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典故的由來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匯。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shù)墓J(rèn)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個典故的由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妻不識夫
出自《列子-湯問》“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扁鵲治之,既同愈。謂言扈、齊嬰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于腑臟者,固藥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與體偕長,今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聞其驗。”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強(qiáng)而氣弱,故足于謀而寡于斷;齊嬰志弱而氣疆,故少于慮而傷于專。若換汝之心,則均于善矣。”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既悟如初,二人辭歸。于是公扈反齊嬰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不識;齊嬰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識。二室因相與訟,求辨于扁鵲,扁鵲辯其子亦弗識。二室因相與訟,求辨于扁鵲,扁鵲辯其所由,訟乃已。”
說的是魯人公扈和趙人齊嬰有疾病,一同請扁鵲治療。病已經(jīng)都好了,扁鵲對公扈、齊嬰說:“你倆以前的病,是從外部侵入內(nèi)臟的,因此,本是用藥物針灸可以治好的。如今你們還有一種從胎里帶來的病,這病要和身體共同成長。現(xiàn)在我給你們治療,怎樣?”二人說:“我們想先聽聽病情和療效。”扁鵲對公扈說:”你的志氣強(qiáng)而性情弱,所以多慮而寡斷;齊嬰志氣弱而性情強(qiáng),所以凡事都欠考慮它常自專。若換換你們的心,就都能完善了。”(二人同意后)。扁鵲就給二人喝了藥酒,把二人麻醉了三天,剖開胸,取出了心,交換著放進(jìn)去,又用了靈藥。不久就都蘇醒了象原來一樣。這二人就都告辭回家了。 于是乎公扈回到齊嬰的家去,而親近自己的妻子;但妻予不認(rèn)識他。齊嬰也回到公扈的家。而親近自己的妻子;妻子也不認(rèn)識他。這兩家的妻子就共同辯認(rèn)、爭吵。最后請求扁鵲給分辯,扁鵲說明了因由,這兩家的爭辯才罷休。
這是個很離奇很可笑的寓言故事。但也能說明一個道理。就是人的天賦既是不易改變的,又是可以借助外力改變的。它與“佩韋”“佩弦”主題類似,只是這個故事用了浪漫的筆法,說明一個人,是可以易心移性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俗語,看來說得不一定完全正確。
二分明月樓
“二分明月”比喻某一個地方的繁華,或比喻人才薈萃。
此典出自唐朝詩人杜牧,在他的一首詩里這樣寫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揚州。”為什么他要說天下的.明月僅有三分,而揚州一地就占去了二分呢?因為揚州這個地方,在隋、唐時代非常繁華,鼎盛一時。
揚州,在古代并不是專指現(xiàn)在這個江都縣境。這名字由來已久,在《禹貢》又中就為九州之一。那時候,不但江海淮一帶稱為揚州,就是江南一帶也叫揚州。周秦時,現(xiàn)在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和福建各省,都屬于揚州。東漢年間,揚州州治在今安徽和縣。三國對,魏、吳均有揚州。魏在今安徽合肥,吳在今南京。到隋文帝統(tǒng)一南北,才把揚州放在江都,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揚州。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因揚州是運河人江要道,南北交通必經(jīng)之地,萬商云集。淮南鹽官以它為中心,江南各省漕米(征收來的公糧)以它為轉(zhuǎn)運站。所以揚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極其繁華富庶的地區(qū)。所謂“二分明月在揚州”,也就是形容揚州的繁華占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風(fēng)光。
不貪為寶
“不貪為寶”形容清廉不貪,操守高潔。
比典出自《左傳.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獻(xiàn)諸子罕。子罕弗受。獻(xiàn)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xiàn)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曰:“小人懷壁,不可以越鄉(xiāng),納此以請死也。”子罕僇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復(fù)其所。
這段話意思是說: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美玉,他把美玉獻(xiàn)給子罕。子罕是一個清廉不貪的人,不愿意接受這塊美玉。獻(xiàn)玉的人說:“我把這塊玉拿給玉工看過,玉工認(rèn)定它是個寶物,以我才敢把它拿來獻(xiàn)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求錢財視為寶物,你把美玉視為寶物。如果您把美玉給了我,我們兩個人就都喪失了自己的寶物。還不如您自己留著美玉,我嚴(yán)守自己不貪圖錢財?shù)牟偈兀@樣我們各自都會保守著自己的寶物。”獻(xiàn)玉的人聽了,連忙叩頭,告訴子罕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卻帶著如此珍貴的玉壁,必然為盜所害,能越過鄉(xiāng)里。我把它送給您,是請求免于一死的。”子罕把美玉留在自己的鄉(xiāng)里,派玉工替獻(xiàn)玉的人加以雕琢,等獻(xiàn)玉的人賣出玉壁,變得富有之后,才讓他回到自己的家里。
怪哉冤蟲
“怪哉冤蟲”比喻人有冤憤,郁結(jié)難消。
此典出自《太平廣記》:“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日:‘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
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就建立起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推行嚴(yán)刑峻法。很多無辜百姓也被關(guān)在獄中,飽受折磨。
到了西漢時期,有一次漢武帝乘車前焦甘泉宮。行至長平坂道中,走在前面的隨從發(fā)現(xiàn)大路上有一種奇怪的蟲,全身紅得發(fā)紫,長著類似人的頭和眼睛、嘴巴、牙齒等。大家都感到驚奇,立即跑去報告漢武帝,漢武帝派了些有學(xué)問的人去察看,但誰也說不出這是什么蟲。
漢武帝有一個臣子叫東方朔,十分聰明博學(xué)。他也跟著漢武帝,在后面的車中。漢武帝派人叫東方朔去看蟲,東方朔說:“這是因為秦代囚禁無辜的老百姓在獄中,大家心中憂愁,糊里糊涂地吃了官司,都仰頭嘆息‘怪哉’,這種蟲就是憂冤之氣所結(jié),名叫怪哉,這個地方一定是秦代的監(jiān)獄。漢武帝派人去拿地圖來對照,這里真的是秦代設(shè)監(jiān)獄的地方。
漢武帝又問東方朔,該用什么方法對付這種蟲。東方朔說:“一旦人有憂愁,都喜歡用酒來化解。這種蟲是憂冤所結(jié),想一想也許用酒可消解。”漢武帝命人取了酒來。隨從們將蟲捉來放到酒里,沒過一會兒就消散了。大家十分佩服東方朔無所不知,真是世間奇才。
覆水難收
“覆水難收”本指夫妻已經(jīng)離婚后,不容易再言歸于好;后人更把它引申出來,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難以再挽回。
此典出自《野客叢書·心堅石穿覆水難收》:“姜太公妻馬氏,不堪其貧而去。及太公既貴,再來,太公取一壺水傾于地,令妻收之,乃語之日:‘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朱買臣,是漢朝時吳縣人,家里很窮,喜歡讀書,不愿意從事生產(chǎn),每天只好到山上砍些柴來賣,來以維持生活。買臣挑著柴在路上走的時候,一邊還讀著書,他妻子以為他在唱歌,屢次阻止他,朱買臣越發(fā)大聲地讀起來。后來他妻子嫌他貧窮,就要和他離婚。朱買臣笑著說:“我到了五十歲時,一定會富貴的,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你已跟我苦了這么久,再等幾年,等我富貴以后,來報答你吧!”他的妻子氣憤地說:“像你這種人,到最后一定會餓死在溝渠里,哪里還想富貴呢?”堅決要離婚,朱買臣留不住她,便讓她走了。后朱買臣真的當(dāng)了會稽太守,去上任時路過吳縣,吳縣縣官為了迎接他,叫民夫打掃街道,朱買臣的妻子這時也一起在打掃,她看見朱買臣富貴起來,要求復(fù)婚,朱買臣拿一盆水潑在馬前,對他已離婚的妻子道:“你能夠把這盆覆水收回來,我就同意和你復(fù)婚。”覆水是難收的,她遭了朱買臣的拒絕,羞愧和悔恨交加,競自縊而死。
深谷為陵
“深谷為陵”,比喻世事變遷。
此典出自《詩經(jīng).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春秋時,魯昭公被魯國的上卿季平子趕走之后,一直住在晉國的乾侯。過了一段時間,魯昭公病重,他將自己逃出時帶出的珍寶全部拿出來賞給跟他來的各個大夫,大夫們都不敢接受。后來,子家子大夫接受了魯昭公賞給他的東西,大夫們才勉強(qiáng)接受了賞賜。
魯昭公死后,子家子又帶頭將珍寶還回來,他說:“我當(dāng)初收下,是因為不敢違背君命。”緊接著大夫們也退還了賞賜。
國的大夫趙簡子聽說后,問史官墨道:“季平子趕走了魯昭公,然而人民都支持季子,諸侯各國也贊成季平子這樣做,沒有人認(rèn)為他犯罪,這是什么原因呢?”史官墨說:“事物的存在,有的成雙,有的成三,有的成五,都有搭配。所以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有金、木、土、火、水五行,身體有左右,百姓有王,王下有公,公下有卿,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呀!上天搭配季氏給魯國,已很久了;百姓信服他。而魯國的君主都很荒淫,季氏卻勤懇努力,人們早就把國君忘了。所以,魯昭公死在國外,也沒有人去同情他,社會本來是變化的,君臣的位子不是固定不變的,自古以來都是這樣。《詩經(jīng)》上不是這樣說嗎:高高的堤岸可以變成丘陵(原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虞、夏、商三代的子孫們,如今都成了平民,這都是天道啊!”
趙簡子聽了,思忖片刻說:“看來,天道是不可以違背的!”
【六個典故的由來】相關(guān)文章: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大暑的由來07-05
樂不思蜀的典故04-22
六個仆人06-02
關(guān)于謎語的由來04-08
小暑節(jié)氣的由來07-04
中國鬼節(jié)的由來05-31
夏至節(jié)氣的由來06-14
不貪為寶的成語典故01-04
李郭仙舟的成語典故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