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二關于和諧為話題的作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關于和諧為話題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二關于和諧為話題的作文1
我的名字大家聽了一定不會陌生,因為世界上每個角落都需要我的存在。有了我的存在,世界才更美好。你要是不信,且看:
我給你們舉幾個例子:人類要發展,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善待自然。社會要幸福人們必須和諧共處,只有和諧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和諧要以公平正義為基礎。和諧社會需要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充滿誠信友愛。和諧社會需要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需要每個人從身邊小事做起。
“路不拾遺”的典故:有一個成語叫“路不拾遺”。其出典是:唐朝有個人路經武陽,遺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幾十里路才發覺,心中很著急,當地人勸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一定找得到。”那個人半信半疑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自己的衣服。
人們就把社會風氣好,路上遺失的東西也沒人撿形容“路不拾遺”。這就社會是和諧。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古人心中的理想和諧的社會:晉代武陵有個捕魚人,遇到了一片桃花林,在桃花林德盡頭,原來是溪水的源頭。山下有個小洞,漁人就丟下船鉆進洞去。只見田地平整寬闊,池塘美麗,房屋整齊,還有桑樹和竹林,田間的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叫之間相聞,還有男女老幼。來來往往,衣著和外面的人一樣,個個看上去心情愉快,自由自在。
桃花源是人們對和諧社會的一種理想和追求。
世間萬物,十全十美,完美無缺是難以達到的,從根本上說是不存在的。美與瑕疵正是和諧統一的整體。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她有沉魚落雁的美貌,但是有心口痛的疾病。每每心口痛就皺眉,一般來說,皺眉是不美的。然而西施皺眉的姿容卻更增添了楚楚動人的效果。
還有19世紀法國雕塑大師羅丹,他的`人物雕塑冰不追求優美、完整、典雅,而是往往帶著那些不完整的、畸形的雕像,展示出一種更高層次的和諧——生命力的和諧。
人們常常認為和諧是靜態,而事實上和諧是動態的,和諧不是停滯,不是凝固,而是一種積極的前進的狀態。在一個地方,今天和諧了,明天又會被新的矛盾所打破;我們又要做新的努力去爭取達到新的更高的和諧。
怎么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我的影子,讓我們成為永遠的好朋友吧!
初二關于和諧為話題的作文2
“天空的和諧,是穿一身藍;森林的和諧,是披一身綠;陽光的和諧,如鉆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諧,留下了最后的美麗;而我所追求的和諧,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擷——每一份友情,每一絲快樂,每一片希望,每一線陽光……”
和諧,便是一種幸福的感覺。
時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童年的記憶是一片片葉子,從童年的大樹上悄然飄落,便再也無法重新回到樹上,只是那片片葉子依然翠得耀眼。還記得,那個蹦蹦跳跳的小女孩總愛張開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藍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藍;總愛和小伙伴們鉆在“小房子”里,看調皮的雨滴在微風中嬉戲。那時的天很藍,那時的草很青,那時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諧的一幅畫卷,那時的我徜徉在微風中,真的很幸福。
現在,我依然愛藍藍的天,愛藍天下美好的一切,卻鮮有時間和精力細細欣賞,偶爾抬頭望望,覺得有種陌生的親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許多情趣,平添了幾許憂煩和困惑。歲月也讓我明白了許多以前不曾明白的東西:人生本來就是充滿荊棘和坎坷的。
和諧,便是不和諧中的完美。
在這漫漫長途,要給自己信心,給自己希望,給自己拚搏的勇氣,給自己點一盞燈,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和諧,此時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疊厚厚的鈔票,一件華麗無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貪圖片刻歡娛的美酒。幸福,應該是心靈深處微妙的感受,是一個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頹喪無助時,路人的一個微笑、一句問候都會帶給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難耐時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盡時一張松軟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時一封遠方的素箋;幸福是你噩夢后一張慈祥的笑臉。
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諧的微笑。
成功是幸福,失敗也是幸福,那是一種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時候你都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不怕失敗,因為我的目標在前方,因為我有再爬起來的勇氣,因為失敗是一種幸福!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絲絲陽光溫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樣美好,其實怎樣的世界才算和諧,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擷幸福,給自己一份愉悅的心境;離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諧。
【初二和諧為話題的作文】相關文章:
以完美為話題的初二作文04-08
以橋為話題的初二作文06-29
以想念為話題的初二作文08-08
初二以讓為話題的優秀作文05-10
以樂觀為話題初二學生作文09-23
初二以讓為話題的優秀作文12篇09-25
初二話題作文04-02
初二母愛話題作文09-09
初二話題作文10-26
以高三為話題作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