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古今言殊之文言實詞詞義推斷

時間:2021-05-07 10:26:10 語文百科 我要投稿

古今言殊之文言實詞詞義推斷

  語言文字運用導學案:古今言殊之文言實詞詞義推斷

  課題:古今言殊之文言實詞詞義推斷(一)

  語言文字運用導學學案 主備:李文增 復備:高二語文備課組

  【學習目標】:

  1、了解并掌握文言實詞詞義推斷的方法。

  2、能夠利用所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正確解讀文言實詞。

  一、文言實詞推斷方法例談

  (一)、語境分析法

  根據實詞在文中的特定環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

  1、聯系上下文進行推斷

  (1)王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玩味 (2007廣東卷)

  (2)乃錄向之灑點煩多者試之

  錄:記載 (2007廣東卷)

  (3)(李)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B “將兵”:將領和士兵 (2002全國題)

  2、利用對稱結構推斷法

  古人喜歡講究對稱美,古詩文中的對偶句、排比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非常多。這些結構相似的句子(或詞組)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對或相反。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已知詞語的詞義推知未知詞語的詞義。同時常采用互文的修辭形式,我們可利用這一結構特點推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屬對仗,“忠”與“賢”相對,“用”和“以”相對,應為同義,所以“以”的意義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1)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諫太宗十思疏》

  (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于道。 行旅:旅行,游覽 (04山東、河北)

  “行旅”解釋為“旅行、游覽”是否正確?

  (3)凡亂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惡。為義者則不然,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05北京卷)

  (4)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3、緊扣人物進行分析推斷

  (1)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王”理解為“以……為王”還是“讓……為王”?

  (2)譚謝不納,母大困(06年廣東卷)謝:道歉

  “謝”理解為“道歉”是否正確?

  謝:拒絕。人物比較,譚敬先是允恭的朋友,不接納允恭的母親,而杜環只是允恭的朋友的兒子,卻收留,可見其善良厚道。

  (二)、課文遷移法

  聯想課文有關語詞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

  例:素與郭善,登門造訪。 善:友好(07年廣東卷)

  “善”理解為“友好”是否正確?

  再如: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07年山東卷)

  A.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 奇:認為……奇異

  B.(阮)籍每適渾,俄頃輒去 適:往,到

  C.勝公榮,不可不與飲;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 減:不如,比不上

  D.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布五十端,為司隸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 坐:犯罪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001年11題)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齊人未附。 附:歸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視。

  D.齊人追亡逐北。 北:指敗逃者。

  (三)、語法分析法

  句子的結構成分是基本固定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也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由副詞充當。依據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

  例1“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2000年)這個選項中,“樵”解釋為“打柴”對嗎?

  【推斷】“樵”前面有動詞“取”,可見“樵”是它的賓語,名詞。詞義應該是“木柴”。“打柴”顯然不當。

  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 城:構筑城墻

  (07年海南、寧夏卷)這個選項中,“城”解釋為“構筑城墻”對不對?

  【推斷】“城”后面是名詞“州”, “城”處在謂語的位置,名詞作動詞用。詞義“筑城墻”顯然是正確的。

  例2:怎樣理解下列句中的三個“意”呢?

  ①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②視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③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例3:2001年全國題第14題。

  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

  ——燕國派樂毅攻破齊國,使齊國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

  ——只怕他率領軍隊到來,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

  ——燕軍把墳墓全都挖開,燒化死人

  D.灌脂束葦于尾,燒其端

  ——在牛尾上澆油、捆上蘆葦,并點燃它的末端

  (四)、字形推斷法

  根據漢字是表意文字的特點,通過對字形結構的分析來推斷詞義。

  解釋下列句中“糴”字的含義:

  1、貧民雖平價不能糴。(2001北京卷)

  2、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 (2004全國I)

  ⑴用“貝” 作偏旁的字與“錢財”有關。

  例句: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論》

  ②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 ,將奈何? 《荊軻刺秦王》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與“絲織品、繩索”有關

  例句: ①一曲紅綃不知數 《琵琶行》

  ②自縊于庭樹 《孔雀東南飛》

  ③夜縋而出,見秦伯 《燭之武退秦師》

  【補充】部分偏旁與字義的關系:钅(古代主要指金屬)、木、氵、火、土——與五行有關。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與兵器有關。馬、牛、羊、豕、犭、鳥、蟲——與動物有關。辶(走)、彳(行)、(心)、(言)——與人的行為有關。

  (五)、通假代入法

  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通的字代入試解來推斷詞義。

  如:1、旦日不可不蚤來見項王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05年全國II卷)

  A.(優孟)多辯,常以談笑諷刺 辯:辯駁 B.席以露床,啖以棗脯 啖:給……吃

  C.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 諫:規勸 D.屬我貧困往見優孟 屬:囑咐

  (六)、聯想推斷詞義法

  試卷上常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文言實詞,我們可以聯想課文中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

  如“不以外夷見忽”的“見”,我們可聯想課文中“府吏見叮嚀”來推斷,“見”是第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見忽”意為“不因為我是外夷而輕視我”。

  (七)、辨析詞性推斷法

  根據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根據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

  如“據殽(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為對仗句,“據”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么“固”也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

  (八)、利用排除法(語境檢驗法)

  由易到難,逐步確定。還可把解釋的意思代入原文,聯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當。

  二、理解實詞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它,重點應放在古今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 “以身徇國” ,“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詞現象

  所謂偏義復詞,是指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象,應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前后文,應解釋“攻取”。

【古今言殊之文言實詞詞義推斷】相關文章:

《陳書何之元傳》言文言閱讀譯文05-17

古今戰役之諾曼征服戰爭故事08-02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重要實詞07-12

文章四友之杜審言07-11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07-27

文言文賞析:《黔之驢》03-27

確實詞語造句01-15

《燭之武退秦師》通假字和古今異義02-21

糟糠之妻文言文翻譯03-23

文言文《黔之驢》學案設計05-12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午夜福利视频 |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精品福利aV在线播放 | 欧洲一区二区精品的视频 | 尤物久久99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