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1
梁惠王好驅使百姓與鄰國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見孟子,問道:“我在位,對于國家的治理,可以說是盡心盡意的了。河內(今河南省黃河北岸)常年發生災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收成較好的河東去,并把收成較好的河東地區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來,讓河內發生災荒地區的老百姓不致于餓死。有時河東遇上災年,糧食歉收,我也是這樣,把其他地方的糧食調運到河東來,解決老百姓的無米之炊。我也看到鄰國當政者的作法,沒有哪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意替自己的老百姓著想的。然而,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打個比方吧。戰場上,兩軍對壘,戰斗一打響,戰鼓擂得咚咚地響,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對方奮勇刺殺。經過一場激烈拼殺后,勝方向前窮追猛殺,敗方就有人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來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來了。這時,跑得慢的士兵卻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認為這種嘲笑是對的嗎?”
梁惠王說:“不對,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是這也是臨陣脫逃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無須再希望您的國家的'老百姓比鄰國多了。”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2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程度不同,本質一樣。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
戰國時,梁惠王常常為了一點兒小事情就和別的國家打仗。有一天,他問孟軻:“我對于國家大事,已經是做到盡心盡力了。河內(古代總稱黃河以北為河內)年成不好,有了災荒,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到河東去,同時還把河東的糧食調劑給河內,如果河東的年成不好,遭了災荒,我也照樣辦理,在我看來,鄰近各國的國君,沒有哪一個能夠像我這樣愛護百姓,然而鄰近各國的百姓卻不見減少,我國的百姓也不見得增多,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孟軻回答說:“大王,你是喜歡打仗的,就拿打仗作個比方吧。雙方軍隊到了戰場上,戰鼓一響,兵刃相接,一場廝殺的結果,打敗了的免不了要丟盔棄甲飛跑逃命。在那些逃命的士兵當中,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如果一個士兵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看見前邊一個士兵跑得快,已經跑了一百步,所以就嘲笑那人‘貪生怕死’,算不得英雄,而說自己膽量大,對敵人追擊并不害怕,這樣對不對呢?”梁惠王聽了說:“當然不對,那兵士只不過是因為自己跑得慢而落后五十步罷了。”
孟軻接著說:“對了,大王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你的問題又有什么不明白呢?你雖然在小的方面比別的國家多照顧了一點兒老百姓,可是你愛好打仗,一打起仗來老百姓成千上萬的死亡,這和鄰國比起來,不也像‘五十步笑百步’嗎?”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相關文章: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樂不思蜀的典故04-22
五十步笑百步寓言故事08-19
不貪為寶的成語典故04-18
李郭仙舟的成語典故12-17
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11-23
有關成語的典故05-31
成語典故04-15
成語典故05-22
師出無名的成語典故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