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通用16篇)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安事變》觀后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1
東北軍原系奉軍改編,1930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奉軍由此改編為東北軍,成為中國東北邊防部隊,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張學良奉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東三省在短時間內淪陷,各界紛紛譴責政府,蔣介石為了緩解輿論壓力,把張學良當作“替罪羊”,而張學良為了維護蔣介石毅然把這個罪名攬在身上,由此背上“不抵抗將軍”的臭名,并引咎辭職,出國。而出國后的張學良在外面考察一段時間后,準備回過參加抗戰,可是這時蔣介石居然把東北軍調到西北地區,充當“剿共”主力,而張學良此時不明白蔣介石的用心,全力“剿共”,結果損失慘重,張學良為了給東北軍恢復元氣,去向蔣介石要求增加經費,補充損失,可是蔣介石不但不補充,反而撤其番號,事實面前,張學良明白了蔣介石的用心:他是想借紅軍手削弱張學良,不過蔣介石既然想削弱東北軍,為什么不在九一八事變前,默許張學良抗日呢?東北軍那時陸海空三軍齊備,雖然武器裝備不如日軍,但是畢竟是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并且有人民的支援,我想日本關東軍也難以得逞,為什么蔣介石會下令不許抵抗,又讓東北軍在內戰中損失兵將呢?
如果蔣介石給張學良密電,下令他抵抗,這不也是既削弱了東北軍的`實力,也削弱了日本關東軍,這不是一舉兩得的事嗎?
張學良要補給不成反而被削減了兩個師的番號,加上東北軍內部厭戰情緒十分高漲,張學良順應當時的抗戰口號,決定聯共抗日,幾次向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都被蔣介石拒絕,張學良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毅然逼蔣抗日,實施兵諫,迫于困境和壓力,蔣介石終于同意聯共抗日,不過后來為什么張學良要送蔣介石會南京呢?蔣介石抗日真是來之不易,西安事變也光榮載入史冊。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2
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張少帥在當時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選擇,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涼之地的結局要好,因為出于對這段歷史的著迷在大學期間近代史的一篇論文里面我還特地的寫了西安事變這事。
盡管從大家有英雄主義、陰謀論、利益論等各種角度出發來探討少帥的背景、實力、和利益關系、勢必抗日的決心等等,但我個人還是覺得少帥是個英雄人物,他給了東北人民一個交代,給了國家一個交代,也給了自己的兄弟一個交代。
我想也許是我的視角不夠全面,才會有對少帥和他背后的集體那樣的崇拜,他還是太年輕了,在后人看來也許還有更加好的辦法即可積極抗日又不至于賠上自己的半輩子,可是少帥就是這樣逼著蔣先生再次直面日軍。
也有人會說“誰風流誰狂”又怎么來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來的.節節敗退?這些歷史我沒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個人一件事的總是有理由的。而我無比崇拜少帥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關頭挺身而出,這就足夠了。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瞻仰少帥!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3
最近這段時間中央八臺在熱播《西安事變》,最開始看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胡兵演的張學良,他的長相與我心目中張學良的形象相差太遠,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屆“張少帥”那樣帥,那樣英俊。雖然胡軍本人并不太難看,也挺瀟灑,但他外形的感覺和味道實在是與張學良的味道相差太遠。但隨著劇情的深入和轉折,我覺得在本劇中胡兵還是把張少帥那種匪氣給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胡兵是我看過的,把張學良演得最具匪氣的一個。雖然不喜歡胡兵演的張學良,但我還是覺得胡兵演出了張學良的另一面。
在整個連續劇中,我個人認為演得不錯的當屬楊虎城、毛澤東、周恩來、趙四小姐。
在整情節轉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覺得楊虎城演得非常不錯,他把一個愛國、抗日、聯共、一方軍閥的特點都表演的很是到位。他抗蔣,不唯蔣是從,就是一方軍閥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會為人處事,萬事不輕易從口中說出,他比張學良老謀深算多了。但他的本質是好的,他聯俄聯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表。在整個西安事變中,他的角色是極其重要的。
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戲雖然不多,但我覺得他們的對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讓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澤東說的那句:“給我狠狠地打,打出談判桌上的發言權。”還有昨天那集:蘇聯報紙上對張、楊行為給予否定,毛和周說的對白及演技,都是非常的精練和精彩的。
此戲中的趙四小姐,讓我看到了四小姐聰明、機智、乖巧的一面,戲不多但也討人喜歡。
我們的蔣夫人雖然對白不錯,演技不錯,但外形和氣質與本人相差甚遠,以致感覺略遜一籌了。
當然整部戲里扮演蔣介石的演員表演得也是非常優秀的,他把內心的那種矛盾、武斷、自私、自負都刻劃得很深刻。
西安事變無論是對于中共還是中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他的歷史意義是永遠值得世人謹記的。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4
我用了兩天的時間把30多集的電視連續劇《西安事變》給看完了,真是感慨頗多啊!以前在歷史書中看到有關西安事變的文字十分有限,而經過這次觀看電視劇《西安事變》之后,對西安事變的整個經過有了一個詳細,深入的`了解,從這次事變中我更加對張學良的深明大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感到欽佩,而對蔣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無信而所不恥。
也對愛國將士張學良將軍的悲慘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這樣一名愛國將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雖然張學良將士已離我們而去了,可是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永遠都懷念這位愛國將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將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5
1958年11月23日,張學良與劉乙光同行,約4點多到大溪,等了10分鐘,由蔣經國,劉乙光陪同進入“總統”行轅客廳,相見之下,敬禮之后,一同進入小書齋。張學良與蔣介石再次相見,一晃20多年過去了,對于張學良來說,是整整二十余年的“管束”,往事如煙,恩仇糾纏……此情此景,非筆墨所能形容。
張學良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見面的情形:
總統召見:下午兩點,老劉通知我,五點總統在大溪召見。三點一刻蔣經國派其坐車來接,我同老劉同乘,約四點三時抵大溪。先在一空軍上校家中候等,約十余分鐘,總統已到,蔣經國同老劉來會同至總統行轅。我將到客廳,老先生親自出來,相見之下,不覺得淚從眼出,敬禮之后,老先生讓我進入他的小書齋。我說“總統你老了!”總統也說“你頭禿了!”老先生的眼圈也濕潤了,相對小為沉默。此情此景,非筆墨所能形容。我恭問總統“身體安好,精神、飲食如何?”總統答曰:“都好。”總統問我,“眼病好些否?”余詳答眼疾近情。又問我近來讀些什么書?我答兩三月來因眼疾,未能看書。自從到高雄以后,我專看《論語》,我很喜歡梁任公的東西,近來看了些梁氏著述。總統說:“好好!看《論語》是好的,梁氏文字很好,希望你好好的讀些書,反(返)回大陸,你對于國家,還能有重大的貢獻。”
……談話時,賜以茶點。我問總統:“我應該看些什么書?”總統說:“《大學》和《陽明傳習錄》很好。”總統說西安之事,對于國家損失太大了!我聞之甚為難過,低頭不能仰視。總統又言:“我(蔣介石)到高雄,我們再談。”我立起辭行,總統親自送我到廊外,使我非常的不安,總統止步,乃招呼經國先生送至大門之外,總統對我太客氣,使我真不能受用。經國先生行進時,我對他握手感謝,此番召見,乃是他的.從中力量。經國講他將南下,到高雄再會,并很關心北投的住所,叫老劉可否生火,侍衛長親到門外送。乘原車六點半返抵寓所。(共談話約半小時)
這是張學良到臺灣12年后,蔣介石第一次秘密召見張學良。
張學良的“懺悔”表明自己認識“提高”,希望老先生推薦“應該看些什么書?”并能請教“有道之士”一同讀書。從談話中可以看到,蔣介石仍提到“西安之事,對于國家損失太大了”。看來蔣介石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西安事變”,并且將自己失敗的責任都推到張學良身上,即便張學良已付出二十余年的“管束”時光。兩人談話僅半小時,蔣希望張學良“好好讀些書反(返)回大陸,你對于國家,還能有重大的貢獻。”絲毫未提關于“解禁”或“恢復自由”的字句。“管束”生活依舊。張學良可以感受到的是,自從遷到高雄,蔣經國頻頻召見劉乙光詢問情況,“此番召見,乃是他的從中力量。”……看來“子承父業”,自己要接受經國老弟的“管束”了。蔣介石后來也到過高雄,卻沒有再約見張學良。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6
央視八頻道的《西安事變》電視劇看完了。劇中盡量真實地重現了以往影響中國命運的西安事變事件,也力圖能更加細膩的刻畫出影響了中國命運的歷史人物民族英雄張學良。
張學良和楊虎城出于愛國救亡的拳拳赤子之心,決然發動了對蔣介石進行武力扣押實施兵諫的西安事變,在中共的幫忙下,迫使蔣介石最終停止了內戰,從而拉開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一致抗日的抗日救國序幕。
然而張楊兩位將軍的命運去所以事件的發生而遭罹了重大的`轉折,張學良事后被蔣介石軟禁達55年之久,而楊虎城則被暗殺。劇情最終是張學良置楊虎城等將領的極力勸阻于不顧,執意親自護送蔣回南京。蔣回府后,私宴張學良,宋氏兄妹作陪,飯中,蔣極為大度的許諾張學良很快就能夠回去領兵去收復東北,同時故作輕淡的讓張學良寫份本次事件扣押領袖的請罪書,張學良竟又一次置宋氏兄妹的暗示于不顧,不假思索,慨然揮筆。待送走張學良后,蔣立即摸起電話,命令軍事審判委員會立刻開庭審判張學良。就此,張學良開始了被軟禁55年的漫長囚徒生活,所有的領兵收復東北的夢想都化為了泡影。
其中劇中饒有興味的是,當對張學良抱有極大同情心的宋氏兄妹質問蔣介石為何不守信諾時,蔣說的話很有意思:我不是沒勸他不要來南京,可他非要來,我有什么辦法又說:南京政府不是我一個人的政府,連我都因管教不嚴而想引咎辭職,只可是他們不允許而已。言下之意,張學良是活該自投羅網。這幕場景既反映了老于政治算謀的蔣介石的陰險,但更嘲弄性的諷刺了張學良政治上的幼稚和無知。
的確,拋開了正義和自我的實力去妄談忠義,以書生意氣和俠客精神想感動蔣介石,無疑于以肉飼虎、自投囹圄。其一生即有杯具,其又怪誰在劇中,就張學良最終的命運而言,真有虎頭而蛇尾,令人扼腕惋嘆又感到不值也!
里面有周恩來勸說張學良的一句話:政治是無情的。倒是能夠警醒人們杯具之所在。
當然,評論只是對于電視劇中,至于歷史原貌究底如何,張將軍為什么會最終選取那樣的結局,就不得而知了。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7
最初的喜歡是因他的名字——學良,漢卿,愛國壯士味十足,卻又帶了一點優雅的精致。
那種喜歡是遙遠而空洞的,雖然當年也曾驚嘆于歷史書上他如少帥這稱號一般的氣質,但也絲毫沒有興致去進一步了解什么,從這點來看我算不得花癡。
寒假里只是偶爾出于好奇點了PPlive上的《西安事變》,我之前并沒有看過胡軍的劇目,并覺得這個人的長相,稍稍有點辱沒了他。然而,那偶爾的一個點擊,卻一發不可收。以至于那時我便想,一定要寫點什么,來紀念這個男人,紀念這樣一種率直的,秀氣的,赤誠的,高傲的光華。威儀棣棣,不可選也。覺得用淳樸率性的《詩經》來形容同樣的他最為合適。東北人,率性俊朗,渾然天成。卻擁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膚,當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氣,皮膚好得像個瓷娃娃。
電視劇中宋美齡一度稱他為萊茵河畔的騎士,真實度雖不可考,當年宋美齡把少帥介紹進上海上流交際圈,時常相伴卻是不假。
謠傳更有甚者,據說墨索里尼的女兒對其一見鐘情。而趙四風流朱五狂,不過是從側面印證其威儀之表罷了。
甚至到蔣介石先生逝世之后,隱退多年已然高齡的少帥出現于靈堂,在場的新人舊識仍要贊嘆“漢公風度”。
但再勝的外表,也不過是綠葉而已。少帥被嵌入歷史冊頁,主要是兩件事——東北易幟、西安事變。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風流舊史,便如同一個重大日子的好天氣,叫一切鮮明生動起來。但那日子卻無法改變,正如其赤誠率性無法改變一般。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最愛的鏡頭是第6集,宋子文問他,對當年東北易幟可曾后悔。他說怎么可能。當年土肥原轉達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持他當皇帝。他擁有東北三省的土地,三千萬人民,全國最強的兵工產業,還有自己的邊業銀行,若他當皇帝,就沒有溥儀什么事了。卻讓土肥原帶回去兩句話:“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與裕仁是同庚;二、我張學良,永遠是一個中國人。”一旁的趙四靜默地看著他,眼里卻是說不出的崇敬。那時我突然理解了趙四的心情。
我之前是無法理解趙四的。名門閨秀,花容月貌,卻不惜與父決裂,與少帥私奔,得到的也不過是個情人的地位,直到60多了才算有了正式名分,據說還曾有誓言——漢卿不愛聽的她絕對不說,漢卿不喜歡的她絕對不做。之前想不通,當一個女人付出所有的時候,不是已經失卻了自我么?那時卻突然明白,崇敬而已。必是懷有同樣的崇高,卻因種。種而無法達到那般成就,那么面對如此威儀赤誠的人,又有何理由不做出一切犧牲呢,“你的夢想,正是我的夢想”而已。趙四對他,應是“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而張學良,我以為便是“我心匪石”了。
“不可轉也”的是兩件——國家、兄長。每一件皆可驚天動地,每一件皆可成就一段忠烈英名。
然而張學良偏遇上了兩件,并是互相矛盾的兩件,也難免會成就一段比小說還精彩的篇章。
雖然臺灣和國外也有不少人對西安事變對歷史的作用持否定態度,但不論手段方法,少帥對國家,對抗日之赤誠是毋庸置疑。
據說最初他想當濟世良醫,堅決不愿從軍。張作霖卻給他一把刀說,醫生一次只能救一個,一把刀卻可以殺很多人。他率軍入關與軍閥大戰時,曾在即將得勝時主動撤軍,因為他不愿炸掉黃河大橋。當時他寫信給對方首領說,中國造一座大橋不容易,他舍不得炸毀。如若真要分勝負來個你死我活,他提議一對一決斗,免得死傷無辜。——后來國民黨高層元老讀到那封信也無不佩服其文采膽色。
他崇敬蔣介石,期望他成為專制的領袖,以為如此才可救中國。于是他東北易幟,率東北軍入關結束了中原大戰,其威其勢,莫說其他軍閥,蔣介石也是忌憚的。但他一心擁蔣,即便蔣先生在他失去故土之后讓他去窮鄉僻壤打紅軍,即便蔣先生在他兩個師全滅之后不補充兵源不安撫其將士而是直接撤銷了兩師番號,即便他讓戴笠經常走動時時監視。
張學良的回憶錄里也說,他始終都沒有想過要背叛蔣介石。他從南京到西安,三番五次地進諫抗日,不住地苦口婆心地勸說,據當時知情人回憶,到最后張學良是跪著哭著求蔣先生讓他去抗日。堂堂少帥,竟為這兩件事哭泣下跪,也算驚天地泣鬼神了。可惜電視劇沒有那個情節,許是害怕損害胡軍的`血性形象。那么照此發展,若其后沒有西安事變,反而不像是少帥的作風。而事變之后他單身赴南京請罪,也在情理之中。
他送給蔣介石的挽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便是把他一生矛盾地堅持的兩件事,都寫盡了。只是他暮年之時對記者說的那句“我的人生到36歲就結束了”讓人不免嘆息。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英雄與美人,便能成就一段風流傳奇。何況是受爭議的英雄,何況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何況是撲朔迷離的糾纏。
張學良的最愛至今仍是迷,因他說過他最愛并非趙四,而在美國。但其實,這些都無所謂,六十歲的大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本身就是一個童話般美麗的傳奇。
終其一生,或許最打動我的,是他的“情重”。對國,對家,對人,率性而情重。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8
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后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不變,仍然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進剿”陜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漸渺茫,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臺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著使中國真正統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以解除后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過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著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著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自己的“新局面”的沖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臺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周恩來說:“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嘆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后來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為,我們通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鑒今,從而對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事變的成功發動使蔣介石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所以他離開西安后,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將軍,陳兵潼關,但并不敢再發動內戰。而是以軍事為后盾進行政治分化。最后蔣介石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而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
西安事變的硝煙早已散盡,這段歷史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巨大,我們不能忘記。若沒有這次事變,國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沒有這次事變,還會發生什么……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9
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張少帥在當時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選擇,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涼之地的結局要好,因為出于對這段歷史的著迷在大學期間近代史的一篇論文里面我還特地的寫了西安事變這事。
盡管從大家有英雄主義、陰謀論、利益論等各種角度出發來探討少帥的背景、實力、和利益關系、勢必抗日的決心等等,但我個人還是覺得少帥是個英雄人物,他給了東北人民一個交代,給了國家一個交代,也給了自己的兄弟一個交代。
我想也許是我的視角不夠全面,才會有對少帥和他背后的集體那樣的崇拜,他還是太年輕了,在后人看來也許還有更加好的'辦法即可積極抗日又不至于賠上自己的半輩子,可是少帥就是這樣逼著蔣先生再次直面日軍。
也有人會說“誰風流誰狂”又怎么來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來的節節敗退?這些歷史我沒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個人一件事的總是有理由的。而我無比崇拜少帥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關頭挺身而出,這就足夠了。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瞻仰少帥!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10
這個星期天,我觀看了一部電影《西安事變》。它講述了西安事變這一愛國戶外的起因,經過、結果,讓我更加的了解了當時中國的局勢。
西安事變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一聲巨響,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小段鐵軌被炸,打破了東北大地的寧靜,原先是日本侵略有預謀制造的,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侵略東北,他們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并以此為借口,進攻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而這件事變的真相在戰后才被揭開。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蔣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殺掉共產黨。只是出于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電給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僅有四個多月,東北一百多平米的錦繡河山,全部淪于敵手,可是當時中國還有局部的抗戰力量。東北人民和未撤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11
東北軍原系奉軍改編,1930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奉軍由此改編為東北軍,成為中國東北邊防部隊,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張學良奉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東三省在短時間內淪陷,各界紛紛譴責政府,蔣介石為了緩解輿論壓力,把張學良當作“替罪羊”,而張學良為了維護蔣介石毅然把這個罪名攬在身上,由此背上“不抵抗將軍”的臭名,并引咎辭職,出國。而出國后的張學良在外面考察一段時間后,準備回過參加抗戰,可是這時蔣介石居然把東北軍調到西北地區,充當“剿共”主力,而張學良此時不明白蔣介石的`用心,全力“剿共”,結果損失慘重,張學良為了給東北軍恢復元氣,去向蔣介石要求增加經費,補充損失,可是蔣介石不但不補充,反而撤其番號,事實面前,張學良明白了蔣介石的用心:他是想借紅軍手削弱張學良,不過蔣介石既然想削弱東北軍,為什么不在九一八事變前,默許張學良抗日呢?東北軍那時陸海空三軍齊備,雖然武器裝備不如日軍,但是畢竟是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并且有人民的支援,我想日本關東軍也難以得逞,為什么蔣介石會下令不許抵抗,又讓東北軍在內戰中損失兵將呢?
如果蔣介石給張學良密電,下令他抵抗,這不也是既削弱了東北軍的實力,也削弱了日本關東軍,這不是一舉兩得的事嗎?
張學良要補給不成反而被削減了兩個師的番號,加上東北軍內部厭戰情緒十分高漲,張學良順應當時的抗戰口號,決定聯共抗日,幾次向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都被蔣介石拒絕,張學良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毅然逼蔣抗日,實施兵諫,迫于困境和壓力,蔣介石終于同意聯共抗日,不過后來為什么張學良要送蔣介石會南京呢?蔣介石抗日真是來之不易,西安事變也光榮載入史冊。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12
今天,我看了媽媽推薦的一部電影《西安事變》。看完后,我被張學良和楊虎城兩個人的精神深深打動了。
西安事變是講述了張學良將軍在勸說司令無效的情況下,毅然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劫持了蔣司令,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蔣司令同意抗日的情況下送他回南京,對此很多人不理解。對于這個問題他是這樣解釋的:“我本來就沒給他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給他面子,使他沒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張將軍一樣深明大義,為了祖國,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諫不行的`情況下直接用兵諫他的上司,讓他不得不抗日。因為他意識到了他的敵人是日軍。所以他一直保持密切聯系,并且不顧蔣司令的勸阻堅持抗日,總結起來,張學良少帥的特點就是敢作敢當,深明大義。他在民族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選擇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對張學良的認識,下面,我再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發。我的啟發是明白了即使在很嚴峻的情況下也要堅持正確的做法,并且要果斷,不要猶猶豫豫的。總之,我看了這部電影,真是受益匪淺。西安事變觀后感3
最初的喜歡是因他的名字——學良,漢卿,愛國壯士味十足,卻又帶了一點優雅的精致。
那種喜歡是遙遠而空洞的,雖然當年也曾驚嘆于歷史書上他如少帥這稱號一般的氣質,但也絲毫沒有興致去進一步了解什么,從這點來看我算不得花癡。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13
京劇《西安事變》以傳統戲曲直接表現現代題材“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曾多次在電影、電視、話劇等藝術形式中再現,登上京劇舞臺尚屬首次。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主創者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決定性作用,周恩來成為劇中重點,與張學良、楊虎城,以及蔣介石建起三方力量,共同推動劇情向前發展。在藝術呈現上,《西安事變》突破流派和行當限制,充分發揮劇種優勢,進而塑造出血肉豐滿、情感細膩的人物群像。
周恩來、張學良雖同由須生演繹,但流派不同,前者為馬派須生朱強,后者為楊派須生于魁智。劇中楊虎城、蔣介石則歸由花臉行當,前者是偏重做工的架子花臉胡斌,后者是偏重唱功的銅錘花臉王越。梅派青衣李勝素的挎刀配演也為此劇增加了不少光彩。全劇既挖掘人物的思想與情感,又給予不同行當、流派的唱腔與表演以充分發揮的平臺,從而讓全劇可觀可聽。
歷經“戲曲改革”和“樣板戲”的.探索,觀眾對戲曲現代戲的藝術標準要求頗高,戲曲自身在表現今人生活時也有頗多掣肘之處。在此背景下,《西安事變》不僅勇于繼續戲曲現代戲的探索,而且直接表現重大歷史題材,其創作精神值得肯定。當然,作為一出新戲,還需要在演出實踐中繼續打磨。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14
近代中國,偉大的愛國情懷從未平息過。愛國學生、抗戰將領以及無數奮勇抗爭的戰士,為祖國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護之歌。中國的歷史在那段崢嶸歲月中磨礪出厚重,并永遠紀念著為抗戰付出的人們。2012年4月27日,紅色電影又一次將我們拉回了那個沐浴風雨的年代,感受偉大的愛國情懷。
這次的影片是《西安事變》。它帶著老電影獨有的風格,激昂地訴說著那段歷史。沒有華麗的色彩裝扮,也沒有精致的畫面效果,整部影片變換著藍白棕的主色調,卻與那段歷史如此切合。
西安事變是我們都熟知的事件。影片中的演員用最真情的演出技巧唱著守護祖國的歌。西安事變之前,日本大舉侵略中國,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使抗戰政策由“反蔣抗日”轉變為“逼蔣抗日”。當時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軍政首腦,實力強大,而共產黨力量弱小。因此,“逼蔣抗日”迫在眉睫。然后蔣介石的不合作態度以及強硬的手段使共同抗戰的理想越來越遠。出于偉大的`愛國情懷以及對周總理的欽佩,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并軟禁了蔣介石。整個過程充滿波折和風險,但張、楊兩位將領無怨無悔。
影片很長,因此在時間允許范圍內并沒有放完。但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了,內戰大體停止,民族前所未有的團結。這次事件對團結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國內戰爭走向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我個人對張、楊兩位將領很是欽佩。他們在民族最緊急的時刻認清了現狀,沖破黨派的阻礙,不顧個人安危地發動了事變。他們在那一刻一定從未想過結局,不成功,變成仁,一切是那么的理所應當。
中國抗戰的歷史上有無數這樣的英雄,我們在今天重溫這段歷史,仍充滿了無限激情和感動。祖國今天的成就是那些英雄用自己的雙手和鮮血換來的,今天的我們理應牢記那段歷史,珍惜現在的安定,為祖國未來的發展努力。
感謝這次的紅色電影,我重溫了歷史,思考了現狀。我會努力發展自身,守護祖國的現在和未來。中國人,我們一起努力。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15
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要不是當時中國的國共兩派正處于打內戰中,日寇就不可能一開始就那么容易的長驅直入,而是會受到慘重的打擊的,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和斗爭的磨煉,所以中華民族是驍勇善戰和擁有高超的戰爭智慧的`。當時老蔣固執于“攘外必須先安內”的政策,使中國丟失了大片土地,也急壞了張少帥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攘外必須先安內”的政策緊緊地約束了兩位將軍,使他們無法自由地施展身手,去實現收復河山的愿望。他們被逼聯手發動了當時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統一抗日陣線的形成。但最后楊虎城將軍卻犧牲于獄中,而張少帥遭到軟禁而終身退出了軍事生涯,這是中國歷來愛國將領的悲哀啊!讓我們一起祈望中國從此越來越民主,越來越富強,永遠成為全球第一吧!!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 16
中央8套電視劇《西安事變》晚間剛剛播完,給人以震撼,使人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這幾天,中央8套在8—11點白天又在重播,意猶未盡,每一天不睡懶覺了,起來又在看,不覺使人浮想聯翩……
西安事變的硝煙早已散盡,這段歷史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巨大,我們不能忘記。若沒有這次事變,國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沒有這次事變,還會發生什么……
央視電視劇頻道正在播出連續劇《西安事變》。總的來說,該劇依然秉承幾十年來大陸主流觀念對“西安事變”的評價,即認為該事件促成了國共合作全國抗日,“豐功偉績,永載史冊。”可是,該劇不像以前的一些有關影視劇那樣把蔣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賣國賊”,也不再把“西安事變”完全歸結為張學良受共產黨“抗日主張”的“感召”,這使它減少了一些與歷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該劇仍然有意無意地隱去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歷史事實,比如共產國際在中共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轉變中的關鍵作用,張學良、楊虎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決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長期隱藏在其軍隊中的中共黨員和一些被稱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對派”,等等。所以,作為一部“歷史劇”,它帶給觀眾的“歷史認識”仍然不免膚淺和偏頗。
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后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不變,仍然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進剿”陜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期望日漸渺茫,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臺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著使中國真正統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以解除后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景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可是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著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著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自我的“新局面”的沖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于自信了。由此能夠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臺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必須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在劇中,胡軍扮演的張學良英氣、帥氣、剛毅、果斷、霸氣,些許匪氣,豪爽偉岸,盡顯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又不失兒女情長,想象當年的張學良似乎就應當是這樣。楊虎城老謀深算,沉穩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蔣介石兩面三刀、陰險狡詐。宋子文眼界開闊與大氣沉穩,宋美玲外交風范與個人魅力,趙四小姐純情溫柔與堅貞不渝,陳誠聰明俊拔與唯命是從,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嘆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之后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為,我們經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鑒今,從而對此刻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變》觀后心得】相關文章:
西安事變紀念館參觀心得08-06
《西安事變》觀后感(通用14篇)12-03
西安事變紀念館參觀心得合集【9篇】08-06
新聞觀后心得10-30
沖出亞馬遜觀后心得10-21
勇敢的心觀后心得08-29
防溺水觀后心得11-12
亮劍觀后心得07-01
醫者仁心觀后心得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