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鑒別古代書畫的技巧
先說鑒別古書法作品
鑒別古書法,當先觀其書法的結構、用筆、精神和照應,次觀人為還是天巧、真率還是做作。然后考證其作品的古今、相傳和來歷等,再辨別它的收藏、印色、紙色和絹素。凡其書法僅有結構而無鋒芒者,摹本也;有筆意而無位置者,臨本也;筆勢不連續,猶如算盤珠者,集書也。假若它是采用雙勾法描摹的書法作品,通篇作品無精彩、精氣之處的,一看就是贗品。從古書法的墨色上亦能分辨真偽,古書法的墨色無論燥潤、肥瘦,俱透入紙,而偽作贗品則墨氣浮而不實,古畫亦是這樣。
再說鑒別古畫的方法
古人物畫要觀其顧盼語言,花卉果品要觀其迎風帶露,飛禽走獸要觀其精神逼真。山水畫要觀其山水林泉清閑幽曠,屋廬深邃,橋約往來,石老而潤,水淡而明,泉流灑落,云煙出沒,野徑迂回,松偃龍陀,竹藏風雨,山腳入水澄清,水源來脈分曉,這樣的畫即使不知出自何人之筆,亦為妙手佳作。若人物似尸似塑,花果類瓶中所插,飛禽走獸只取其皮毛,山水林泉布置迫塞,樓臺模糊錯雜,橋約強作斷形,境無夷險,路無出入,石無立體之效果,樹無前后左右仰俯之枝。或高大不稱,或遠近不分,或濃淡失宜,點染沒有法度,或山腳浮水面,水源無來路,雖然落款為某某名家,定是贗品,用此種眼光去辨別古書畫,一般不大會走眼。
此外,從古書畫的絹紙上也能分辨真假,唐代的絹粗而厚,有獨梭,絹闊四尺。五代絹粗如布。元代和宋代的絹,等第稍失勻凈。有一種浙江嘉興宓家所制的“宓家絹”,其絹細而勻凈厚密,趙孟、盛子昭、王若水等古代書畫名家多用這種絹作畫。古絹由于歷經年代久遠,它的基本絲絹性已經消失,同時經過裝裱后,無復堅韌,用指在絲絹上微微拖過,則絹如灰堆般起縱,聞之有古香,若古絹有碎紋,則裂紋橫直,皆隨軸勢作魚口形,且絲不毛,偽作則反之。舊紙,色淡而勻,表舊里新,薄者不裂,厚者易碎,否則都為偽作。
書畫知識講堂(一)中國國的藝術追求
中國藝術不同歷史時期造型樣式不同,但藝術思維及藝術追求是一致的,即“象”的思維意識及造型觀念,“象”的造型追求“樸、無形與自然”。
形
“形”是對客觀的理解與認識。六法中講“應物象形”,這并非單純的形似,而是要“法像于物,成象于形”。“形”要“真”,要有“生命”。
1、首先是為人“真誠”,中國畫講“畫如其人”,為人要真,要素樸,而唯有“樸”才“真”才“美”,所謂“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重主體內心的真誠及感覺的真實,不重視覺的形似,“正確未必真實”。
2、客體之真不是“形似之真”而是“神似之真”。面對客體要“度物象而取其真”。不要先入為主的認識自然,要放下自我的偏見,以虛靜之心體認萬物。“真”是蘊藏在物象內部的本質,“真”乃物之“質”。
3、在技法上。拋棄風格,忘掉技巧,畫面不見“法”,是被“真”所感動到心底,這時一切技巧都已到了完滿的地步,正所謂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中國藝術之“技”不同于西方藝術模仿客體之“科技”,中國藝術之“技”近乎“道”。
意
意與象在造型中是兩個分開的概念。
首先,意是心意、是情,指主體內在的心意與情思。即主觀情思、主體生命的表達。心,“于無形之處用心思慮也”,即得無形忘有形,忘形是突破形似。有情、有物、用心處,“總包萬慮謂之心”,“意”主體內心所產生的情感、性情。情感要與主體的內在心里及精神相一致,要“情發于中”。
其次,客體的“意”,在具體作品中與表現時靠“象”來具體落實。
象
我們近百年的中國畫關注的是“形”,而不是“象”,“形”是處于“像”的層面,并非中國藝術所追求的目標。“像”是代表實像的,“象”是代表抽象的。”像”重視視覺效法與模仿,“象”則訴諸心靈的感悟。
1、同“道”,老子以道喻象,由“象”顯道。
2、“象”是認識萬物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認識,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有文化的共識,也有個人的體驗。首先是象的概括性,象以簡來概括萬物之“理”。
3、象是“人心營構之象”。是由記憶與心靈感知體驗的。
4、象追求的是“自然”,追求素樸、不雕琢,這同“逸格”的目標是一致的。
5、類,觸類而長之,屬象征范疇,是在物象中尋求一物與他物相仿或相類的生命“感覺”,取象時不住于象“異類而求之”。
品
中國藝術的三品、四格、五等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逸格”,也即“自然”的境界。筆者認為逸格可為三解:
1、不拘常法。
首先是作畫過程的自然狀態,其次是藝術作品本身不拘常法。
2、簡與自然。
超越形似與人為的雕琢,即“不求形似”,“逸品”是相對于“精、能”而言的,“筆簡形具”其目的不在于形,而在于“筆簡意繁”“得之自然”;
3、畫外之境。
“逸格”的藝術作品,必有“境”。“意到筆不到處”、“筆簡形具”、“比才一二,象已生焉”皆是在追求“象外之象”。
境
這里主要探討畫面所引起的神思及怎樣的形式能喚起一種象外之象
1、借有形物象——喚起想象。
2、借筆法的抽象符號——喚起想象,借“縱橫有可象者”的生命形式喚起想象。
3、借“無形”、“無象”喚起想象。
“無”在繪畫上,則是虛處、空白處及虛無、空白之外的想象空間。“大象無形”實際上是一種“無畫之畫,無聲之樂,無言之美”的境界,笪重光《畫筌》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也即同于“大象無形”的境界,都注重的是“言外之意”與“弦外之音”。柯林伍德指出:“真正的藝術作品本質上只是存在于藝術家心中的總體想象性經驗,藝術語言所能傳達出來的只是藝術想象活動的一部分,……總體想象性經驗有賴于觀眾在自己頭腦中完成”。這正道出了中國藝術“象”在無形之外的價值,也即是“象外之意”。
【鑒別古代書畫的技巧】相關文章: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技巧論文06-12
古代07-06
書畫活動方案05-09
書畫活動策劃03-04
鑒別的近義詞是什么01-17
古代笑話精選02-17
古代經典對聯07-20
夢回古代04-23
夢回古代04-23
回到古代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