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軍之將成語典故
楚漢相爭時期,漢將韓信率軍進攻趙王歇。趙王不聽參謀李左車的計策,讓韓信用背水列陣的.戰術大敗趙軍,并俘虜了李左車。韓信對他特別優待,向他討教攻燕伐齊的策略。李左車說自己是敗軍之將不言勇。韓信更加謙虛終于得到他的輔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敗軍之將成語典故。
敗軍之將成語典故 篇1
出 處《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成語典故漢初,被封為漢王的劉邦,采用了大將軍韓信的計策,暗渡陳倉,攻取了秦國的故土關中地區(今陜西一帶),奠定了向東出擊,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的基礎。 隨后,劉邦從關中逐漸向東進兵,在今河南、安徽一帶,同項羽展開了長期相持的戰斗。
同時劉邦派韓信帶領一部分人馬,渡過黃河,去付伐背漢親楚的`魏王豹。魏在今山西西南部,被韓信一鼓攻下,并俘獲了魏豹。接著,韓信繼續向東,進擊趙王歇,因其手下大將陳余不聽廣武君李左車之言,在井陘(在今河北井陘縣,與山西交界處)處俘獲趙王,并陳余陣亡,李左車被生擒。 韓信十分贊賞李左車的才干,很是優待他,并向他請教,但李左車卻說道:“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意指,失敗者還充什么英雄!韓信笑道:“先生不必客氣,如果當初陳余聽了先生之言,那么‘敗軍之將’就是我了。” “敗軍之將”此成語就出于此。
吳越之戰,是春秋末期位于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進行的最后一次爭霸戰爭。自公元前510年開始,持續至公元前475年,歷時共35年,中經吳伐越的槜李之戰、越伐吳的夫椒之戰、笠澤之戰和姑蘇圍困戰,最終以吳的滅亡和越的勝利而告結束。
歸納起來,越王勾踐采納四條計策。首先,勾踐親自到吳國麻痹敵人;其次,回到越國后,又用美人計麻痹夫差;第三,還用欲擒故縱的方法拆掉了越吳之間的防御性建筑,讓夫差進一步信任自己,等到越國強大了,又用反間計除掉了夫差的謀士伍子胥;第四,在進攻的前一年,越國送給吳國一批種子,夫差見種子顆粒飽滿,就發放到吳國各地區種植,結果發現所有種子都不發芽,原因是種子已經被勾踐用鍋煮過了,吳國因此在那一年糧食歉收。勾踐在此時進攻,一舉滅掉吳國。
公元前514年,闔閭登上吳國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員(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并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其時,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據有今浙江北部地區的越國,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
敗軍之將成語典故 篇2
大將韓信奉漢王劉邦之命去攻打趙王。
韓信要率兵通過太行山一道極窄的山口——井陘。趙王及手下大將陳余集結軍隊獨守井陘。
趙王的'謀士李左車提出了錦囊妙計:“井陘路窄,不能容納兩車并行。漢軍的給養一定在后面,我們應該抄小路去截斷他們的給養。他們得不到給養,進退兩難,不出十天,定然敗走。”
韓信得知此消息后,很欽佩李左車。他馬上下令部隊進攻,但要求千萬不能傷害李左車,誰能生擒李左車,重賞千金。
在韓信的精心策劃下,這一戰趙王被俘虜,李左車被生擒。韓信把李左車敬作上賓。“李將軍才略過人,韓信十分欽佩。”李左車嘆了一聲回答:“唉,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韓信安慰他:“請不要客氣,如果趙王接受您的建議,那么所謂敗軍之將一定是我,而不是您了。”
成語敗軍之將有兩種意思:一是確實無能,二是抱怨無法施展才能。
【敗軍之將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成語典故12-27
成語典故05-22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成語典故介紹01-06
成語歷史典故12-1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20
【實用】成語典故05-24
關于成語典故10-11
指鹿為馬成語典故11-01
塞翁失馬成語典故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