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潮州過年風俗
潮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同時是粵東地區文化中心。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潮州過年風俗,歡迎查看!
臘月二十四【掃塵、理發、買新衣服】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這幾天大人開始帶小孩去理發,購置新的衣裳,和購置過年用品一般是,對聯、鞭炮、還要圍爐的食材等等...
臘月二十五六【蒸年糕】
臘月二十四后,家家戶戶要蒸年糕,主要是為了敬神,這兩天家里老老少少都聚在一起做年糕,潮汕地區叫“粿”這天也是孩子最高興的一天;猶記得我小時候那些胡亂做的奇形怪狀的年糕還歷歷在目!
臘月二十八【貼春聯、宰畜牧】
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開始貼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潮汕人貼春聯多在除夕的上午或下午。春聯的內容多反映出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如“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產五谷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有時,人們就在單扇門兒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一個“春”字。一來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二來借“春”與潮州話“存”諧音,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宰畜牧一般為雞、鴨、豬、魚,為了祭祖和祭神用的,這天大大小小都忙的不亦樂乎!
臘月二十九【祭神、祭祖祠、花水】
這天大人一大早就起來準備了,大概是早上4-5點左右;挑著扁擔羅庚就出發了,先祭神,祭完神,回家在準備祭祖(祖祠),這天是年前最熱鬧的一天,整天祭神的鞭炮響個不停!
各家各戶在祭拜祖宗之后,全家老少開始輪流洗“花水”,即用四式(也有十二式)花葉加入洗澡水中,意在洗去舊的污穢,干干凈凈迎新正
大年夜三十【圍爐、壓歲錢、留財】
早上開始,家里的主婦就開始準備圍爐的晚餐,圍爐一般都是在中午2-3點就開始了,寓意團圓的意思
吃完團圓飯,大人們就開始走親訪友給孩子們和長輩壓歲錢,這個時候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年輕人們也開始訪友,聚一起玩樂!
今天是不可以洗澡的,寓意留財!
初一【吃素、迎財神、拜年、摜春】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后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除夕子夜時分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愿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于是,子夜鐘響,鞭炮喧天,煙霧裊裊,仿佛是一團團瑞云祥氣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然后長輩再給后輩曉以期望。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后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 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于“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于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會殷勤沏茶 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謔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后,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謔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初二、初三、初四【回娘家(食日晝)】
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可是,現在回娘家,不僅可以吃晚飯,還可以留宿娘家,時代也在變化。
潮州過年的風俗
1、吃團年飯。潮州市人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后,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2、送壓歲錢。送壓歲錢是潮州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3、拜年。初一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然后長輩再給后輩曉以期望。
4、摜春盛。春節期間,潮州的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盛 ”(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盛”)。
5、臘月二十四后,家家戶戶要蒸年糕,主要是為了敬神,這兩天家里老老少少都聚在一起做年糕,潮汕地區叫“粿”這天也是孩子最高興的一天。
風俗禮儀
關于春聯
在潮汕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伺工之妙。
吃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 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后。
1、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后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2、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于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3、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于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后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
關于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干。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春節食俗
饒平縣北部山區一帶,有“正月頭”(指農歷正月)吃“雞碗”的禮俗。
山里人好客,“正月頭”吃“雞碗”,一是親友相聚慶賀豐收;二是客人往來以禮相待。
春節前一兩天,家家戶戶大宰雞、鵝、鴨,大買魚和肉。經過煮熟后,浸泡在“紅糟”里。“紅糟”的配料是糯米飯加適量紅 和少許食鹽,攪爛后貯藏于酒壇里,讓其釀出香噴噴的酒味,名之曰“甜糟”。兩天后,把肉類放進“甜糟”。經過酒漬腌制的食物,色澤鮮紅、味道醇香,既美觀又可口,謂之“甜糟肉”。
所謂“雞碗”,就是取雞頭、雞尾和兩個雞翅,在圓碗四邊擺成“四點金”,雞腳按首末平放于碗底。這擺法意為一只大紅的紅雞在桌子上展翅長鳴,迎接來客,大吉大利。“四點金”的中間則填上切塊的雞肉,雞肉即要擺得好看。不管雞肉多或少,都同樣算是“雞碗”。請客的時候,八仙桌的四個角端放上裝著豉油的四個碟子。桌上的菜式有六個就算是禮數了。如果是多于六個,就應該湊成雙數,或八或十或十二、十六……這叫“好事成雙”。這“雞碗”的位置一定要擺在桌子上方的中間,雞頭朝向客人,以示禮重。客人吃“雞碗”時,“糟肉”可以酌情地吃,“四點金”不得攪動。倘若來的客人多了,就要增添桌子,不論兩桌還是三桌,每一桌都要有“雞碗”。請客進席時,要按輩份從大到小逐一安排入座。如果客人有多門親眷關系的,可先在一戶人家吃“雞碗”,再到他戶人家吃“雞碗”;抑或由一戶人家當“東道主”,他戶人家送來的“雞碗”(有時還送來菜碗和米酒)伴客一同吃喝。有的時候來的客人親眷有好幾戶,為求方便起見,在一戶人家的桌上擺上好幾個“雞碗”(這是親眷送來的),賓主同坐一席,主人家們爭著給客人送雞肉,你一塊我一塊,推推遞遞,歡聲笑語,十分熱鬧。
【潮州過年風俗】相關文章:
民間婚姻風俗:潮州婚俗04-17
潮州的春節03-30
潮州過年的習俗作文03-08
潮州過年的習俗作文03-08
潮州的夜景09-24
潮州春游09-13
潮州行01-23
潮州柑04-18
潮州行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