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還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語?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
1、招兵買馬:舊時指組織或擴充武裝力量。后比喻組織或擴充人力。
2、擇主而事:事:侍奉。舊指選擇明主,為他辦事。
3、坐視不救:坐視:坐著看。見別人遇到困難或危險,坐在一旁看著不去援救。
4、掌上觀文:見“掌上觀紋”。
5、執鞭隨鐙: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左右。
6、指南攻北:猶聲東擊西。
7、指囷相贈:囷:圓形的谷倉。指著谷倉里的糧食,表示要捐贈給他人。形容慷慨資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8、知遇之恩:給予賞識和重用的恩情。
9、自有公論: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眾自然會有評論。
10、一面之詞:爭執的雙方中一方所說的話。
11、養精畜銳:養:休養;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蓄集銳氣。
12、搖搖欲墜:搖搖:搖動,搖晃;墜:落下。形容十分危險,很快就要掉下來,或不穩固,很快就要垮臺。
13、偃旗息鼓:偃:仰臥,引伸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14、一身是膽: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15、有機可乘:有空子可鉆。
16、欲擒故縱: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17、引虎自衛:引:招引。引來老虎,保衛自己。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18、倚勢凌人:憑借權勢,欺侮別人。
19、燕頷虎須:形容相貌威武。
20、養精蓄銳:養:保養;精:精神;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蓄集力量。
21、揚武耀威:見“揚威曜武”。
22、一家老小:謂全家人。
23、以卵敵石:用蛋去抵擋石頭,比喻不自量力。
24、一面之辭:見“一面之詞”。
25、以私廢公:由于私情而廢棄公務。
26、隱介藏形:介:鱗甲。隱藏形體,使人看不見。
27、鷹視狼顧:形容目光銳利,為人狠戾。
28、運籌決策: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29、運籌決算:同“運籌決策”。
30、云屯雨集:形容眾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1、佯輸詐敗:佯、詐:假裝。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
32、先禮后兵: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33、心懷叵測:心懷: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險惡,不可推測。
34、心術不正: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35、削鐵如泥:切削鐵器如同斬剁泥土一樣。形容兵刃極其鋒利。
36、心膽俱裂:俱:都。嚇破了心和膽。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
37、休聲美譽:休:美好。美好的聲譽。
38、笑容可掬:掬:雙手捧取。形容笑容滿面。
39、胸懷大志:懷:懷藏。胸有遠大志向。
40、心緒如麻:猶心亂如麻。
41、星月交輝:指星星和月亮一起照耀,格外明亮。亦作“星月皎潔”。
42、虛廢詞說:空費精神白說話。指說話不起作用。
43、閑雜人等:指與工作無關的人員。
44、笑傲風月:猶言吟風弄月。形容心情悠閑自在。
45、虛虛實實:假假真真,以假亂真。指軍事上講究策略,善于迷惑對方。也指文藝作品中虛寫、實寫并用,表現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46、揎拳裸袖:猶言揎拳捋袖。
47、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48、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東風沒有刮起來,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了。
49、威風凜凜:威風:威嚴的氣概;凜凜:嚴肅,可敬畏的樣子。形容聲勢或氣派使人敬畏。
50、妄自菲薄:妄:胡亂的;菲薄:小看,輕視。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
51、萬死不辭: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愿意拼死效勞。
52、無計可施:計:策略、辦法;施:施展。沒有辦法可用。
53、勿怠勿忘: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記。告誡不要懈怠,不要忘記。
54、吳下阿蒙: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55、無名小卒:卒:古時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沒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56、物傷其類: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傷感。
57、忘恩背義:猶忘恩負義。
58、臥床不起:病臥床上,不能起來。
59、天愁地慘: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慘。形容極其悲慘(多用作渲染氣氛)。
60、土雞瓦犬:用泥捏的雞,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的東西。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
1、【單刀赴會】
周瑜死后,劉備為了和吳國重新聯合起來,答應孫權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荊州交給吳國。
這時劉備已經很強大了,他的軍隊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劉備在西川建立了蜀國,派關羽和他兒子關平駐守在荊州。
孫權聽說劉備占領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國向劉備要荊州。劉備聽了諸葛亮的計謀,寫了一封信交給吳國的大使,讓他到荊州去找關羽。
吳國的大使拿著信來到荊州,卻被關羽拒絕了。關羽說:“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趕回了吳國。
孫權大怒:“劉備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魯肅出了一個主意:請關羽到吳國來吃飯,趁機把他抓起來,逼迫關羽交出荊州,不然的話就殺死他。
關羽接到邀請信后,笑著說:“我才不怕他們,我一個人去,看他們敢把我怎么樣?”
第二天,關羽乘船來到吳國。魯肅早已經布置好了軍隊,只要關羽不答應,馬上就把他抓起來。
在酒席上,魯肅笑嘻嘻的提出歸還荊州的事,關羽就說:“我今天是來喝酒的,國家的大事我們不談”但魯肅還是一個勁兒地提起荊州。
過了一會兒,關羽站起來拉住魯肅說:“我有點醉了,荊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說完就拉著魯肅向江邊走去。
吳國的士兵怕誤傷到魯肅,不敢對關羽下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關羽拉著魯肅走出去。關羽一直把魯肅拉到江邊才放開手。等吳國軍隊來追趕時,關羽的船已經開出很遠了。
2、【得隴望蜀】
東漢初年,有兩個反對光武帝的地方勢力,一個是割據巴蜀的公孫述,一個是稱霸隴西(今甘肅東部)的隗囂。公元32年,大將軍岑彭隨光武帝親征隴西的隗囂,將隗囂圍困在西域,把公孫述的援兵也包圍了起來。光武帝見一時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詔書給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詔書一看,上面寫著:如果攻占了隴地兩城,便可率軍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人總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樣,已經得到隴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隴:在今甘肅東部,陜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現在一般用這個成語比喻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有貶義。
雖然得隴望蜀的典故最早發生在劉秀身上,然而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這樣一段和這個成語相關的故事:
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于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于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
還記得應該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翻的是連環畫版的演義。看到這一節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學到一個新成語,但同時總覺得用在這個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卻又說不上來。現在想來大概是因為那時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臉,一個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會不復望蜀,不貪心呢?
我起初給曹操找的解釋是他怕陷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益州。幾乎就在這個想法產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馬懿和劉曄已經替我解釋了。
那么就是因為戰線太長,因為襄樊和合肥戰場的壓力了。但這也是不成立的。襄陽曹仁,合肥張遼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將才,而且當時這兩線的戰事并不是那么吃緊。再說有滿寵李典等人的協助和“賊來乃發。”的木夾的指點,即便是逍遙津這樣的會戰,堅守到救兵到來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這里的老不是指年齡,不是老驥伏櫪那個老,而是一種在于內心的滄桑,厭倦和疲憊。連年的征戰特別是赤壁戰后破馬超滅張魯這幾年這幾仗,那顆曾經不已的壯心里的烈火漸漸熄滅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經老了,沒有了如日中天的氣勢與激情,論英雄的豪情,觀滄海的壯志,賦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遙津戰后,錯過了平西川最好機會的曹操同眾官議曰:“此時可收西川否?”劉曄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備,不可擊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淵,張頜守漢中。
3、【兵貴神速】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謀,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敗了據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紹,殺了袁紹長子袁譚,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遼河流域的烏丸族首領蹋頓單于。蹋頓乘機侵擾漢朝邊境,破壞邊境地區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討袁尚及蹋頓,侶有些官員擔心遠征之后,荊州的劉表乘機派劉備來襲擊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對曹操說:“你現在威鎮天下,但烏丸仗著地處在邊遠地區,必然不會防備。進行突然襲擊,一定能消滅他們。如果延誤時機,讓袁尚、袁熙喘過氣來,重新收集殘部,烏丸各族響應,蹋頓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屬于我們了。
劉表是個空談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劉備,不會重用劉備,劉備不受重用,也不肯多為劉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遠征烏丸,不會有后顧之憂的。還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領軍隊出征。到達易縣(今屬河北)后,郭嘉又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現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戰,軍用物資多,行軍速度就慢,如果烏丸人知道我軍的情況,就會有所準備。不如留下笨重的軍械物資,部隊輕裝,以加倍的速度前進,乘敵人沒有防備發起進攻,那就能大獲全勝。”
曹操依郭嘉的計策辦,部隊快速行軍,直達蹋頓單于駐地。烏丸人驚慌失措地應戰,一敗涂地。蹋頓被殺,袁尚、袁熙逃往遼東后被太守公孫康所殺。
4、【吳下阿蒙】
三國時,吳國有位將領,名叫呂蒙。他一直跟隨孫權南征北戰,為東吳的建國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位呂蒙不愧為英勇的戰將,然而,自小未曾讀書,所以,文墨沒有,行事粗魯,又全不懂禮儀文飾。大家都呢稱他為“吳下阿蒙”。
一次,孫權與呂蒙在一起時,孫權說:“呂將軍,你現在與我一起執掌國家大政,應該多讀點書,學點歷史和文化知識,這樣才好。”
呂蒙一聽,馬上說:“我一天軍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讀書?以前,我不讀書,不是照樣帶兵打仗嗎?”
孫權笑著回答:“要說忙,你不會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來,就抽空讀了《史記》、《漢書》和各種兵書。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帶兵打仗經常都忘不了讀書,越老越喜歡看書。東漢的開國之君劉秀,時常手不離書,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要說讀書與不讀書,那可大不一樣。書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聰明;書中的歷史經驗教訓,可給人啟示警惕。我治國理政,許多都是從書中受到教育啟發的。”聽了孫權的這一番話,呂蒙才知讀書的重要,從此以后,每天軍務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時間來讀書。他還聘請了二位文士,來指導他讀書。
開始讀書時,呂蒙倒沒什么特別感受。漸漸地,呂蒙讀出味來,眼界不斷開闊,思路日益活泛,才發覺自己以前的許多愚昧無知。于是,越讀越有味,后來竟成為一位飽學之士。
周瑜去世后,孫權任命魯肅為大都督。這位魯肅是吳國一位名士,學問淵博,讀書破萬卷。他與呂蒙都在周瑜手下做過事,常戲謔呂蒙,“吳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魯肅到呂蒙的駐軍去巡視。空閑時,呂蒙主動與他談起學問來,魯肅大感意外。開初,呂蒙是以請教者的身份與魯肅交談;不一會,呂蒙提了幾個問題,魯肅都答不上來;后來,魯肅只有聽呂蒙一個人講的份了。聽完呂蒙高談闊論,引經據典,魯肅十分驚嘆地說:“想不到你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學富五車了!本人敬服萬分!”魯肅去世前,推薦呂蒙接替了他的職務,深受孫權的器重。
東吳自立國后,一直想奪回關羽鎮守的荊州,但一直沒有成功。而荊州一日不奪回,就對東吳有一天威脅。
呂蒙當上統帥后,一面采取各種軍事步驟,一面聯合魏國,終于使一代名將關羽敗走麥城,奪回了荊州。
三國演義成語典故
〖刀槍劍戟〗成語典故:卻教帳中排開七重劊子手,刀槍劍戟,燦若霜雪。
〖大仁大義〗成語典故: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也大仁大義也。
〖膽喪心驚〗成語典故:袁紹父子膽喪心驚,奔入舊寨。
〖低頭喪氣〗成語典故:嚴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等閑人物〗成語典故:操還營自思:‘孫權非等閑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等閑視之〗成語典故: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
〖等閑之輩〗成語典故: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閑之輩。
〖大雨滂沱〗成語典故:行了數日,忽值大雨滂沱,行裝盡濕。
〖大言欺人〗成語典故:軍敗于當陽,詈窮于夏口,亙亙求救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
〖地遠山險〗成語典故: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明日復叛。
〖蠹政病民〗成語典故:時皓〔孫皓〕居武昌,揚州百姓溯流供給,甚苦之;又奢侈無度,公私匱乏。陸凱上疏諫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黨相挾,害忠隱賢,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抵足而眠〗成語典故:瑜曰:‘久不與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抵足而臥〗成語典故:一日,眾官皆散,權(孫權)留魯肅共飲,至晚同榻抵足而臥。
〖燈燭輝煌〗成語典故:軍士引闞澤至,只見帳上燈燭輝煌,曹操憑幾危坐。
〖大展經綸〗成語典故: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
〖恩榮并濟〗成語典故: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于斯著矣。
〖恩怨分明〗成語典故:某素知云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反敗為勝〗成語典故: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
〖法不徇情〗成語典故: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法不徇情,爾直深戒。
〖紛紛穰穰〗成語典故:孔明端坐于帳上,只見蠻兵紛紛穰穰,解到無數。
〖反覆無常〗成語典故:操曰:‘袁譚小子,反覆無常,吾難準信。’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成語典故: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封金掛印〗成語典故:[曹操]因謂張遼曰:‘云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反客為主〗成語典故: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鳳毛雞膽〗成語典故: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繁禮多儀〗成語典故: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
〖費力勞心〗成語典故:吾為汝御敵,費力勞心。汝今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卒效命乎?
〖放龍入海〗成語典故:此放龍入海,縱虎歸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逢山開路,遇水疊橋〗成語典故:軍旅逢山開路,遇水疊橋,豈有泥濘不堪行之理!
〖奮武揚威〗成語典故:[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沖右突,魏兵大亂。
〖拂袖而起〗成語典故:操先見張松人物猥瑣,五分不喜;又聞語言沖撞,遂拂袖而起,轉入后堂。
〖放魚入海〗成語典故: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
〖滾鞍下馬〗成語典故:良久,見一員小將,白袍銀鎧,滾鞍下馬。
〖各霸一方〗成語典故: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
〖骨顫肉驚〗成語典故: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乃問周倉曰:‘昨夜夢見主公深奧血污……不知主何吉兇?’
〖蓋地而來〗成語典故:漢軍大敗,后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寫‘天公將軍’。
〖割恩斷義〗成語典故: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
〖股肱心腹〗成語典故: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
〖葛巾布袍〗成語典故:干葛巾布袍,駕一只小舟,徑到周瑜寨中。
〖國家大計〗成語典故: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于國家大計,本無所損。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相關文章:
《論語》中的經典成語07-30
論語中的成語01-23
《史記》中的成語06-21
《論語》中的經典成語11-04
三國演義的成語05-23
三國演義成語06-24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2-04
《史記》中的成語【薦】06-21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