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和現代胎教的區別
有人認為,中國人不注重胎教,。胎教似乎只是外國人的專利。其實,胎教本是我們的國粹。幾千年前,我國就已經有胎教的存在,這實在非常耐人尋味。到底,古流傳下來有何胎教?現在我們來看看古流傳下來的胎教跟現代有什么不同。
幾千年前,我國就已經有胎教的存在,這實在非常耐人尋味。
現在我們來看看自古流傳下來的胎教。例如:在妊娠中看見火災,會出生有紅色胎痣的嬰兒;拿取高處的物品,臍帶會纏住胎兒脖子等。雖然這些說法并無任何根據,可是孕婦還是應避免在妊娠期間,遭受過大的驚嚇或危險。
叫人遠離火災現場,這可能是觀看火災現場,容易使孕婦遭受驚嚇。孕婦一旦受到驚嚇,會造成副腎機能亢進,產生的激素對胎兒會有不良影響。盡量避免讓孕婦看到災難場面,也是一種體貼。
孕婦受到驚嚇,會經由間腦,腦下垂體分泌使子宮產生收縮的激素;這種刺激,容易導致流產或早產,對孕婦和胎兒都很危險。
不要拿取放在高處的東西;肚子一大,行動就不方便,任何一點小意外都可能導致流產。
據統計,現代妊娠意外事件中,孕婦因勉強取高處物品而跌倒,以致腹部遭受強力撞擊,導致流產的比例最高。
因為家中即將有新成員加入,欲舉家遷至較寬敞的地方,這種情形也很常見。為了腹中胎兒安全,應盡量減少孕婦的負擔,讓她們有從容的時間準備。希望丈夫能夠體貼妻子,避免讓她做吃力的家務勞動。
近來很流行懷孕期間多看可愛的嬰兒照片,會生出漂亮寶寶;傾聽音樂可讓將來的孩子具備音樂天賦等說法。根據遺傳學來看,這些根本是無稽之談,但是這么做若能使孕婦高興,那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胎教。
如果心情平靜升朗,身體情況便能維持良好狀態,同時也能減少妊娠期間的負擔;如此一米,胎兒就能在舒適環境中健康的發育成長。
古時候流傳的胎教,不一定適合現代的情形,然而應重視孕婦的'情緒,這點自古至今都不會改變。
我國古代胎教的理論基礎和要求,我國古代對世界萬物之間的相互感應現象十分重視,比如在《周易》一書中就有陰陽二氣相互感應的描述。同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觀察到母子之間有許多類似之處,所以除遺傳因素之外,母親的言行舉止也可能影響到腹中的胎兒,因此就構成了古代胎教的理論基礎。于是,在這種樸素的理論基礎支撐下,便產生了對胎教一系列要求。
我國古代對胎教的要求首先是從醫學角度指出的。中醫學認為,如果準媽媽受到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的傾入,就會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兒,因此提出了“慎寒溫”的具體要求。同時還對不注意“慎寒溫”而遭受“六淫”之侵帶來的危害:“胎前感冒外邪,或染傷寒,郁熱不解,往往小產墮胎,攸關性命。”
因此,準媽媽懷孕后應根據生理上發生的特殊變化,而注重胎前保養,適應寒溫變化。同時,還要謹慎起居,注意勞逸適度。因為中醫認為,人稟氣血以生,胎賴氣血以養,所以準媽媽懷孕后如果適當運動,就可使血氣通流,百脈和暢,但不要舉止無常,攀高負重;如果好逸惡勞,以貪吃貪睡的方法養血,不僅達不到預想目的,甚至會使氣停血滯,而導致難產。
古代胎教還要求準媽媽要做到調適情志。中醫學認為:“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右所逆,即致子疾。”所以在《在增補大生要旨》一書中指出:“蓋氣調則胎安,氣逆則胎病。”意思是說,懷孕不僅是女性生理的一個特殊過程,而且在心理上也同樣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和反應,也就是所謂情志的變化。因為,準媽媽懷孕后應該情志舒暢,遇事樂觀,心境平和,不要喜怒無常,動不動大動肝火,甚至經常惱怒,以免影響準媽媽和胎兒的健康。
一、古代胎教也注重知識胎教的作用。
《錢氏兒科學》一書中談到“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鄉,欲子女之聰俊者,常資文學藝書”。
二、古代胎教更重視準媽媽的道德修養。
《三字經注解備要》中提出“端心正坐,清虛和一,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經,目無邪視,口無邪言,心無邪念,無妄喜怒,無得思慮。”等準則,認為準媽媽如果能做到心懷坦蕩、言語大度、行為端莊,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胎兒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經過對胎教的專門研究,歸納了以下六項原則:
1、謹慎起居:勞逸適度,起居有序,忌貪吃貪睡,忌負重物。
2、調節飲食: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忌辛辣生冷。
3、調理情志:靜心節欲,心胸開闊,遇事樂觀,忌悶悶不樂,心情敗壞。
4、慎對寒溫:注重胎前保養,忌風寒侵襲,以防感染疾病。
5、節制房事:房事有度,忌求一時之歡,導致傷胎。
6、戒酒避毒:酒能傷胎,宜戒佳;減少服藥,慎灸穴位,避免流早。
據《史記》記載:“太妊之性,端一誠莊,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妊為能胎教。”古人所說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間為有利于胎兒在母體內的生長發育而對母親的精神、飲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展。古代胎教的內容主要包括6個方面:
調情志。
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個特殊過程,孕婦不僅生理上要發生一系列變化,心理上同樣也會產生相應的反應,這種心理反應過程即為古人所說的情志變化。古人云:凡有孕之婦,宜情志舒暢,遇事樂觀,喜、怒、悲、思皆可使氣血失和而影響胎兒。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補大生要旨》中說:“除惱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罵人,蓋氣調則胎安,氣逆則胎病。”就是說:孕婦要心情舒暢,不要輕易動肝火,否則會導致氣不順,氣不順則孕胎必受影響。《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產”的論述。可見,孕婦的情志對胎兒具有直接影響。故而孕婦情志舒暢,遇事樂觀極為重要。
忌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雖然房事為受孕懷胎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受孕之后,則房事必須節制,《產孕集》說:“懷孕之后,首忌交合,蓋陰氣動而外泄,則分其養孕之力,而擾其固孕之機,且火動于內,營血不安,神魂不密,形體勞乏,筋脈震驚,動而漏下,半產、難產、生子多疾。懷孕以后,首先應禁房事,特別是在懷孕頭3個月和7個月之后。懷孕早期,妊娠反應常常給孕婦帶來許多不適,惡心、厭食、嗜睡、疲勞,自身及胎兒的營養常常供不應求,哪里還會有閑情逸志取房事之歡?7個月后,孕婦腹大身重,行動諸多不便,而且胎兒即將人盆,陰道變短,房事會刺激宮頸而引起宮縮,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將細菌帶入孕婦體內,嚴重者會造成感染,因而這前、后兩期,應忌房事。否則“分其養孕之力”,“擾其固孕之機”,“形體勞乏”,甚而造成流產、難產,“生子多疾”。
節飲食。
飲食是母體的重要營養來源。胎兒的營養來源于母體的氣血。因而母親的飲食對胎兒的發育有著直接影響。《萬氏女科》說:“婦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飽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純平和之氣以養其胎,則胎之完固,生子無疾”。就是說,孕婦飲食以清淡平和為宜,魚、肉可以吃,但不可過食。應有所節制,特別是不要饑一頓,飽一頓,甚至暴飲暴食。假如飲食失節,饑飽無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運化失常而胎失所養。
適勞逸。
人稟氣血以生,胎賴氣血以養,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勞逸應該適量,既不可貪圖安逸,也不可過于勞累。按中醫的說法,太逸則氣滯,太勞則氣衰。若勞逸失宜,舉止無常,攀高負重,其胎心墜,甚而導致難產。因此,受胎之后,適當活動,使氣流通,百脈和暢,自無難產。若好逸惡勞,好靜惡動,貪臥養嬌,使氣停血滯,臨產多難。此當為忠告。正確的做法大致為,5個月以前宜稍逸,5個月以后宜小勞。
慎寒溫。
寒溫即自然界冷熱氣候的變化。受孕以后孕婦由于生理上發生特殊變化,很容易受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尤其是風寒之侵,易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兒,“胎前感受外邪,感染傷寒時癥,郁熱不解,往往小產墮胎,悠關性命,故而注重胎前的攝養,慎起居,適寒溫,甚為緊要。
戒生冷。
懷孕之后,孕婦常喜歡吃一些生冷之物。中醫認為,這是懷孕后由于陰血下注以養胎兒,致陰血偏虛,陽氣偏旺。殊不知,生冷之物吃多了會使脾胃受傷,嘔吐、腹瀉、痢疾諸癥會乘虛而入,既損孕婦,又傷胎兒,不可不慎。此外,孕婦衣著還宜寬大合體,腰帶不宜緊束,以免氣血周流不暢而影響胎兒發育。
【古代胎教和現代胎教的區別】相關文章:
胎教童話故事01-25
胎教童話故事15篇02-15
勵志胎教故事文字版大全10-09
易經和周易的區別05-16
羊毫和狼毫的區別07-29
文秘和秘書的區別10-29
宋詞和元曲的區別02-13
熊丫頭的玫瑰紅裙子胎教童話故事04-10
如果古代詩人出生在現代社會05-31
偏旁和部首的區別誰知道?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