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儒學意蘊新析》閱讀理解

時間:2024-10-25 13:35:06 王娟 語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儒學意蘊新析》閱讀理解

  現如今,我們寫閱讀題就會用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并對今后的學習做出調整。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儒學意蘊新析》閱讀理解,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儒學意蘊新析》閱讀理解

  《儒學意蘊新析》閱讀理解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孔子創立的儒學,雖然沒有忽視人與自然關系的統一,也涉及到老莊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現實與期待未來,尋求人與人和人與社會的和諧之道。從漢唐兩千余年以來,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學盛行之時。因此,有人說,孔子創立的儒學,可以稱為是一種盛世之學。儒學所涉的主要內容,簡要而言就是隆禮、重仁和尚中道三項論題。

  隆禮就是鄭重地遵循禮法。禮教不是孔子的創造,是先民的文化積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會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時周公制禮作樂,至東周春秋末,社會也動蕩不安,出現禮崩樂壞的社會無序狀態,故孔子倡導復禮。不知禮,無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認為知禮是立足于社會的根本,禮治是社會結構的保證,只有禮治,才能規范人與人和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秩序。這充分說明禮制就是社會制度,而禮治則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根據與法則,可見孔子論禮與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禮教的說法。這種思想對規范漢唐以來的社會形態、促進社會有序發展,曾產生過積極影響,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重仁就是主張人應有仁的品格。孔子認為仁的含義,就是人與人之間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義。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說仁者,愛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張,從而說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會的理想信念,這成為自古以來人們追求社會和諧的美好藍圖。

  尚中道的辨證思想,是孔子對自古以來允執闕中的發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遺留的閃光思想。唐堯曾對舜說,若執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內便會避免困窮,天祿便會長存的。到春秋時代,百家爭鳴,集中于一個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韓非則倡法治,主張以強用中。孔子認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會中之三種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為最佳。同時,孔子認為事物在發展中又有中庸、過、不及三種形態,而中庸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對立統一狀態,他表示事物之質的規定性,因此持中的要義,就是要執持事物之質,這也就是和為貴之義。

  總之,孔子一生做出總結古學、興辦私學和創立儒學三件偉業,他的隆禮、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積極意義和現代價值,并為國內外有識之士矚目。1988年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說:人類如果想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發展下去,必須汲取中國孔子思想中的智慧。這種認識無疑是很有道理的。

  試題

  1.下列對孔子儒學思想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創立的儒學是在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有繼承也有否定,忽視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B.孔子在其儒學創立中創建了隆禮、重仁和尚中道三項論題,深化完善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C.孔子創立的儒學,自漢唐兩千余年以來,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學盛行之時。因此,有人說儒學是一種盛世之學。

  D.孔子創立的儒學,汲取了老莊等哲學思想的智慧,同時又更加注重現實與期待未來,尋求人與人和人與社會的和諧之道,受到人們的尊崇。

  2.下列對孔子儒學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所推崇的禮教是西周時周公所創造的,孔子認為知禮是立足于社會的根本,禮治是社會結構的保證,不知禮,無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張人應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導仁者,愛人,他的仁政主張,為我們構建了一幅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

  C.尚中道的辯證思想,是孔子對自古以來允執闕中的發展。早在春秋時代,唐堯就曾對舜說,若執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內便會避免困窮,天祿便會長存的。

  D.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遺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斷充實和發展,孔子認為中道是和,提出和為貴的思想。

  3.下列對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禮教體現了孔子論禮與其政教的合一。歷史證明這是規范人與人和人與社會關系秩序的唯一保證。在漢唐以來的社會演變中始終起著積極作用。

  B.中道思想體現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認為在社會左中右三種人中,中庸之人為最佳,過與不及這兩種人不能體現和為貴的哲學內涵。

  C.有人認為,人類如果想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發展下去,就必須向人們貫徹中國孔子全部的哲學思想。

  D.孔子的儒學思想很好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哲學理念,與其他哲學有著很大的不同,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今天仍會有它可借鑒的現實價值。

  答案:

  1.D

  2.D

  3.D

  《儒學意蘊新析》閱讀理解2

  一、選擇題

  《儒學意蘊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學“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來化解社會、倫理、精神三方面的沖突。這說明儒學化解現實沖突的方式是()

  A. 依托傳統關注人性

  B. 強化尊卑等級關系

  C. 立足倫理注重規范

  D. 提升民眾道德水平

  解析:根據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可知,儒學重視正君臣父子,別夫婦長幼尊的禮數,這套“禮數”就是儒家的倫理規范,故C項正確。A項“關注人性”在材料中未體現,故錯誤;B項“強化尊卑等級關系”是A項“立足倫理注重規范”的影響,不是直接方式,故錯誤;D項“提升民眾道德水平”與材料無關,故錯誤。

  答案:C

  孔子儒學中的“仁”與“禮”的關系是()

  A. “仁”是“禮”的基礎,“禮”是“仁”的表現

  B. “禮”是“仁”的基礎,“仁”是“禮”的表現

  C. “仁”與“禮”相互獨立,沒有聯系

  D. “仁”是目的,“禮”是手段

  解析:孔子的思想著重“仁”“禮”,其中“仁”是內在的道德品質,“禮”是外在的行為規范。“仁”是“禮”的基礎,只有內心具備了“仁”,才能在外在行為上符合“禮”的要求;“禮”則是“仁”的表現,通過遵守“禮”,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仁”心。因此,A項正確。B項顛倒了“仁”與“禮”的關系,故錯誤;C項否認了“仁”與“禮”的聯系,故錯誤;D項雖然表述了“仁”與“禮”的某種關系,但不夠準確和全面,故錯誤。

  答案:A

  二、簡答題

  請簡要闡述孔子儒學中的“仁”與“禮”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答案:孔子的儒學思想中,“仁”是內在的道德品質,它強調愛人、尊重他人、具有同情心等;而“禮”則是外在的行為規范,它規定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行為準則和儀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仁”是“禮”的基礎和內在動力,只有內心具備了“仁”,才能在外在行為上符合“禮”的要求;而“禮”則是“仁”的外在表現和具體實踐,通過遵守“禮”,可以培養和提高一個人的“仁”心。因此,“仁”與“禮”是孔子儒學思想中的兩個核心范疇,它們共同構成了儒家道德體系的基礎。

  根據《儒學意蘊新析》一文,分析儒學化解現實沖突的方式及其特點。

  答案:根據《儒學意蘊新析》一文,儒學化解現實沖突的方式是立足倫理注重規范。儒學通過“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等倫理道德規范來化解社會、倫理、精神三方面的沖突。這種方式的特點在于它強調道德自律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認為通過遵守倫理道德規范可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儒學注重培養人們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認為只有內心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在外在行為上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同時,儒學也強調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社會秩序才能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的繁榮發展。因此,儒學化解現實沖突的方式具有道德自律和社會秩序并重的特點。

【《儒學意蘊新析》閱讀理解】相關文章:

現代新儒學思潮05-17

小草閱讀理解08-07

《白鷺》閱讀理解09-06

朋友閱讀理解09-26

《春》閱讀理解03-27

時間閱讀理解11-11

《南轅北轍》閱讀理解08-06

閱讀理解:趙州橋04-09

《舊唐書》閱讀理解08-10

《夏夜》閱讀理解06-2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天天香蕉线视频国产 |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专区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V日本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 色妺妺免费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