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觀后感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后的感觸。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金陵十三釵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句古詩的意思是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是亡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玉樹后庭花。然而《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恰恰推翻了這個意思。
電影開場,一片混亂,皆到之處都是死尸,到處都是倉皇逃避的人,空氣中飄蕩著硝煙味,這便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殺。電影一開場就把我震懾住了,我的心猛地一顫,心中充滿了惡恨。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十三位風塵女子為保護十二位女學生而犧牲自己的真實故事。
這部電影讓我感到悲傷感到憤怒的不是為保護女兒而犧牲的父親,不是挺身而出的玉墨,而是李教官和戰士們。我佩服戰士們一戰到底的精神;佩服他們為國家而生,為國家而死的精神;佩服他們寧愿死也要站起來奮力奔跑只為離敵人近一點的愛國之情;特別是當我看見最后一名戰士被槍打中,還要努力爬過去只為炸一輛敵人的坦克時,我的心陣陣抽痛,英雄落敗時,只為保國家。李教官這角色也令我心痛不已,當被日軍重重圍住時,他沒有害怕,他沒有畏懼死亡,被日軍打下去時,他用他的身體拉出了導火線,炸死了日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說的就是這個了吧。
《金陵十三釵》里12位歌女都令我敬佩,他們為保國家后代自愿去送死,放棄出城的機會代替女學生送死的精神永不磨滅,令人敬佩。這部電影里還有一個不起眼但令人尊重的人,那就是補替最后空缺位置的男生,他寧愿戴假發,寧愿化濃妝,寧愿穿裙子,也要保護女學生的精神讓人難以忘懷。十二位歌女放棄尊嚴,放棄出城的機會,放棄一切也要保護女學生平安的精神,永遠不會被世人淡忘。
后來呢?后來十二位歌女十一人死亡,后來呢?后來活下來的一人等到了重見天日的機會,再后來呢?再后來南京再也沒有那十三位婀娜多姿,互相嬉笑的身影了。
“自古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現在就有機會證明自己,我們要做一件頂天立地的事,改一改自古以來的罵名。”――《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2
我和媳婦走出電影院,坐上104快車回家。車上媳婦讓我說說觀后感。我說:“好!”我又問媳婦電影怎么樣?媳婦也干脆地說:“好!”
在《金陵十三釵》公演前兩天(20xx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報C3版刊登,讀家蓮珥題為“筋骨不錯,內力銷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處,現摘錄幾段:
小說借由戰爭這一極端環境對女性這一性別的思考和頌揚被人道主義與戰爭反思所替代,因此觀者才覺得整部影片煽情太過、壓抑太過、未留出口。張藝謀肯花兩個小時的銀幕時間來品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終也只借用了骨頭,卻將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飪一道好萊塢菜單上常有的“人道主義+反戰”的濃湯,實屬可惜。然而所道“可惜”者,則在于張藝謀為趕“戰爭史詩電影”這早非時髦的時髦而延展了電影的寬度,代價則是不得不犧牲和消減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帶來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學生與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們之間復雜而曖昧的關系不斷流動變化,直至高潮。而張藝謀的這版電影雖筋骨不錯,卻也只能說是短一口氣的戰爭史詩,沒修煉好內功的江湖把式。
我認為,《金陵十三釵》的主題是讓國人永遠記住那段血的教訓和對戰爭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學生與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為主調。我還認為,可以對影片技巧做探討,但不要說得那么不中聽。
蓮珥是專業影評,細讀了嚴歌岺的原著,還能結合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與之對比,確實是讀家。而我和媳婦是普通觀眾,以前都沒聽說過嚴歌岺,當然也沒看過《金陵十三釵》,所以,就我們這類的觀眾來說,看到中國軍人與日軍的巷戰,熱血沸騰激情亢奮;看到滅絕人性的日軍凌RU中國女學生,五內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風塵女子從逃命躲到教堂,卻最終舍身相救女學生,肅然起敬淚盈眼眶。有這些就足夠了。
看完電影,我感到中國必須強大,必須走強國之路,只有強大了,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3
《金陵十三釵》講述了一個黑暗的年代,一座破碎的城市,一份被點燃又狠狠碾滅的希望。影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以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為背景,真實的再現了南京城的淪陷,六朝古都覆滅,滿地橫尸。侵略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該劇并沒有側重表達軍隊官兵如何不顧生死,保家衛國。在那個年代,女性注定是弱勢,注定要備受欺辱。在日軍屠光全城時,南京城中僅剩的一支殘存軍隊,拼死護住了教堂的女學生,破敗的教堂成了女學生唯一的庇護所。
那時兵荒馬亂,強行進入教堂尋求庇護那群風塵女子,和女學生之間的相處是怎么都不會和諧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她們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女學生單純,善良,她們不諳世事,但卻不幸地見證了南京城的淪陷,在快樂安寧的日子里經歷了不為人知的殘酷現實。風塵女子,成熟,妖艷。霸占了女學生的地窖。人心惶惶,她們卻依舊在地窖中鶯歌燕舞。在世人眼中她們粗俗,低賤。與高貴矜持的女學生,簡直是云泥之別。
暫時的寧靜被打破。誰都清楚,那場名為慶功會是一條通向陰沉黑暗的不歸路。當初教堂頂樓那句“姐姐們替你們說去”,只是挽留女學生不做傻事的借口。但回到地窖后氣氛卻并不輕松。“窯姐”玉墨的提議有人反駁,但最終這群女人的善良打敗了恐懼。“我媽就想讓我成個女學生嘞!”剪了學生頭,換上樸素的學生服。濃妝艷抹實在是無奈之舉。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讓自己的.女兒成為高雅,有學問的女學生。那身學生服上身,女人們像個小女孩般雀躍不停,悲涼又苦澀…那首最后的《秦淮景》透著多少心酸與恐懼呢?
電影結尾只講述約翰含淚載著女學生逃離南京,并未交代女人們的下場。但誰都心知肚明,當她們代替女學生踏上日本軍車的那一剎那,前方等待它她們的是死亡都無法比擬的恐怖。
魯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污穢渾濁的外表下是一顆干凈純善的心。她們手無縛雞之力,卻真正可稱勇士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4
《金陵十三釵》是張藝謀導演執導的一部有關抗日戰爭時期的電影。這部電影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慘而悲壯的故事。
在電影中,我看到了為了軍人的剛強堅毅,看到了不分國界的仁愛之道,看到了風塵女子在國難面前的超凡勇氣,也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不爭事實。
軍人是偉大的,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他們總是沖在最前面。哪怕毫無勝算,哪怕看不到希望,哪怕整個城市只剩下他一個人,他也會站起來,守護自己能夠守護的生命,本是血肉之軀,只因為披著一身軍裝,就永遠會記得自己的使命。我敬重軍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現在的我們。
在國家慘遭侵略的時候,站起來的不僅是軍人,而是所有有擔當的熱血中華兒女。有人看不起風塵女子,覺得她們不干凈,覺得她們有辱人的高貴。但是,在那個戰火慘遭蹂躪的南京城里,正是這樣一群秦淮河畔的風塵女子用自己的性命換來了十幾個學生生還的機會。
大愛無疆,愛是不分國界的。在慘遭侵略的南京城,有這樣一位外國人,他本來是一個入殮師,為了保護無辜的學生,他披上了神父的.外衣,擔當起了守護教會學生的使命。他本有機會一個人平平安安地離開,卻見不得美好的生命被肆意踐踏,于是,冒著生命危險把十幾個學生帶出了“地獄”。
如今的祖國母親很強大,她可以有足夠的力量保護自己的孩子們。但是,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我們有責任讓祖國更加強大,也有義務成為更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
張藝謀的大片不容錯過,尤其是經歷了拍攝期間的輿論宣傳,在放映之前與龍門飛甲的口水仗,耗資6億的噱頭已經很讓人期待。周中早早的看過了,今天有空也來做下影評。
先下個結論,是個好片子,值得一看。
老謀子經歷了英雄、十面埋伏的迷失之后,終歸正路。回到了以往強調刻畫人物特點的強項,這是他的優勢。如今,單純依靠簡單、恢宏的氣勢不會打動現在觀眾的心,動輒幾萬群眾演員的大場面大家見得多了。在金陵十三釵的宣傳中曾提到恢宏的戰爭場面其實不過是出品方的宣傳,片中的戰爭場面可謂夠逼真、夠慘烈,單從這一塊來說已經為影片加分不少,但不過只有幾個簡單的場景,絕不是靠大場面來支撐的。影片最成功的地方還是在于人性方面的刻畫,無論是學生們的純潔、堅毅,秦淮女由放蕩不羈到深明大義、臨危不懼、慷慨就義,臨時神父由自私自立到最后關頭為了學生挺身而出,每個角色的`刻畫的具體、細膩。神父刮去絡腮胡、秦淮女換上學生裝作為兩個節點,作為人物性格、人性的轉折的標志。由于電影時間有限雖然有些東西不能詳盡刻畫,但整個影片的主線明確,人物性格突出,尤其是又有南京大屠殺、抗日的背景所以取得成功是理所應當,畢竟中國人得抗日情結相當統一,在這方面是不用動員的。雖然影片有些細節處理存在漏洞讓人詬病,如兩個弱女子如何輕易逃出被日軍封鎖的教堂,但這些終不會影響大局。
很早以來,賀歲檔被純娛樂的商業片占據,雖然該片也可以算是商業片,但其依托愛國主義教育的背景下就不單純是娛樂了。沒有葛優的賀歲檔也不錯。
順便提下,龍門飛甲看了,有些失望,應該可以更好的。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相關文章: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1-23
金陵十三釵的觀后感優秀10-30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600字(通用9篇)08-14
論金陵十二釵之林黛玉09-26
論金陵十二釵之林黛玉07-06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通用11篇)05-12
金陵幽思04-13
關于釵的組詞及拼音12-05
釵黛之美07-09
題金陵渡與金陵城上西樓的閱讀解析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