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典故是什么
高山流水在人們的用典實踐中,這一典故逐漸發(fā)展出七十余個典形和樂曲高妙、相知可貴、知音難覓、痛失知音、閑適情趣等典義,還存在典故反用現(xiàn)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山流水》的典故是什么,歡迎閱讀與收藏。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jì)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鄭國人列御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驹诹魉,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xiàn)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鐘子期必能領(lǐng)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鐘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巖下。伯牙心情郁悶,于是彈奏了一會琴。琴曲起初表現(xiàn)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巖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鐘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于是離開琴而嘆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于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無伯牙因鐘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nèi)容。
大約成書于公元前三世紀(jì)的《呂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類似的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足復(fù)為鼓琴者!薄秴问洗呵铩返挠浭雠c《列子》的記述大致相當(dāng),但交代了結(jié)局:鐘子期死后,伯牙“終身不復(fù)鼓琴”。
《呂氏春秋》雖非信史,但有《列子》記述在前,其內(nèi)容也并非毫無根據(jù)。于是伯牙不復(fù)鼓琴一說被當(dāng)作佳話流傳下來。伯牙在當(dāng)時應(yīng)該很知名,荀況在《勸學(xué)》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雖然語近夸張,但大音樂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無疑問的。
《列子》和《呂氏春秋》之后,西漢的《韓詩外傳》、《淮南子》、《說苑》,東漢的《風(fēng)俗通義》、《琴操》、《樂府解題》等等眾多古籍紛紛援引。這些作品里,有關(guān)伯牙的描述,在內(nèi)容上更為豐富。例如東漢蔡邕的《琴操》中還記載了伯牙向音樂家成連拜師學(xué)習(xí)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開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在這篇小說中伯牙成了樂官俞伯牙,鐘子期卻成了漢陽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來字的典故此時完全變成了人物、地點、情節(jié)樣樣俱全的話本小說。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鐘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里廣為流傳,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明代朱權(quán)成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dāng)?shù)脑忈專骸啊陡呱健、《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比收邩飞,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xiàn)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沒有流傳于世,后人無從領(lǐng)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所以,后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對音樂并無切身體會。
因而這個佳話得以流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與鐘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當(dāng)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斷弦絕音。岳飛在《小重山》一詞中“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正是伯牙當(dāng)時心境的準(zhǔn)確反映。伯牙的絕琴明志,一者做為對亡友的'紀(jì)念,再者為自己的絕學(xué)在當(dāng)世再也無人能洞悉領(lǐng)會而表現(xiàn)出深深的苦悶和無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爾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難以領(lǐng)會其樂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會感到孤獨,才會發(fā)出知音難覓的感慨。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戰(zhàn)國的諸子典籍多次記錄轉(zhuǎn)載,是與當(dāng)時“士文化”的背景分不開的。先秦時代百家爭鳴,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國家觀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諸侯國。這些恃才之士在各國間流動頻繁,他們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們希望能遇見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諸侯王公,從而一展胸中所學(xué)。這幾乎是幾千年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然而能達到此目標(biāo)的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的人一生懷才不遇而汲汲無名,有的或隱身市肆,有的則終老山林。由此可見,《高山流水》在先秦時代就廣為流傳,是因為這個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來引起無數(shù)人的共鳴當(dāng)在情理之中了。
這么說來,友誼倒在其次了。所以本篇稱,《高山流水》為千百年來被善意地?zé)o限夸大了的友誼。能引起人們無限向往的樂曲和友誼,也許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高山流水》的典故是什么】相關(guān)文章:
成語高山流水的典故12-17
高山流水造句01-17
用高山流水如何造句04-14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樂不思蜀的典故04-22
不貪為寶的成語典故01-04
李郭仙舟的成語典故12-17
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11-23
有關(guān)成語的典故05-31
高山流水六年級造句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