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史常識之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sāngāng-wǔcháng,封建禮教的道德準則。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三綱、五常來源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于孔子。何晏在《論語·為政》:“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中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這種名教(名份與教化)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基本解釋
讀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含義:三綱即“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詳細解釋
1.三綱
三綱:君臣義,即君臣之間要講信義;父子親;夫婦順,即夫妻要和順。
《禮緯·含文嘉》云: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矣。
2.五常
(1)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常又稱“五典”,即五種行為規則。語出《尚書·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穎達疏云:“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說為“五倫”,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系準則。
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演變介紹
1.董仲舒的“五倫”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于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于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于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于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
“五常之道”實際上是“三綱”的具體化。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2.“三綱”“六紀”
漢班固(32-92)撰《白虎通義》中國漢代講論五經同異,統一今文經義的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義》總結了兩漢經學的成果,集兩漢今文經學大成之作,主要內容為記述白虎觀會議關于經學之議論,大部分為復述董仲舒的學說及基本觀點,并有所發揮。并提出了“三綱”、“六紀”的倫理金條,“三綱”是“署為數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為“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認為“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六紀”是從“三綱”而來,是“三綱”之紀,把封建社會的倫理關系說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關系。《白虎通義》以三綱五常為核心構建了一整套神學目的論和政治倫理思想體系,通過一系列的具體制度充分體現出來,在東漢時期實際上起了法典作用。
3.朱熹“三綱五常”
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最初也始于孔子。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范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制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于儒,認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的作用。
示例:可是像我這樣出身名門,幼讀詩書,對圣人三綱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
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讀物《三字經》里也明確寫道:“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見“三綱五常”做為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標準于儒家思想的發揚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什么是“三綱五常”?
“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的“三綱”,仁義禮智信的“五綱”,也叫“三綱五常”。如今,我們對中國傳統進行了這么多年的客觀、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那些“超越時間空、跨越國度、充滿永恒魅力和當代價值”的文化理念,并加以宣傳和弘揚。人們習慣于隨便提這種“三綱五常”的思想。
特別是在理論上,公認“仁義禮智信”五常不是糟粕,而是精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予以充分肯定和弘揚。而與這一思想密切相關的“三綱”思想,要么一直避而不談,要么一直試圖用所謂的好的方式去解釋和認知,因此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我認為,在討論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時,不能回避對“三綱”的理解和評價。
“三綱五常”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道德規范,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其具體內容為三綱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則是“仁、義、禮、智、信”。在中國古代,這種規范對個人生活和政治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綱中的“君為臣綱”,是指君是臣的行為準則,臣要對君盡忠,如同儒家主張的“忠君”思想,是一種忠誠和服從的關系。然而,這種忠誠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對國家、人民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三綱中的“父為子綱”,是指父子之間要有孝道和尊重,父親要慈愛,兒子要孝順。在儒家的道德觀中,孝道是一種重要的價值觀,也是家庭和諧的基礎。
三綱中的“夫為妻綱”,是指夫婦之間要互敬互愛,丈夫要愛護妻子,妻子要順從丈夫。這是基于家庭和婚姻關系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的體現。
而五常中的“仁”,則是指對他人的愛和關心,對正義的追求和堅持,尊重和遵從傳統習俗和規范,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以及言行一致、誠實可信。這是一種核心的道德價值觀,也是對個人修養的最高要求。
五常中的“義”,是指人的行為要符合正義和道德,這是儒家倡導的一種正義觀念,強調個人行為的公正性和道德性。
五常中的“禮”,是指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規范和禮儀,這是儒家倡導的一種禮儀規范,強調個人行為的規范性和尊重他人。
五常中的“智”,是指人要有智慧和理性,這是儒家倡導的一種智慧觀念,強調個人要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五常中的“信”,是指人要誠實和守信,這是儒家倡導的一種誠信觀念,強調個人要誠實和守信。
在古代中國,“三綱五常”的觀念被廣泛應用于政治社會和個人生活中。在政治社會中,“三綱”被視為維護封建帝制神學體系的基本道德規范,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和皇權的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個人生活中,“三綱五常”的觀念則被視為家庭和諧、個人修養和社會規范的基本準則。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三綱五常”的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和批判。一些人認為,“三綱五常”的觀念過于強調個人的服從和責任,缺乏對個人自由和尊嚴的尊重。一些人認為,“三綱五常”的觀念過于強調等級和尊卑,缺乏平等和尊重。
然而,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三綱五常”的觀念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其核心的道德價值觀和禮儀規范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借鑒“三綱五常”的道德規范,結合現代社會的特點和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在家庭生活中,“三綱五常”的觀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的和諧和幸福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家庭中,我們應該尊重父母、尊重子女、尊重妻子,以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孝道和誠信,以維護家庭的和諧和穩定。
在社會生活中,“三綱五常”的觀念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各種規范和準則來維持秩序和公正。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尊重法律、尊重規則、尊重他人,以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仁愛和正義,以維護社會的公正和道德。
在個人修養方面,“三綱五常”的觀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個人的修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努力。在個人修養方面,我們應該注重仁愛、正義、禮儀、智慧和誠信,以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總的來說,“三綱五常”的觀念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其核心的道德價值觀和禮儀規范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結合現代社會的特點和需要,對“三綱五常”的觀念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個人的修養和家庭的和諧,以促進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
【文史常識之三綱五常】相關文章:
國學常識之文史知識03-08
文史常識之竹林七賢03-19
國學常識之《大學》02-03
國學常識之何謂“霜露之疾”04-28
國學常識之禪讓制09-19
歷史常識之毛遂自薦的故事10-10
國學常識之科舉四宴05-22
國學常識之何謂“玉搔頭”07-22
國學常識之吳中四杰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