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是哪個朝代
張錫純是我國中醫學醫的出色人物,那么,他生于哪個朝代呢?看完下文,相信大家能得到答案。
張錫純是哪個朝代
人物簡介
張錫純(1860年-1933年),字壽甫,籍山東諸城,河北省鹽山縣人,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1916年在沈陽創辦我國第一間中醫醫院--立達中醫院。1928年定居天津,創辦國醫函授學校。由于他有高明的醫術和特殊的地位,醫名顯赫。1930年在天津創辦國醫函授學校,培養了不少中醫人材。
人物生平
1885年張錫純治愈了連當時的名醫高魯軒、毛仙閣都束手無策的危重癥,頗受二人稱道,自此開始應診。但 1911年前,仍主要以教書為主要職業。
1893年第二次參加秋試再次落第后,遵父命改學醫學,上自《黃帝內經》、《傷寒論》,下至歷代各家之說,無不披覽。同時張錫純開始接觸西醫及其他西學。
1904年,中國廢科舉,興學校,張錫純成為鹽山縣唯一可教代數和幾何學的教員。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張氏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遂潛心于醫學。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于成熟。
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醫名漸著于國內。
1911年曾應德州駐軍統領之邀,任軍醫正,從此他開始了專業行醫的生涯,以后任過立達醫院院長、直魯聯軍軍醫處處長等職。
1916年,奉天設近代中國第一家中醫院--立達醫院,聘張氏為院長。1928年定居天津,創辦國醫函授學校。由于他有高明的醫術和特殊的地位,醫名顯赫。他的'一生除了孜孜研究醫學外,還培養了不少中醫人材。[1]
1918年(民國七年),蘇中宣等人聘請張錫純到奉天(沈陽),在大東關開辦立達中醫院,并擔任院長,提倡中西醫合作,聲名大噪。1920年代初期,與江西陸晉笙、楊如侯、廣東劉蔚楚同負盛名,稱為"四大名醫"。又和慈溪張生甫、嘉定張山雷齊名,被譽為海內"名醫三張"。
1928年后寓居天津,白天診病,夜間寫作,開辦天津"國醫函授學校",設立"中西匯通醫社",培養后繼人才。
1933年秋天因病逝世,享年74歲。
治學觀點
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的思想使張錫純找到全新的治學觀點和方法。第一是拋棄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觀點,敢于創新,不全于故紙中求學問。從文獻出發匯通中西醫基本理論,并不足以解決當時的臨床問題。這方面的與古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種觀點和方法,即反對空談的觀點,崇尚實驗方法。張錫純雖無利用儀器進行實驗室研究的條件,而他卻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長期臨證實踐的條件,盡一切可能通過切身體會去尋求知識。
張錫純的實驗精神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藥物的切實研究,二是臨床的細致觀察,以及詳細可靠的病歷記錄。他認為,學醫的"第一層功夫在識藥性……仆學醫時,凡藥皆自嘗試"。自我嘗試仍不得真知,則求助于他人之體會。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恥下問廚師。其他藥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細辛、麻黃、花椒等,均驗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對市藥的真偽,博咨周訪,親自監制,務得其真而后己。因此張錫純用藥之專,用量之重,為常人所不及。特別是他反復嘗試總結出萸肉救脫,參芪利尿,白礬化痰熱,赭石通腸結,三七消瘡腫,水蛭散癥瘕,硫黃治虛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風消毒等,充分發揚了古人學說,擴大了中藥效用。他對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藥的研究,可謂前無古人。
《醫學衷中參西錄》全書逾百萬言,學者多感百讀不厭,關鍵在于其內容多為生動詳細的實踐記錄和總結,而絕少鑿空臆說。其中張錫純自擬方約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間驗方亦約200首,重要醫論百余處,涉及中西醫基礎和臨床大部分內容,幾乎無一方、一藥、一法、一論不結合臨床治驗進行說明。重要方法所附醫案多達數十例,重要論點在幾十年臨證和著述中反復探討,反復印證,不斷深化。因此,張錫純被尊稱為"醫學實驗派大師"。
張錫純全書載案逾千,輕淺之病記載稍略,重病、久病或專示病案者,觀察記載無不詳細貼切,首尾完整。當時國內西醫病案及論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資料翔實。文中以中醫立論者,必征諸實驗;溝通中西者多發人深思。讀其書者或不能盡服其理,但必不以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虛以湊篇幅。勤于實踐,切身體會,仔細觀察,隨時記錄,不斷整理提高,就是張錫純的實驗方法。
歷史評價
張錫純(1860~1933)是近代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值得稱道的醫家,他曾在沈陽創建"立達中醫院",療效卓著;在天津開辦國醫函授學校,培養了不少后繼人才;在當時各地醫學刊物上,發表了很多具有創見的論文,在醫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他聲名遠播,與當時江蘇陸晉笙、楊如候、廣東劉蔚楚齊名,被譽為"醫林四大家",又與慈溪張生甫、嘉定張山雷并稱為海內"名醫三張"。極負盛名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是他一生刻苦向學的心血結晶,也是他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更是他的創新精神與創新實踐的豐碩成果。作為卓越的臨床家和中西醫匯通派的著名代表,張錫純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學習其創新精神,發揚光大祖國醫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張氏在創制新方的實踐和成就更為后人稱道。從其臨床實踐來看,張氏用藥有不少獨到之處。注重實效、以實踐驗證藥用是張氏用藥的一大原則。
在理論上,常將中醫臟象學說與西醫解剖生理互證,力圖溝通中西醫,如認為《內經》所述厥證即西人所謂腦充血等。此外,他臨證講究詳細記錄病情,用藥講求實效,創制的許多新方如鎮肝熄風湯等,多為后人所喜用。
張錫純為人忠厚,志行高潔。其書自序云:"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樹……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愿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愿力大"。這種志向基于"不為良相,必為良醫"的思想,張錫純雖終生未直接參與政治,仍常于詩文中流露出憂患的心情。1924年,他自題其書第五期卷首云:"自命生平愿不凡,良醫良相總空談。坎坷無礙胸懷闊,遭際常憐國運艱。憂世心從灰后熱,活人理向靜中參。軒岐奧理存靈素,化作甘露灑大千。"詩中委婉地表達了未能醫國的遺恨。
1954年,石家莊組織中醫運用張錫純重用石膏的經驗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獲得良好的效果,衛生部門曾作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國推廣。張錫純的這一寶貴的見解和經驗在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為濟世活人計,張錫純治醫不計私利,凡有心得發現,必于醫界公布。刊印書籍有贈送慣例,每難盈利。至于他對靜坐吐納術(當時特風行于學校)的體會,更多向醫界提倡,以為不僅益于養生且利于治學。他的朋友和病人既有軍政界要人,也有城鄉貧民,相處中均一視同仁,不見傲下媚上形跡。他不置產業,日常業務僅足維持生計。1913年,黃河泛濫,有一災區孤兒流落至大名,病餓垂危,張錫純攜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鄉貫里居,即收為義子,取名張俊升,成人后為其家立業,使謀生于天津。張錫純逝世前終于查清其為河南滑縣盧姓,遂改名盧俊升,一時傳為義舉。
張錫純不避勞苦,自奉甚儉,常念學與年俱進,終生治學不輟。雖至晚年,每為人合藥餌,必躬自監制;修訂著作及復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醫不叩門之說,每遇疑難重證,輒輾轉籌思,查考書籍,一旦有定見,雖昏夜立命車親赴病家調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盡人力,每救療至殮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時人稱之為一代大師,實當之無愧。
【張錫純是哪個朝代】相關文章:
張岱是哪個朝代的01-17
張籍是哪個朝代的07-02
張俞是哪個朝代的01-15
張耒是哪個朝代的06-24
張籍是哪個朝代的呢06-16
張養浩是哪個朝代的?06-16
張可久是哪個朝代的06-13
張僧繇是哪個朝代的01-17
張之翰是哪個朝代的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