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姓皇帝是哪個朝代
我們是一群健壯的鹿,在草原上張揚的奔跑,我們在努力追逐夢想,追逐未來。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趙姓皇帝是哪個朝代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宋朝18個是,這18個正統王朝的皇帝:
1、太祖趙匡胤 建隆元年(960)——開寶九年(976)
2、太宗趙炅 太平興國元年(976)——至道三年(997)
3、真宗趙恒 咸平元年(998)——乾興元年(1022)
4、仁宗趙禎 天圣元年(1023)——嘉祐八年(1063)
5、英宗趙曙 治平元年(1064)——四年(1067)
6、神宗趙頊 熙寧元年(1068)——元豐八年(1085)
7、哲宗趙煦 元祐元年(1086)——元符三年(1100)
8、徽宗趙佶 建中靖國元年(1101)——宣和七年(1125)
9、欽宗趙桓 靖康元年(1126)——二年(1127)
10、高宗趙構 建炎元年(1127)——紹興三十二年(1162)
11、孝宗趙眘 隆興元年(1163)——淳熙十六年(1189)
12、光宗趙惇 紹熙元年(1190)——五年(1194)
13、寧宗趙擴 慶元元年(1195)——嘉定十七年(1224)
14、理宗趙昀 寶慶元年(1225)——景定五年(1264)
15、度宗趙禥 咸淳元年(1265)——十年(1274)
16、恭帝趙德 德祐元年(1275)——二年(1276)
17、端宗趙昰 景炎元年(1276)
18、末帝趙昺 祥興元年(1277)——祥興二年(1279)
其他的土皇帝有4個,都是農民起義的領袖:
1、公元300年,稱帝的趙廞,年號太平,在位一年。(西晉)
2、公元613年,稱帝的趙破陳,年號太平,在位一年。(隋末)
3、公元1103年,稱帝的趙諗,年號龍興,在位一年。(北宋)
4、公元1353年,稱帝的趙君用,在位一年。(元末)
介紹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后”,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起源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將“皇”“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稱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先秦時期,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后”或單稱“皇”、“帝”,如:帝堯、帝舜、夏后禹、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嬴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后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嬴政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決定兼采“皇”、“帝”之號,將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稱為“皇帝”,成為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嬴政自稱“始皇帝”,后世俗稱“秦始皇” ,從此天子稱為皇帝。至我國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語已經很常見,如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撫僉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勞哉,賜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帥驕愎不協,蠱于兵,滿蒲昌城襲報用敢獻功。”
皇
自公元前3000年至前21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神農。還有一說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傳說伏羲氏(又稱羲皇),以通神明之德創八卦,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又創造了五弦琴,即后來的七弦琴。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后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繼女媧后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開始蠟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
三皇五帝
帝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鄭)。炎帝,姜姓,號烈山氏或厲山氏。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蚩尤率領之下,和炎帝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黃帝求救,并結為聯盟。炎、黃二部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大敗蚩尤,結果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后,炎黃兩部落發生戰爭,黃帝擊敗了炎帝。從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素自承為“黃帝后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陛下
為什么把皇帝稱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韓非子》已有之。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后來,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禮儀上不能有失尊卑。
上皇
上皇,是太上皇帝(太上皇)的簡稱。秦朝末年,楚漢爭霸,漢高祖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劉邦十面埋伏,圍于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突圍不成,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參拜自己的老父親。誰知有一天當他又去參拜父親劉太公(劉煓)時,卻見父親穿著一件舊襖,手拿掃帚,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大吃一驚,急忙上前攙扶父親,而劉太公卻連連后退。劉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您的父親,也只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殺頭的。我也不想為這事壞了天下的法紀。”漢高祖犯了愁,對于怎樣才能不失禮度地對待自己的父親,他一直想不出個好辦法。后來,有個大臣說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親為太上皇帝,建議劉邦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帝”。劉邦聽了這話大喜過望,馬上舉行大典,將劉太公扶上太上皇帝之位。皇帝的父親從此就被稱為“太上皇帝”,這一叫法歷代沿襲下來。皇帝是君主專制政治體制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中文“皇帝”一詞為秦始皇所創,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皇帝”是帝國的領袖,近代以來漢語中對于中國以外的帝國元首雖然也有稱“皇帝”,但很多常使用音譯(如奧古斯都、哈里發、蘇丹、沙皇等)。 對應的英文單詞是Emperor,作為與King(國王)的區分。
【趙姓皇帝是哪個朝代】相關文章:
劉淵是哪個朝代皇帝09-27
周禮是哪個朝代01-17
左傳是哪個朝代05-17
尚書是哪個朝代12-17
勾踐是哪個朝代?09-28
徐光啟是哪個朝代09-26
周禮是哪個朝代的05-16
左傳是哪個朝代的05-16
孟子是哪個朝代人05-16
白尚書是哪個朝代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