不孝有三,無兒為大,無兒就是最大的不孝。而劉蘭芝嫁到夫家兩三年,早晚侍奉婆婆和照顧小姑。但是,她最大的錯就在于沒有生養。這在封建的禮教下是不可饒恕的。
就是到了現在這開放的兩千年后,一個家庭中如果沒有了子女,也是有點不合常情。如果公婆有封建思想而且還是個有錢有地位的人家,那作為兒媳如果不會生養肯定在這個家中是既沒有地位也許也要被驅逐出門。如果一般的家庭丁克家庭的根基也是不穩定的,這個要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基礎和個人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不這個婚姻也會受到很大的`挫折!
我對“孔雀東南飛”的記憶還是小時候看紹興戲時留下來的,我還是為了焦仲卿和劉蘭芝流了好多好多的眼淚。焦忡卿在同房一場戲,那充滿期待和情意蜜蜜;從起先的:“紅羅帳,垂香囊,娘子端坐在床中央。
半遮面,淺絲笑,面似紅來笑也香。”到表示對愛的忠貞不渝;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其實文學作品的價值就是有重復性和永恒性的,就是到了現在改革開放三十年,歷史還是反復重演。一般來講年輕漂亮的姑娘用美貌而嫁到豪門,這個婚姻肯定是不幸福的,豪門中就有那濃重的封建文化。一般還是以門當戶對、年貌相配為上上之策。
而像現在的焦仲卿們他家的地位也不是豪門,但是這婆媳關系是幾千年的家庭矛盾,想一想,想現在凡是大家庭住在一起的沒有一對婆媳會相安無事,盡管母親對兒子都是關愛無比,但是和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兒媳是肯定不會和諧的。就像林黛玉所說;“不是東風壓倒了西風,就是西風壓倒了東風!”
這一點還是要說西方比較開明,孩子在18歲后獨立,自己上學自己貸款買房子,今后來償還。自己成家立業住在外邊。而我們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百姓子女和父母分開居住,這對創造和諧大家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因為我們的貧富差距比較大,有的還是沒有這個條件來達到父母和子女的分居住開。為家庭矛盾的激化來助漲聲勢!因此,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關鍵時刻。安居房、廉租房的興起可以化解多少家庭矛盾,小家的安頓對國家大家庭的長治久安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7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我打開了被稱為“樂府雙璧”的《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是我在高中時期學的一篇文章,今天重新再讀一遍,產生了無限感慨。
《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一起起被稱為“樂府雙璧”。東漢末年,廬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劉氏,因為被焦仲卿的母親嫌棄,趕回娘家。而娘家的人又逼迫劉蘭芝再嫁,但是劉蘭芝已經發誓不再改嫁。后來蘭芝投河自殺。焦仲卿聞得妻子死訊之后,在自家的庭院樹上自縊而亡。后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就作了這首詩。
這首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卻講述的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東漢建安年間年僅十七歲的蘭芝嫁給仲卿,夫妻兩人總是聚少離多。攔在在家里日日紡織,然而卻不能得到公婆的'喜歡,并希望趕走她,希望兒子去娶隔壁的女子秦羅敷。最終夫妻兩紛紛選擇用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讀完這首詩,我深深為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故事感動了,在古代一夫多妻的情況下能夠有如此凄美的愛情,就像梁山伯和祝英臺一樣凄美。現在社會非常浮躁,充滿了誘惑,離婚率非常高,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各種明星離婚或出軌,各種糾紛分手。很多人為了利益對愛情背叛。孔雀東南飛讓我懂得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感情,愛情是美好的,一定要好好經營愛情,不要為了金錢和偏見而傷害愛情。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8
《孔雀東南飛》里的劉蘭芝,算是個悲劇人物。新婚兩三年,就被婆婆嫌棄,硬逼兒子焦仲卿與之分手;回到娘家的劉蘭芝,在兄長的威逼下再嫁他人;新婚之夜劉蘭芝投水而死,焦仲卿聞訊也吊死樹上。劉蘭芝為何不討婆婆歡心,成為一個謎。
。婆婆的理由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但在《孔雀東南飛》里,根本看不到劉蘭芝有什么“無禮節”、“自專由”的表現。先看她面臨被休厄運,跟丈夫只抱怨自己“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沒有一句責備丈夫的話。再看她被休回娘家前怎么跟三個人告別:跟婆婆告別時,一是自責“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二是慚愧“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三是擔憂“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跟小姑告別時,除了哭訴與小姑情誼,還不忘叮囑:“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跟焦仲卿訣別,憂心忡忡,但依然“感君區區懷”。突遭巨變,仍始終有禮有節,怎么可能是個“無禮節”、“自專由”的人呢?回娘家后,對于母親的責怪、兄長的威逼,她也都沒有尖刻任性的言行,直到被逼再嫁,還是自制婚衣,梳妝打扮,絲毫沒有禮數上的悖逆。足見婆婆嫌棄她是另有理由的`。
有人說劉蘭芝被休原因是沒有生育,但別忘了,她和焦仲卿才“共事二三年”,要嫌棄也還不到時候。真正的原因,我認為可在劉蘭芝的自述中找到:“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織素”“ 裁衣”屬女紅,自然無礙,“彈箜篌”“誦詩書”就犯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忌。婆婆如果是標準的“無才”女,看到媳婦又“彈箜篌”,又“誦詩書”,恐怕會有說不出的“羨慕嫉妒恨”。但婆婆不愛兒子愛,兒子還愛到了“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這更是令婆婆無法忍受的。為什么婆婆容忍不了兒媳與兒子的恩愛呢?這似乎可以在唐婉的悲劇中得到解釋。
劉蘭芝是藝術人物,唐婉是歷史人物。生活的真實,能印證藝術的真實。南宋的唐婉,初嫁陸游,夫妻恩愛,但見棄于陸游母親,被迫與陸游分離,同樣迫于父命,再嫁同郡趙士程。后來,陸唐相遇于沈園,陸游百感交集,在園壁上題寫了著名的《釵頭鳳》詞: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唐婉讀后也依律賦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雨斜欄。難,難,難!……唐婉悲劇也被人說成沒有生育,其實,從陸游20歲結婚到與唐婉分手,也只有兩三年時間。真正的原因恐怕也是兩個:一是唐婉過于有才,這從唐婉的一首《釵頭鳳》即可看出;二是她與陸游過于恩愛,這從兩人分別十年還能寫出這樣的《釵頭鳳》即可證明。宋人劉克莊在《后村詩話續集》里說:“二親督教甚嚴,恐其惰于學也,數譴婦,放翁不敢逆尊者意,與婦訣。”可資佐證。
怕兒子沉溺于夫妻恩愛而耽誤功名,這是兩個婆婆嫌棄兒媳的共同原因,劉蘭芝與唐婉的悲劇,皆可溯源于此。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9
仲卿和蘭芝兩情相悅,不能長相斯守,便有了“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蒼涼。為了擺脫獨自徘徊的悲涼,他們選擇了共同殉情。留下了“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千古盟誓。終究,他們還是走在了一起,好不令人掬淚的悲涼--“生不偕老”,好不令人慨嘆的幸福--“死求同穴”……
對于蘭芝為焦母不容而致使夫妻分離的緣由眾說紛紜,各執其辭。我雖不才,也還想置喙幾句。在我看來,還有兩大可能:
《禮記內則》中說:“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仲卿“甚宜其妻”,這無疑問――當焦母堅持遣蘭芝走時,只聽到仲卿絕望而悲愴的呼喊:“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從前噓寒問暖,無所不談,可謂母子深情矣。現在小夫妻昵喃燕語,忘乎所以。巨大的落差,強烈的失落感猛然襲向焦母,她踉蹌失措。試問向來都把全副精神寄托于獨子身上的她,情何以堪?于是,悲劇的序幕被拉開……此或為其一。
其二,焦母守寡多年,獨獨地守著這么的一個寶貝兒子。深閨一貫孤獨寂寞,自己的`日子不好過,也便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幸福。時下,卻忽然地瞧見兒與媳的卿卿我我,如膠似膝,好不恩愛。不論是嫉妒也好,忌恨也好,反正,她憤怒了!
你聽我說,這并非謬論。張愛玲的《金鎖記》里,主人公七巧就是翻版焦母。七巧出身低微,嫁入豪門。丈夫卻是患有骨癆,離不得床半步的。且豪門是非多,這樣的生活,盡管七巧非善男信女,與幸福大概也沾不上邊吧。守到大女長安長大了,要嫁人了,七巧還困著女兒不放。別人以為是愛女心切吧。推掉了幾個忠實信徒,長安步進了尷尬的年紀,終于遇了那么的一個男人,她以為幸福就要到來了!這時,七巧卻輕手輕腳地從陰森的木梯上吱吱地走下來。面對著準女婿,她也許只要輕輕地問候一聲,甚至僅是牽動嘴角的一絲笑就可以了。然,她沒有,輕輕地張口,微微地笑道:“長安還在上面吸著煙呢,再等一下吧,或是……”幸福的水晶蘋果讓七巧輕輕地一抹,碎片散落一地。天知道,為了這男人,可憐的長安早已戒掉煙了!
曹七巧,這母親,她到底怎么了?難說不是仲卿的母親心里懷的鬼胎在曹七巧身上還魂了。
終究,蘭芝還是穿著新娘妝向清池赴身而去了。這與祝英臺葬身梁山伯的墳里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身的嫁妝,漫天的通紅,本該都是洋洋喜氣的一片,然而這輕輕的一躍,那“生不偕老,死求同穴”的追求卻教這一切都于瞬間停止了,這美麗舉動如流星被定格,在數千年的時間荒野里,數億人的心靈深處,是瞬間,也是永恒!
看完《孔雀東南飛》,心中一片戚然,“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那堅定凄楚的誓言穿越了時空,時常回響于耳畔。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10
偶然一次聽到一首歌《江南》,聽一次就深深被里面凄美的歌詞吸引住,當時就下載在手機上,反復聽了好幾次。里面有幾句特別深刻:不懂愛恨情愁煎熬的我們,都以為相愛就像風云的善變。還以為殉情只是古老的傳言,離愁能有多痛,痛有多濃,當夢被埋在江南煙雨中,心碎了才懂!是哦,在不懂情愛為何滋味的時候,總以為愛情只有浪漫與美好。可誰知,美好的愛情,也許會成為一把雙刃刀,既讓人愛也會讓人恨。
聽著這首《江南》,腦海中就想起了,在讀書的時候,語文老師曾經給我學習過一篇課文《孔雀東南飛》,十六七歲仍是懵懂不知情愛為何滋味的年齡,還無法理解愛得生死相隨的感受。老師當時分析課文的全部內容都已經記不清,但是卻不知為何,老師講到兩人相愛卻無法相守,愛恨交織的心情的哪一句話,卻牢牢印在了我的心中:有愛才有恨,有愛才會恨;愛和恨交織,愛與恨交錯;恨到深處仍深愛。也許是當時老師愛得沉醉,恨得切齒的表情和語調讓我的印象太深刻的緣故吧。哪個時候年輕,沒有經歷過感情,還真不懂仲卿和蘭芝為何能愛到雙雙殉情。直至經歷了自己的戀愛和婚姻,直到有一天為了生活,與愛人不得已的.分居兩地,才慢慢開始理解并體會到哪種相愛無法相守的相思苦。
學習這篇課文正處在向往美好,憧憬愛情的年齡。那時最喜歡的課余活動就是去租愛情小說來看,小說里面的女主角,經歷了一番磨難和折騰,最后總能找到又帥又多金,更是專情不二的白馬王子相伴左右。但是現實世界里的愛情卻并不都是一對一,歷史里記載的古代帝皇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普通男人也有三妻四妾。我看到的聽到的現代男人,只要有成熟的條件就會有二奶三奶,被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實當頭一棒才恍然大悟,哪些太純粹太美好的愛情小說是有毒的。真實世界里的灰姑娘很多,但只有一個有南瓜車,而這世上也并沒有哪么多有玻璃鞋的白馬王子,更多的,是食色性一體的二師兄。當然,還剩下一個美女坐懷不亂的,但哪是唐僧。
或許是現代社會發展太快了,快餐面,快餐飯,就連愛情都發展成了快餐式的。試婚,同居,不停上升的離婚率。生死相隨,矢志不渝的愛情故事,終究還是成為了一個神話。愿得一人心,相隨到白頭,又是多少人向往并尋找的,但是得到的,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卻又有幾個人能一直保持初心,始終如一。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11
讀了《孔雀東南飛》讓我對感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它經過描述焦仲卿和劉蘭芝的婚姻杯具,以血的事實有力的控訴了封建禮教的吃人罪惡,寄托了青年一代對幸福婚姻的熱烈向往。詩中的.情節主要圍繞劉蘭芝而展開和發展。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作者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現了她的形象。可見,感情需要時時更新,否則就有可能破裂。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把最刻薄的話留給最親愛的人;心中的關愛脫口而出時,卻變成了埋怨;對愛的渴望也總是以指責對方的形式出場;愛人的一個小缺點,我們總是習慣上綱上線,最終竟然以人身攻擊而收尾。導致家庭的破裂。
因為生活不是童話,而婚姻,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12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東南庭樹下,劉蘭芝,那個善良而又堅忍的女子,含淚回眸,你在透過那低矮的殘墻望誰?是那個深愛你的仲卿嗎?蘭芝,你的淚并未落下,你想仲卿也不想看見你哭泣吧,所以你笑了,笑顏如花,孰不知迷倒了多少風流才子,你在想仲卿何時攜一身風塵來與你將那諾言詮釋-誓天不相負。你也曾苦苦奔波于這喧囂的塵世,追尋著你的真愛。
時而抬眸淺笑,時而紅唇青起,美麗的女子呵,你的憂傷何人知?你以為,人生于你,只不過是浮云一夢了無真愛,卻不知,月老早已將你們的紅繩緊緊相綁。于是,你遇見了他-焦仲卿。從此,你的一笑一顰,因了仲卿-那個你眼底心底唯一的少年-而生動起來,你的生命,猶如初升的朝陽-燦爛。是哪家的少年?是哪般少年?才會使你甘愿沉淪在這紅塵凡世中…但,最終,最終你眸中還是滑過了兩行絕望的'淚,這是為哪般?你想,執子之手,與子攜老。你想仲卿啊…你終于決定離開了,世間萬物哪能污染你,你選擇了水-那世間最純凈的東西,你終要離開,離開這凄涼的人世,你凄婉的一笑,縱身躍入…仲卿-這般美好的男子,為了你,以自己最美的資態奔向了你…
“在地愿為連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鳥”你們終究是在一起了啊,化作那鴛鴦,相親相愛…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 13
幸福可能是沒有未來。每個童話故事的結尾都是公主和王子過著幸福的生活,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焦仲卿與劉蘭芝在黃泉相遇,但接下來會發生什么誰也不知道。
《孔雀東南飛》和小時候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的故事有著不同的結局和本質。小時候,總是天真地問:“那以后呢?”也許幸福沒有未來,愛情也一樣。無論是焦仲卿和劉蘭芝一起化作鴛鴦,還是王子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愛情的美好應該都在過程中。
西風里的.老樹人家,池塘邊的落葉點綴著點點,點綴在最純美的歲月里。
可能現在的我們都不懂什么是愛情,更不懂什么是婚姻。走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匆匆給自己的青春萌芽取名為“愛”,但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到主角做的事,為愛舍命,體會不到婚姻的不易.或許更多的時候,我們青春期所謂的愛情,往往不是花開的時候,而是亂中草草的落幕。
戰火紛飛中,我總想,是青春的夢想不荒蕪,才讓雨季淚流滿面,是你我他的故事成為傳奇,才讓散落的記憶慢慢流淌。融為一體,讓時間定格在最后一秒的美好瞬間。 .
流年的風吹干了寫著詩的樹葉。歲月的雨淋濕了泛黃的老照片。也許很多很多年后,當我再次想起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時,我才知道童話都是謊言。又想起焦仲卿和劉蘭芝那段凄美的愛情,或者覺得不值得。想起那段草草結束的青春愛情,我是會心一笑,還是心酸不已。也許很多很多年后,我們依然可以在忙碌的人海中相遇,然后笑著說:“原來你還在這里。”未來會怎樣?王子和公主還幸福嗎?焦仲卿和劉蘭芝是在陰間相識相守嗎?少年還像昨天一樣清楚嗎?
或許真愛就是靜觀雪落,靜聽流水長流。
【讀《孔雀東南飛》有感】相關文章:
讀《聚寶盆》有感08-08
讀《蕎麥》有感10-17
讀《溫州的蹤跡》有感09-03
讀《奶奶的襪子》有感08-17
讀《狼的影子》有感10-05
讀《楚辭·漁父》有感11-24
讀《燈光》有感(精選12篇)10-08
讀《沙漏》有感(精選11篇)07-30
讀《漁夫和金魚》有感10-22
讀《活法》有感(精選16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