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成語故事大全
導語:成語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它最突出的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今天小編特意為大家準備了胎教成語故事,希望文章能夠給大家提供幫助!
口蜜腹劍
出于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意思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蝎心腸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論才藝,也還不錯,一手字,畫都很好;但他做官卻不真真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還用些不正當的方法結交玄宗親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寵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態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但是,壞人雖然有時可以得達害人的目的,逞奸謀于一時,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地這種偽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唐朝還有一個做中書侍郎的李義府,平常的行動和表情,顯得非常忠厚和溫和;而且他不管和誰說話,總一定先自己咧開嘴笑,表現出十分誠懇和善良的樣子。其實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詐,常使用陰險的計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發現了他的這種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說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義府那樣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當受害。所以“口蜜腹劍”不但是一句好成語,而且可作我們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劍”和“笑里藏刀”雖出自兩個人的兩個故事,但其含義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現的很好,很討人好感,叫人愿意結交,而心里卻是盡想些壞主意計算人,謀害人。
因勢利導
戰國時期的孫臏是有名的軍事家,他曾經與龐涓一起學過兵法。后來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孫臏,就假意邀請孫臏來到魏國,設毒計挖掉了孫臏的兩只膝蓋骨。
后來,孫臏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秘密逃到了齊國,受到了齊國的信任。有一次,魏國派龐涓與趙國一起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帶著軍隊前去幫助韓國。孫臏和田忌一進軍,就直指魏國的都城大梁,迫使龐涓撤兵回國。孫臏見龐涓被引誘回來,就對田忌說:“魏國軍隊強悍,看不起齊國,總以為咱們的軍隊膽子小。善于指揮作戰的人就要順著這一趨勢往有利的方面來引導(原話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現在我們可以假裝敗退,采用逐日減灶的計策,好讓敵人產生誤解。”于是田忌命令部隊修灶做飯,第一天修十萬個灶,第二天修五萬個灶,第三天減少到三萬個灶。
龐涓看到齊軍的柴灶一天天減少,以為齊軍士兵膽小,逃跑了大半,便只帶一部分輕騎兵去追擊。
孫臏估計追兵夜晚可以趕到地勢險要的馬陵,就選定一棵大樹,刮去樹皮,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下!”幾個大字,并且讓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樹周圍的亂草叢中,約定見到火光時,一齊放箭。
果然,龐涓在夜里趕到了馬陵。當他派人點著火把辨認樹上的字跡時,無數飛箭一起朝火光射來。頓時,魏軍大亂。龐涓這時才知中了圈套,走投無路,只好自殺了。
這就是歷史上“孫龐斗智”的故事。成語“因勢利導”就是由孫臏所說的“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簡化來的。“因”是順著、按照;“勢”是趨勢;“導”是引導。整個成語的意思是要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和規律來很好地加以引導。
口若懸河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是他對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后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后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并且對他們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么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贊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象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于說話,一旦說起話來就像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司空見慣
劉禹錫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詩人。他在朝廷任職期間,曾在政冶上謀求改革,失敗后降了職,被貶到偏僻的地方去當刺史(官職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經揚州時,他的朋友李紳為他舉行宴會。李紳當過“司空”(官職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講究排場。宴會上喝酒談笑,李紳又讓歌女出來演唱,并要她們向劉禹錫殷勤地敬酒。面對這種豪華場面,劉禹錫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詩:
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成語“司空見慣”就是由詩句“司空見慣渾閑事”壓縮而成的。“司空”原詩中指李紳。“見慣”是看得習慣了。現在“司空”已經失去了具體意義, 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為奇。
類似的成語還有“屢見不鮮”。“屢”表明次數多;“鮮”是新鮮、新 奇。也就是說,見多了就不覺得新鮮了。
水滴石穿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從倉庫出來時,順手將倉庫里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吏抓來追問,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么了不起?為什么對我這么兇狠啊!”
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將這小吏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就是由這個故事來的。有時也寫成“滴水穿石”,含義是一樣的,故事原來的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小,積累起來,也會造成很大危害。張乖崖就是根據這一條殺了小吏,這自然是濫用刑法。現在常從積極方面來使用,比喻學習或辦事只要有恒心、堅持不懈,就能夠“水滴石穿”,戰勝困難,得到成功。
大器晚成
謂貴重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漢 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寳貨難售。大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琰 從弟 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 琰 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宋 陳師道《后山談叢》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爾。”《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馳名的‘白杏’用綿紙遮護著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結束了杏的季節。”
大材小用
周瑜病死后,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孫權不用他。魯肅就推薦龐統去投奔劉備。劉備見他長相難看,就將他安排到耒陽縣當縣令,龐統不悅想用才學打動劉備,又見諸葛亮不在,只得辭行。到了那以后,終日借酒澆愁。劉備聽聞龐統不理政事,終日把酒取樂,大怒,命張飛去荊南巡視。
張飛遂與孫乾一同前往。到時未見龐統出來迎接。龐統的同僚告訴張飛,龐統如何不理政事。張飛大怒,想擒拿龐統。孫乾勸他見了龐統,治罪不遲。張飛見龐統后,大喝他把縣的各種事給廢了。而龐統卻認為都是小事,結果只用半天的時間,就把這個月的事都處理了,張飛佩服不已,就向劉備推薦了他。后人便演化出了龐統當縣令——大材小用的歇后語。
義無反顧
司馬相如是位才子,會擊劍撫琴,但最擅長的是寫詩作賦。因此漢武帝很賞識他,讓他在自己身邊作官。這時正趕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于他征集民工過多,又殺了他們的首領,引起了巴蜀人民的驚恐和不安,發生了騷亂。漢武帝知道了這件事情,便讓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并且讓他寫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釋。
司馬相如在文告中說:“調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長老、子弟并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或自相殘殺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刃和箭鎬而上,絕不容許回頭看,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你仍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
司馬相如將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順利地進行了。漢武帝非常高興,又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將。
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么好處。所以我不愿和他們玩。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里面,為什么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于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國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個縣令,晉平公就去問當時大夫祁黃羊,對他說:“南陽縣缺個縣令,你看,應該派誰去當這個官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他為人公正,做那里的縣令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笑著說:“您只問我什么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當南陽的縣令,您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蓋他的才華嘛。”
晉平公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也覺得解狐這個人確實不錯,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為那里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毫不猶豫地說:“祁午能夠擔任這個職位的。”
晉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么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可是您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法官這個職位,所以我推薦了他;您并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晉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執法,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后,十分稱贊祁黃羊。孔子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才,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他。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啊!”
天衣無縫
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釋義這則成語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沒有縫,后來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渾然一體,沒有破綻。
古時候,有個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詩善畫,性格詼諧,喜歡開玩笑。盛夏的一個夜晚,他在樹下乘涼,但見長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掛,清風徐來,滿院飄香。這時,一位長得異常美麗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小姐,您是誰?從哪來?”
仙女說:“我是織女,從天上來。”
郭翰問:“你從天上來,能談談天上的事情嗎?”
仙女問:“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說:“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說:“這可難了,你讓我從哪說起呀?”
郭翰說:“人們都說仙人聰明,你就隨便說說吧。”
仙女說:“天上四季如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綠樹常青,花開不謝。枝頭百鳥合鳴,水中游魚可見。沒有疾病,沒有戰爭,沒有賦稅,總之,人間的一切苦難天上都沒有。”
郭翰說:“天上那么好,你為什么還跑到人間來呢?”
仙女說:“虧你還是個讀書人。你們的前輩莊周老先生不是說過‘在栽滿蘭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聞不到香味’的話么。在天上呆久了,難免有些寂寞,偶爾到人間玩玩。”
郭翰又問:“聽說有一種藥,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嗎?”
仙女說:“這種藥人間沒有,天上到處都是。”
郭翰說:“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該帶點下來,讓人們嘗嘗有多好呀。”
仙女說:“帶是帶不下來。天上的東西,帶到人間就失去了靈氣。不然早讓秦始皇、漢武帝吃了。”
郭翰說:“你口口聲聲說來自天上,用什么證明你不是說謊話哄人呢?”
仙女讓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細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沒縫。
仙女說:“天衣無縫,你連這個都不懂,還稱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聽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見了。
出處前蜀·牛嬌《靈怪錄·郭翰》
另有一說,是指天竺(印度)人穿的衣服:
印度的氣候不比中國,在南印度到中印度一帶,天氣很熱,生活簡單,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衣服就夠了。我們過去講“天衣無縫”,這個“天”原來的意思就是“天竺”。漢代翻譯的音與現在不同,唐以后翻成“印度”。當時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樣,現在到泰國邊境還看得見,就是一塊布,身上一圍,就是“天衣”。不需要像我們的一樣用針線縫起來,當然無縫。
光彩奪目
西晉時期,荊州刺史石崇靠搶劫外地商人而積累了萬貫家財,被調至京城做衛尉,大肆揮霍。晉武帝的舅舅王愷也極力鋪張浪費,想辦法與石崇比富。王愷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六七株光彩奪目的珊瑚送給他。王愷自嘆不如。
一箭雙雕
一箭雙雕出自《北史·長孫晟傳》,相傳長孫晟看見天空有兩只大雕在爭奪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將兩只大雕射了下來。雕,指一種兇猛的大鳥,一箭雙雕指一支箭射下兩只大雕,原形容箭術高超,后比喻做一件事情達到了兩種目的。
北周有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叫長孫晟。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身體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見了之后,都認為他活不到成年。長孫晟的母親卻不這么認為,她覺得自己的兒子長大后一定會有很大的出息。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身體能夠強壯起來,長孫晟的母親在他3歲的時候,就經常讓他到山上去砍柴。一個三歲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鄉親的置疑。可是,長孫晟的母親一直堅持每天讓長孫晟去上山。這就樣,等長孫晟8歲的時候,他已經比同齡的男孩強壯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個8歲的小孩能搬起一個大人不能搬起的石頭,這讓很多人驚訝不已。不僅如此,長孫晟特別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會打一些野鳥回去。在他18歲那年,長孫晟終于練就了百發百中的射箭技藝,無人敢與他相比。
危如累卵
春秋時期,晉靈公為了享樂,下令修建一座九層高臺,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一些大臣也勸晉靈公,不要干這種勞民傷財的事。可是晉靈公執意不聽,還說:“誰再來提意見,就殺誰。”有個大臣叫荀息,他來求見晉靈公說:“大王,我會一個小戲,表演給您看。”
晉靈公聽了,自然很高興。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顆棋子一顆一顆地先平擺在地上,然后又拿出九個雞蛋,一個一個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擺了五個,第二層再擺三個,第三層擺一個。晉靈公看著擺在堆尖上那個勉強擱住的雞蛋,緊張得直叫“太危險啦!太危險啦!”荀息這時意味深長地說:“這不算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層高臺,剛動工三年就鬧得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如果遭到外來侵略,咱們國家不就
像這累起的雞蛋一樣危險嗎?” 晉靈公聽了,嚇了一大跳,連忙下令停止筑臺。這就是成語“危如累卵”的來由,“累”是堆積;“卵”是蛋。常用來比喻那種極危險的情況。
運籌帷幄
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做了漢朝第一個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宮里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在宴會上,他對大臣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能轉危為安,建立漢朝?項羽那么強大,為什么反把天下丟掉了呢?”
將軍王陵恭敬地回答說:“您看起來對人好像不夠尊重,但實際上對功臣猛將都有獎賞,能和大家分享勝利果實。項羽表面上重視人才,內心卻妒嫉有才能的人,對有功的人不僅舍不得獎賞,而且還懷疑他們,甚至要殺害他們。這樣,部下就很難和他一條心了。所以他必然失敗。”
劉邦笑笑說:“你僅僅是知道了一個方面,還不知道整個情況啊!說實在的,坐在軍營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勝利的大計,我不如張良;管理國家,安定人心,提供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至于帶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韓信。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團結他們,發揮他們的才能,所以我能夠取得勝利。項羽僅僅有一個范增,還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敗呢?”
劉邦這番話,博得了大臣們的頌揚。 劉邦贊揚張良的那句話,原文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后來摘錄成為成語“運籌帷幄”。“運”就是運用;“籌”就是謀劃;“帷幄”指古代軍營中的帳幕。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善于分析敵我形勢,決定正 確的戰略方針。也引申為籌劃、指揮,確定大政方針。它常和“決勝千里” 連用。
兩敗俱傷
韓國和魏國打仗,打了一年多,雙方都不能取勝,秦惠王想趁機插手, 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國的謀士陳軫來到秦國,秦王便向他請教。 陳軫便給秦王講了個故事:有個卞莊子,住在旅館里。一天,他聽說附
近的山里來了兩只老虎,正在吃一條牛,就想拔劍出去。旅館的伙計趕忙制止他說:“現在先不要急著去打,兩只老虎吃來吃去,必然會發生爭斗,等到它們互相咬傷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嗎?而且還可以得到打死兩只老虎的好名聲哩!”
卞莊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處監視著。果真沒多久,兩只老虎就廝打起來,打來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傷。這時卞莊子沖出去,很輕易就砍死了受傷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雙虎的名聲。
陳軫講完了故事說:“大王,現在韓魏相攻不正是兩虎相斗么!您等到 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插手,就與卞莊子打虎一個樣了。”
秦王果然按照陳軫的話去做,在韓魏戰爭中,秦國一直沒去插手。直到 兩國被長期的戰爭拖得精疲力盡,秦國才開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 “兩敗俱傷”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兩”指斗爭中的兩方;“俱” 是都的意思。這個成語是指爭斗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破壞,誰也沒得到好處。由這個故事還引出了成語“坐山觀虎斗”,它用來比喻在雙方相互爭斗中,第三者暫時采取旁觀的態度。
小巫見大巫
三國時,有兩個同鄉好友,一個名叫陳琳在魏國作官;一個叫張纮,在東吳作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常有書信來往,探討作品。
有一次張纮見了栩榴枕很是喜歡,專門為此作賦。千里之外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后,贊賞不已。在一次請客宴賓時,特地拿出文章讓在座的賓客傳閱、欣賞,嘴里還不斷地夸耀說:“這篇文章寫得多么脫俗清新呀!你們知道嗎,這是我的同鄉張纮寫的呀……”
過了不久,張纮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不由得擊掌叫好,并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信上對陳琳文辭清新、見解獨到的文章風格大加贊賞,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后感慨極了,他在復信時謙虛他說:“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閉塞,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沒見過大世面。只是這里能寫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這兒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贊,并不是我的才學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胎教成語故事大全】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大全09-23
勵志胎教故事文字版大全10-09
愛情的成語故事大全11-17
胎教童話故事01-25
胎教童話故事(15篇)03-02
胎教童話故事15篇02-15
成語故事05-26
胎教童話故事(集錦15篇)04-09
胎教童話故事合集15篇03-03
炊臼之戚成語故事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