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觀課報告

發布時間:2017-10-10  編輯:沈舒文 手機版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希望大家會喜歡!

  【天凈沙秋觀課報告1】

  《天凈沙·秋思》是我在六年前上海市中青年教師評比活動中的上課篇目,雖然當時那節課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但是總覺得有些地方處理得不夠好,因此,在這次“四方杯”全國優秀語文教師選拔大賽中,我又選了這一篇目,并重新備課,重新設計了教法,期望自己這節課更能夠更加體現“回歸常識”的教學理念,并使學生和自己有更多的收獲。反思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于朗讀與文本解讀關系的思考

  古人教孩子讀書,都非常注重吟誦,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出聲朗讀,反復讀幾遍,便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效果,而讀出聲,讀出感情,則是讀者對詩詞本身的情感的二次表達,也是再創造,初中學生有較強的表現欲,對這種展示自我能力的再創造往往非常有興趣,所以,在我的課堂上,我很注重創造書聲瑯瑯的環境,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表達和展示自己。然而,也常常見到有些課堂朗讀的花樣繁多,自讀、齊讀、配樂朗讀,學生讀得興高采烈,聲振屋瓦,課堂上花團錦簇熱鬧非凡,但是過后細想想,這些朗讀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學生在上課開始的朗讀和這堂課結束時的朗讀水平似乎并無差別,朗讀水平高的學生依然很高,水平低的依然很低,甚至羞于開口,既然是語文課,那就不應該只是個別人的朗讀秀場,而一堂語文課上完,學生的水平并未得到任何提高,這節課還有必要上嗎?我的理解是,課堂上的朗讀,其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展示,而是通過朗讀激起解讀的興趣,再以解讀促進朗讀的水平,兩者相輔相成,才是根本。比如在《天凈沙》這節課上,學生的閱讀起點是有差別的,有的學生在初讀這首小令的時候因為并未理解其情感,所以朗讀語速過于輕快,而有的學生感覺到這首小令所表達的情感是有些傷感的,所以朗讀的時候語速較緩慢,這時,教師適時地指出,用怎樣的語速朗讀,跟作品的情感相關,然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解讀作品,從而使學生懂得這首小令表達的情感帶有傷感凄涼的色彩,同時,在朗讀的時候不但語速要注意稍緩慢些,而且需要重讀作品中的一些形容詞,因為正是這些詞語渲染出這種凄涼傷感的氛圍。在解讀的過程中,教師一直不忘記進行朗讀指導,并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練習,學生的朗讀與解讀相輔相成,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實踐證明,這也是古典詩詞閱讀課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關于閱讀課堂“追問”的思考

  語文課上,一問一答,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問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并不是老師從學生那里“逼問”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那么簡單。教師的問,可以是事先預設的,如這節課上,請學生為自己的朗讀進行點評、請學生對文本標題作進一步的解讀、歸納同類作品的解讀路徑,并試著運用課堂上所學的解讀及朗讀方法閱讀《天凈沙·秋》等問題都屬于教師的預設,而更多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回答當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甚至進幾步的追問。我認為,在課堂上,這種“生成”是最重要的,教師能否做到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作出適當的反應,決定了這節課上的師生對話能否深入下去,對作品進行更深一層的解讀。如在這節課上,學生聽完演唱錄音之后,發現“天涯”這個詞語被重復了三遍,教師的第一個問題是“他為什么要唱幾遍呢?”,接下去追問的幾個問題依次是“這個詞語給我們怎樣的感覺呢?”“這種遙遠指的是從主人公到什么的距離呢?”“這個天涯會不會又是指另一種遙遠呢?”這幾個問題均來源于學生的回答,幾個問題環環相扣,激發了學生對于“天涯”這個詞語的深入思考,抽絲剝繭地揭示出這首小令所表達的“憂思”的內涵。而有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當中有價值的部分可能并不在教師預設的范圍之內,這種發現和追問則更有價值,因為課堂上的“教學相長”恰恰體現在這些地方。

  我以為,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提問,都需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營造師生之間“真實交流”的氛圍。實際上,更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然后激起更多學生探究的興趣,然后師生共同努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東西,這可能也是我們教師接下去應該關注和思考的。

  【天凈沙秋觀課報告2】

  田老師的基于學理的教學設計。田老師對文本進行了深刻的解讀,對文章的內涵或特質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基于對這種“特質挖掘”后的教學設計無疑是深度的。因此,備“教什么”顯示了田老師的學養和功底。

  欣賞:田老師的教學風格屬于簡約而干凈的那種,有的類似唐江澎。

  過程:

  1、簡單的導入。(讓學生自由的再朗讀兩遍)

  關于朗讀,田老師在課堂中有“讀準語氣停頓、讀正曲詞音韻、讀出句間頓挫、留意平仄起伏”幾個層次,目標很明確;同時在教學中需要學生理解他的提問時,田老師也多次說,讀讀,自己讀兩遍。

  這里有幾個細節:

  一是詩歌當然要讀,但學生實際上在田老師要求讀兩遍時,很多人提不起“朗讀欲望”,然后田老師再要求,學生才“似乎有點勉強”的開讀。思考:閱讀也是有倦怠感的,尤其這么一個小令,會有讀之疲勞,尤其學生讀不出新的內容,讀不出更深的理解,只是重復,很容易喪失“熱情”,因此不一定非要“音讀”,“聽讀、想讀”等方式本身還是多樣的,可以設計時再細致一些。

  (還記否:去年省評優課教研員們“怎一個讀字了得”的評價,讀只是一個手段,無須為讀而讀,再說,即使不音讀,靠默讀、思讀,有的人一樣能深刻的理解詩詞,最重要是理解,讀是為了理解。

  題外話:很多語文課堂的讀,讀的如同播音員或者是濮存昕類的“表演”,不一定足取。)

  2、小令的知識的引入。

  這里有一個起點和落點的問題:即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既然想讓學生理解小令的特點,在課堂的結束,是不是在“回顧”一下(可以設計個反饋問題),以確認目標的達成。所謂高效,其實就是目標的起點和落點的統一,甚至落點達到了基于起點的生成。

  題外話:這個只是個人想法。

  3、詞中的斷腸人是不是“馬致遠”自己,然后切入介紹馬致遠生平。

  這個環節為學生理解小令奠定了基礎。

  4、活動一:與斷腸人同行。

  A、我看到了(或聽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B、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

  這兩個問題,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把握小令描寫的內容。按預設來看,難度應該不大。實際上,學生說的不好,原因一是學生語文素養不太好,田老師又問的比較直接。

  這時候不妨說些“廢話”,程少堂就一直說,語文課需要“廢話”,其實就是像凌校那樣,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慢慢“勾引”他們說話。

  再退后一步,學生再說不出,老師哪怕帶他們逐字逐句的講解,因為無論如何,目標的達成最重要。

  (田老師的總結很好:近景、中景、特寫、遠景,以表示馬致遠寫景的出色,事實上,層次多就好?我們覺得景美,無非是因為景象里更多的想象,或是切合了我的心境,還不如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相似的心境中,去想象和體味畫面,這樣也容易找到共鳴點。其二、景物描寫中的遠與近的關系的區分,其實還涉及到寫實和寫意的問題,所以也難分科學。)

  5、活動二:畫“斷腸人”表情。

  我給斷腸人畫個_________的表情,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上一個環節沒有充分展示,學生的內心體驗沒有被充分調動,連帶著這個環節也就受到了影響。

  當然,田老師的小結依然很用心:人生潦倒之寂苦,身心暫息之驚喜,羈旅漂泊之困苦,時光流逝之感傷,家園渺茫之惆悵。

  6、活動三:學“曲狀元”寫意。

  這是田老師的重點,田老師也出示了自己所寫的小詩,寫的很美。

  其實,到這里,學生對寫實和寫意,感悟并不豐富。

  不如做個比較,比如田老師認為“斷腸人在天涯”是“曲眼”,如果呈現為畫面,去掉這一句作兩幅畫,有沒有區別?學生可能在比較中、討論中,會感受到,在意味的豐富性和表現力上的差異,也可能會知道關于“寫實和寫意”。

  基于文本還是基于學情為先,當然是后者;教學和教育哪個為先,也是后者。

  所以,生命化教育,生命在場,需要的是基于學情和文本的語文教學,甚至是基于生活的語文教學。

  你離學生的生活遠了,學生離你的教學設計的達成就遠了,田老師這節課絕不是“曲高和寡”,“陽春白雪”若是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果鋪墊和引導適當,也是可以得到“下里巴人”的生命的“共情”的。

  簡單的記了一記,也沒有認真想,其實語文最難的是“金點子”,是能用語文的手段“激起”學生“動起來”的能力,我輩也只能說說。


更多熱門觀課報告推薦:

1.2016小學語文觀課報告

2.2016小學觀課報告

3.2016觀課報告范文

4.魯迅《故鄉》觀課報告

5.乘法的初步認識觀課報告

6.小學數學估算觀課報告

7.小學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

8.飛向藍天的恐龍觀課報告

9.遠程研修觀課報告

10.吳正憲小學數學估算觀課報告

最熱文章榜Hot  Top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理论电影久久网站 |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 | 思思99热综合在线观看 |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