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時間:2024-10-30 22:36:16 晶敏 語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1

  蘇洵的《六國論》為傳統名篇,歷來選作教材。這次教學《六國論》的目的是培養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議論文的寫作上作些試驗。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導學生發揮主體地位,積極參與課堂,快樂學習。

  這次上課的大體流程是:

  先由同學們朗讀課文,糾正字音,接著簡介蘇洵的情況,同學們合作探究文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找出重要的字詞句的知識點,小組成員發言,其它小組同學補充糾正,根據小組成員的參與度與參與質量打出小組及個人得分,最后由教師歸納強調本節所學知識要點,并點評總結小組的評比結果,給予表揚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業:鞏固文中總結出的字詞句等知識點。

  我對這節課的感覺是:

  整體上同學們能按我設計的程序進行合作探究與質疑,同學們課堂表現積極,發言踴躍,氣氛熱烈,不時出現同學們和老師快樂的笑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最后有些趕時間,主要是同學們發言的語言準備不夠嚴謹,枝節問題強調過多,影響了教學進程;同事們對本節課也能認可,感覺本節課是成功的。

  講本次課的收獲與存在的問題是,收獲有:

  1、合作是教學快樂的鑰匙,這個合作既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又有同學們上課時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學習因合作而充滿歡樂,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現。

  2、鞏固落實很重要,之所以個別同學語言不嚴謹,最后環節有些趕時間,主要原因是個別同學對內容沒有進行認真的討論,課前預習不夠深入。

  3、有壓力就會產生動力,要講課的壓力促使自己精心準備,收獲課堂的快樂,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有一定的壓力才會進步提高。存在的問題是:準備充分了要流暢地把教學流程完成需要長期的鍛煉,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還掌握得不夠熟練,課堂也會出現一些沒有預料的情況,合作探究的評比標準和細節還不完美,教學流程還不夠嫻熟,表達不流利,課堂也有些因聽課的人多而拘謹的情況。

  今后的想法是:

  要把這種良好的教學模式堅持運用到課堂中,教師同學們都參與,收獲上課與學習的快樂,相信隨著教改的深入與不斷科學化與精細化,同學們的學習和教師的生活將會充滿陽光。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2

  本篇課文雖然不長,但卻牽涉到兩個背景,一是六國破滅的背景,二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讓同學們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主旨,這兩個背景必須介紹。這當然不是難事,這種故事性的背景學生都愛聽。我的安排是先在導入之中時就把六國破滅的背景給做個簡單的概括,然后再聯系課文具體介紹六國滅亡的原因;再具體講授文章內容時再穿插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但是文言文中還有一個讓人非常頭疼的教學環節,省又省不掉,講,學生又不愛聽。這就是文言字詞的講解,包括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因為這是第一堂古文課,我也只能按照傳統的教法,關于文言字詞的環節,把它放在了第一堂課,在導入,作者介紹,聽,讀后我便開始講解字詞,完全是我自己精心準備的一種灌輸式的講解。

  授課過程回顧:

  1、教學計劃用時:45分鐘。完整地實現了教案計劃的步驟,條理比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突出了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課堂上學生的思考越來越活躍。

  2、疏通文言字詞部分進展較順利,學生多次朗讀了課文,互相質疑解疑比較充分,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兩個問題,一是思考對“賂者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論證運用了什么藝術技巧;二是探究“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的論證是充分有力的還是有漏洞的。第一個環節進展比較平,缺少特色。第二個環節引導得較好,所以比較成功,學生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4、作業為二選一,一個是閱讀,一個是寫作,都可以作為《六國論》課后延伸,無論選做哪個,學生都要積極思考,繼續深入探究。

  5、多媒體使用少而精。七國形勢圖配以動畫效果,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貫穿整節課。幾個文言文檢測題,可以加快課堂節奏,提高學習效率。其它與課堂關系不大的材料,盡管畫面精彩,但也舍棄不用。

  對今后教學的思考:

  1、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因此在第六單元的文言文教學中,我一改前面的教法,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

  2、文言文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如孟子的“仁攻”、“舍生取義”、“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墨子的“兼愛”、“非攻”,莊子的善辯,都應該是學生從中汲取的精華。

  3、文言文教學同樣承擔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作用。首先是解決文言的障礙,教師要講解古漢語詞匯和語法方面的問題,做古今的對比,使學生讀懂文意。理解文章意思,進而分析文章的寫作方法,篇章結構,語言修辭;分析文章的主題思想,社會意義。還要讓學生對文言文進行口譯或筆譯,做其他練習。

  4、教學應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這堂課最大的弱點是感覺對學生的個體背誦積累重視不夠,文言文還應該把"背誦積累"作為一項重要的訓練內容。只有背誦積累,才能筑牢文言的根底,客觀地講,文言根底牢了,才有可能真正落實從古典精品中學習文化傳統、語言特色、精妙的筆法等項任務,否則很容易流于形式,華而不實。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3

  ① 主旨:

  《過秦論》所體現的意圖是分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反面總結出中心思想,即“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它的現實針對性是指西漢初期的政策,是勸諫西漢統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國論》主要是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為遼和西夏的“積威之所劫”,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茍安,要“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奮起抵御外侮以維護統治。 (補充: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秦末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漢文帝反復宣講仁義之道,認為“德莫高于博愛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認為按照禮的規定,“國有饑人,人主不飧;國有凍人,人主不裘”。他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認為民是國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離開了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官將不官,誰敢與民為仇,必將為民所埋葬。因此,他極力向漢文帝宣講仁政的道理。)

  蘇洵也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六國論》是一篇政論文,蘇洵從六國破亡的教訓立意,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② 結構:

  《過秦論》的結構

  第一步:秦孝公至莊襄王不斷擴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的架勢。秦始皇上臺后吞并六國,一統天下。

  第二步:敘述秦王朝勝利后所實行的種種錯誤政策:一為“焚百家之言”,一為實行高壓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記述陳涉發難,天下云集響應,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敘述的基礎上議論,表明作者的政治見解。

  《六國論》的結構

  第一步: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第二步:將中心論點轉化為兩個分論點:一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三步:總結歷史教訓,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步:諷諫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的覆轍。

  補充:這兩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敘史,后作結;后者是先提出論點,后舉例論證。

  ③ 語言風格:

  《過秦論》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 “氣勢磅礴”。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文章飽滿充沛,氣勢磅礴。 第二個作者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過秦論》的語言如辭賦一般,詞采華麗,千變萬化,多用對偶和排比句式,長句較多,用語雅而不俗;文章一氣呵成,文脈如行云流水,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首尾氣貫長虹,感情充沛。

  《六國論》是語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豐富多彩,交相輝映;論證語言隱、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干練老辣,有“戰國縱橫之學”。

  可以這么說,《過秦論》的語言主要著眼于作者自身的感受,而《六國論》的語言則著眼歷史事件的現實意義。前者的感性色彩更濃厚,后者的理性思考更深刻。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4

  《六國論》是古代政論文的典范,被收錄入《古文觀止》,今天我們學習蘇洵的這篇政論文的意義在于借鑒其典范政論文行文的格式和規范,梳理文章結構和思路的,學習借鑒它的多種論證方法和技巧;同時中學生學習《六國論》的學習重點還得放在朗讀、背誦上!

  一、議論文教學得將點兒誦讀

  看完了李紅梅老師上的《六國論》,感觸良多。李老師特別強調誦讀,她把誦讀貫穿始終,一讀再讀。從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由讀中提升。整堂課在朗讀聲始,在朗讀聲終。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讀。”無活力的文字如果附加上朗誦者的腔調、語氣、語速、語調,就會使文章的表辭達意更準確、具體、生動。古人還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能生巧,讀的多就能夠掌握知識、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文言文的閱讀完全可以以讀代講,以讀帶悟,以讀行賞,以讀興趣!

  教學《六國論》時,可以把教學設計為三個環節:一是課前自讀,主要用學案引導學生掌握文言知識,疏通文句,理解大意;二是課上誦讀,主要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基本上是以讀代講,以讀帶悟,以讀行賞,以讀興趣,幫助學生提高升華;三是課后補充,主要用檢測題進行強化訓練,以求鞏固、消化知識。

  對文章的邏輯思路、文章詞句的表現力,很多學生卻一時半會理解不透、不深!反復誦讀,則可以解決這一核心問題!因此,誦讀指導對于《六國論》這篇文章來講,意義重大。

  不僅《六國論》可以這樣,《赤壁賦》《項脊軒志》的名篇皆是如此,唯有誦讀,才能披開字句外衣,感悟內里情感,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二、議論文教學還得講點兒文體

  李老師除了注重誦讀外,還較為重視議論文的文體知識把握。讓學生找出中心論點及分論點,明確各段所論證的的觀點分別是什么,還讓學生深入分析其中所運用的多種論證手法。這些做法在當今學生只會寫記敘文,亂寫散文,不明白議論文為何物的`背景下,顯得很是必要。

  現今高中新生寫起議論文來,毫無章法,而且內心排斥,老師安排的以論文寫作,學生寫出的往往是“四不像”。文體意識欠缺,中心模糊或晦澀,論證方法單一,論證乏力。《六國論》作為典范的政論文,文體規范,觀點鮮明,結構嚴密,思路嚴謹,論證方法多樣,說服力極強。講授議論文特別是典范議論文時,就應該多問問文章的論點、論證結構、論證方法。讓學生學會明確觀點,不拖泥帶水,不含糊不清;學會妥善安排結構,層次分明,條清縷析,邏輯嚴密;學會處理立與駁、理與據;學會例證法,引證法,對比論證,假設論證等多種論證手法;學會借古諷今,以小見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多種立論思路。

  講授古文時只有在這兩個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充分發揮好教材的典范作用,才能既得到感性的熏陶,又受到理性的震撼,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目的。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5

  關于這一課,學生學習之后最大的收獲有兩點:

  第一,了解了起承轉合結構的.基本模式,對《六國論》結構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第二,了解了議論文,尤其是考場議論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現實針對性。

  不足之處:

  一、時間不好掌控,一課時完成有困難。

  二、一廂情愿,有些急于求成,忽略了個別接受能力差的學生。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6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觀點是這篇史論的中心論點,圍繞著中心論點,作者從幾個方面論證的?兩個方面,“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兩個方面就是兩個分論點。

  一二兩個小節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并提出兩個分論點,引發下文的議論。

  接下來,圍繞著兩個分論點,作者結合具體的歷史事實展開論述。

  第三段,圍繞著第一個分論點,結合賂秦的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史實展開論證。對于三個賂秦的國家,作者分三個層次進行論證。

  第一個小層,“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矣”對比雙方土地消長,證實由于“賂”而造成的得失遠遠超過戰爭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賂秦的事實說明賂秦的危害之大,得出“固不在戰矣”的結論。

  第二小層,“思厥先祖父,……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割地求和造成自身國力日漸衰微,秦國的侵略野心愈來愈大,反而加速了自身的滅亡。賂秦求和適得其反,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第三小層,“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話為證,形象的說明賂秦的危害。

  我們注意到,在論證過程中,作者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如把秦國得地的'兩種途徑對比,賂者的失地的兩種情況對比,總的說來是賂造成的土地得失和戰爭造成的土地得失進行對比,還有,祖先艱辛辟地和子孫輕易割地對比,賂者奉之彌繁和秦國侵之愈急進行對比,對比之中強調“賂”帶來的亡國滅種的嚴重后果。

  其中,祖祖輩輩篳路藍縷,艱辛開國得過程寫得很形象,子孫后代軟弱無能,割地求和的輕率以及被敵人步步緊逼狼狽尷尬的可憐相也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同時,也恰到好處地用了古人的話,增強了論證的力量,這種論證方法叫引用論證。

  第四段,圍繞著第二個分論點,結合齊、燕、趙的史實來展開論述。

  對于不賂秦的齊、燕、趙三國,作者分層論證,也分了三個小層。

  第一小層,講齊國滅亡的原因。五國滅亡了,齊國也不能獨自保全。

  第二小層,合說燕、趙義不賂秦,敢于用兵抵抗,最終戰敗而亡,雖然有各自策略的失敗,但原因主要是,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滅亡是誠不得已。

  第三小層,總說六國,提出假設,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進一步論述了“賂”秦的危害。

  其中,最明顯的論證方法就是假設論證,或從另一個角度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是反面論證。

  三四兩節論述是結合歷史事實展開的,和一二節相比,可以發現是不同的,一二節在展開論證的時候,是分析其中的道理,如為什么弊在賂秦呢,其中的道理是,賂秦而力虧,國力虧損,逐步滅亡。不賂者以賂者喪,道理是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不能獨自保存,被逐個殲滅了。我們把三四節這種論證方法叫事實論證,也叫事例論證看,而把一二節這種方法,叫道理論證。實際上,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經常結合使用。

  接下來,第5、6節,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意圖。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從假設的角度為六國提出救亡圖存的策略,舉賢任能,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共御外辱,這樣能使秦國也心存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從反面推進論證,為六國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啟示后人要吸取這個歷史教訓。

  最后一句從歷史教訓轉到現實時弊,自然過渡,接下去,第6節,點名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總結)作為一篇史論文,屬于廣義的議論文,本文論點鮮明,論證逐步推進,邏輯層次井然,論證方法多樣,(要說明一下的是這些論證方法分類的標準并不完全統一),說理有力,

  作為史論,本文由評論歷史到針砭時弊過渡自然,諷諫當朝統治者的寫作意圖委婉但并不隱晦,主張明確,立場鮮明,表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因此本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史論文,可供我們參考和借鑒。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7

  我對這節課的感覺是:整體上同學們能按我設計的程序進行合作探究與質疑,同學們課堂表現積極,發言踴躍,氣氛熱烈,不時出現同學們和老師快樂的笑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最后有些趕時間,主要是同學們發言的語言準備不夠嚴謹,枝節問題強調過多,影響了教學進程;同事們對本節課也能認可,感覺本節課是成功的。

  講本次課的收獲與存在的問題是,收獲有:

  1、學案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課堂前置,提高了課堂效率,今后要編好用好學案;

  2、合作是教學快樂的鑰匙,這個合作既有教師集體備課的合作,又有同學們上課時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學習因合作而充滿歡樂,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現;

  3、鞏固落實很重要,之所以個別同學語言不嚴謹,最后環節有些趕時間,主要原因是個別同學對學案沒有進行認真的討論,課前預習不夠深入,要運用好學案還要抓落實才好。

  4、有壓力就會產生動力,要講課的.壓力促使自己精心準備,收獲課堂的快樂,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有一定的壓力才會進步提高。存在的問題是:準備充分了要流暢地把教學流程完成需要長期的鍛煉,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還掌握得不夠熟練,課堂也會出現一些沒有預料的情況,合作探究的評比標準和細節還不完美,教學流程還不夠嫻熟,表達不流利,課堂也有些因聽課的人多而拘謹的情況。

  今后的想法是:

  要把這種良好的教學模式堅持運用到課堂中,教師同學們都參與,收獲上課與學習的快樂,相信隨著教改的深入與不斷科學化與精細化,同學們的學習和教師的生活將會充滿陽光。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8

  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因而不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候會遵循這個套路,忽略了語文教材選文本身對教學的指向性。王榮生將語文教材選文分為四種類型,即定篇、例文、樣本、用件。不同的選文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在“定篇”里,學生學習經典篇章的豐富蘊涵;在“例文”里,學生學習其生動顯現的關于詩文和詩文讀寫的知識;在“樣本”里,學生學習的是閱讀過程中讀寫的方法;在“用件”里,學生可以掌握一些文章介紹的信息、資料等。《六國論》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一篇選文,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 對于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因而我們可以將《六國論》視為學生議論文寫作訓練的“樣本”。

  (一)分析文本,歸納議論文寫作的一般思路

  《六國論》是典型的三段式議論文,即引論、本論、結論。文章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為了是論證更嚴密,緊接著又提出了“賂秦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個分論點。在本論部分就著重論述了這兩個分論點,采用了對比論證、引用論證、假設論證等一系列論證法法進行了有力的論述。最后得出結論“為國者無始為積威之所劫”,并借古諷今,針砭時弊。這樣層層分析下來,這篇文章論點鮮明,論證嚴密,語言生動,氣勢磅礴。

  通過分析文本,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加之議論文寫作要求規范性,我們不妨把這篇文章作為學生學習議論文寫作的“模板”,歸納出議論文寫作的一般思路,即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這樣清晰明確的思路使學生在學習寫議論文時有清晰的框架,在寫作時可以遵循文章的思路,寫出自己的論文提綱。

  (二)練習鞏固,掌握議論文寫作的一般方法

  議論文寫作是中學生寫作中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會遇到不少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不知從何開始寫起,文章思路不清晰,論點缺乏足夠的論據支撐,文章枯燥,缺乏文采等,這些主要是議論文寫作訓練較少和對議論文的寫作方法不了解造成的。因而,學習了《六國論》這篇很好的議論文寫作范文,掌握議論文寫作的一般方法對于提高議論文寫作很大的幫助。

  首先,學習《六國論》結構的嚴謹。對于中學生來說,為了使一篇議論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寫作前列出自己的寫作提綱是很有必要的.,即先提出中心論點,再由中心論點引出分論點,選取論據來論證分論點,最后得出結論。《六國論》是總——分——總式的論證結構,這樣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也非常便于學生學習,因而在進行以論文訓練時,學生也可參照這個結構來寫提綱,就會讓自己的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其次,學習《六國論》論證的嚴密。文章在一開始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后為了是論證更嚴密,為了避免以偏概全,便提出了兩個分論點,賄賂秦國的國家是因為力虧滅亡的,沒有賄賂的國家是因為失去了援助而滅亡的,這樣就無懈可擊了。在論證“賂秦力虧”這個分論點時,先運用了兩個對比論證,將秦國戰與不戰獲取的土地同諸侯國失去的土地,諸侯國先輩創業的艱辛和子孫守業的不珍惜作對比,論證了“賂秦”導致滅忙的必然性。接著在論證“不賂秦”時,從三個國家的不同情況說明了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又是怎樣滅亡的。中學生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可以參照這篇文章的處理方法,讓自己的論證具有力度和可信度。

  再次,學習《六國論》語言的精確。議論文寫作重在說理,而說理對于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大多數學生在說歷史語言顯得枯燥乏味,要么寫的冗雜,要么表達不清晰,有理說不清。《六國論》中,作者在論述“賂秦力虧”這個觀點時,引用古人的一句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形象生動的說明了賂秦力虧的必然性。在寫作時,也可以教導學生學習古人論述自己觀點的方式,引經據典,但這并不意味著把自己所知道的論據像講故事一樣一一羅列出來,而是要詳略得當,注重語言的組織,這樣即能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又能增強文章的文采。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注重技巧與方法的講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對學生“因材施教”的同時也要根據教材選文類型的指向性“因材施教”。議論文寫作對于中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題,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規律,掌握議論文寫作的一般方法,問題也會引刃而解。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9

  蘇洵的《六國論》為傳統名篇,歷來選作教材。這次教學《六國論》的目的是培養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議論文的寫作上作些試驗。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導學生發揮主體地位,積極參與課堂,快樂學習。

  這次上課的大體流程是:先由同學們朗讀課文,糾正字音,接著簡介蘇洵的情況,同學們合作探究文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找出重要的字詞句的知識點,小組成員發言,其它小組同學補充糾正,根據小組成員的參與度與參與質量打出小組及個人得分,最后由教師歸納強調本節所學知識要點,并點評總結小組的評比結果,給予表揚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業:鞏固文中總結出的字詞句等知識點。

  我對這節課的'感覺是:整體上同學們能按我設計的程序進行合作探究與質疑,同學們課堂表現積極,發言踴躍,氣氛熱烈,不時出現同學們和老師快樂的笑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最后有些趕時間,主要是同學們發言的語言準備不夠嚴謹,枝節問題強調過多,影響了教學進程;同事們對本節課也能認可,感覺本節課是成功的。

  講本次課的收獲與存在的問題是,收獲有: 1、合作是教學快樂的鑰匙,這個合作既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又有同學們上課時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學習因合作而充滿歡樂,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現;2、鞏固落實很重要,之所以個別同學語言不嚴謹,最后環節有些趕時間,主要原因是個別同學對內容沒有進行認真的討論,課前預習不夠深入。3、有壓力就會產生動力,要講課的壓力促使自己精心準備,收獲課堂的快樂,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有一定的壓力才會進步提高。存在的問題是:準備充分了要流暢地把教學流程完成需要長期的鍛煉,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還掌握得不夠熟練,課堂也會出現一些沒有預料的情況,合作探究的評比標準和細節還不完美,教學流程還不夠嫻熟,表達不流利,課堂也有些因聽課的人多而拘謹的情況。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這種良好的教學模式堅持運用到課堂中,教師同學們都參與,收獲上課與學習的快樂,相信隨著教改的深入與不斷科學化與精細化,同學們的學習和教師的生活將會充滿陽光。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10

  新課程標準下文言文的教學總是我花費努力卻常留遺憾的地方,我認為,文言文不好教,為了落實文言基礎知識,課堂上我滔滔不絕,可是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感到沉悶,我很苦惱;那干脆放手,還學生以自由,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可學生卻感到沒學透,我很擔心。在深入貫徹永威學校“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力求尋找二者最完美結合的同時,一篇一篇的文章就這樣過去了,留下了很多的教訓與反思。

  《六國論》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專題“歷史的回聲”中第一篇文言文。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僅“三蘇”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蘇軾的《六國論》,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轍的《六國論》突出了團結的力量。

  蘇洵的《六國論》不同于以上兩篇。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學習本課時要重在引導學生在學習前人對歷史解讀的同時自己學會總結、反思歷史,并如實地記錄下歷史瞬間、把握未來。

  結合專題板塊要求,在教《六國論》時,我這樣安排:

  第一課時讓學生疏通詞語和句子,學生提問,教師引導釋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

  第二課時在理解文意,掌握文言知識點的基礎上,學習蘇洵邏輯嚴密的論證結構,領略文章的.氣勢。

  在課堂安排上,抓住誦讀這一突破口,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掃清文言基礎障礙,在讀中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讀中品味樸素簡勁的語言、領略磅礴的氣勢,在讀中鑒賞論證結構和各種論證方法。從內容上,抓住論證的中心“賂”字,連綴全文的結構,貫通歷史與現實。

  教材無非是學生學習的材料,是傳承文明的一個載體。我認為這節課強調教學教材是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扎實的鮮活的知識結構,以創造性的教學藝術,滿足不同特色個體學生的要求。

  以上教學設計與新課標的要求顯然還有差距:

  一是被動學習狀態仍然沒有根本改變,課堂上有不少同學情緒低落,沒有積極主動的學習。

  二是集體合作交流學習活動沒有充分體現,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落實基礎知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不夠,學生的主體作用仍然沒有得到重視。

  三是讀得不夠,應該達到課堂上書聲朗朗,通過讀把握文章,通過讀領略文章的氣勢,通過讀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結構。

  由此,要更好地落實新課標要求,教學設計上在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探究欲望方面還需下功夫,力求各環節都能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用心靈去體驗的歷程,是情感知識和生命體驗的特殊智力活動,要真正使師生能在活動中體驗到自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才能使語文教學活動真正體現其本質。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六國論》教學反思05-01

高一語文《六國論》教學反思優秀12-14

教學反思語文08-08

語文荷花的教學反思小學語文《荷花》教學反思06-11

《六國論》教學設計10-18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假如》教學反思04-15

語文《頤和園》教學反思04-18

【熱】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片 | 五月婷婷综合网 |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看片不卡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无卡 | 在线鲁鲁视频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