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元崖山海戰
宋元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參戰雙方是南宋方面和元朝方面。南宋方面有軍隊20余萬,元朝方面有軍隊2萬人。南宋方面的戰船是1000余艘,元朝方面的戰船是400余艘。雙方在崖山附近的海面上進行海戰。
宋元崖山海戰前,南宋遭到元朝的猛烈進攻,先是南宋方面丟失了臨安,皇帝逃到了福建的泉州,接著泉州被元軍攻陷,南宋皇帝逃到了廣東的崖山。廣東的崖山往南是大海,再往南是海南島,但是海南島上沒有多少資源,崖山成為了南宋的最后一塊基地。因此南宋方面聚集20萬人在此背水一戰。
宋元崖山海戰中,南宋方面的指揮官張世杰命令所有的艦船都用鐵索連上,并且將所有的戰艦聚集在海港里。元朝方面的指揮官是張弘范,張弘范看到南宋的戰船連在一起,就用火攻來打擊南宋的水軍。
張世杰在崖山海戰中沒有犯曹操一樣的錯誤,他命人在戰船上涂上濕泥,并且在船上準備好長木棍,以此抵住元朝方面的火船。張弘范看到火攻不行,就調集了大量的回回炮,以火炮轟擊南宋的戰船,但是火炮無法安置,最后告敗。
最后,元軍的戰船向前猛沖,沖入宋軍陣中,與宋軍在船上展開了弓弩戰與白刃戰。宋軍在白刃戰中極具劣勢,近20萬人被殺,尸體漂浮在海港上。南宋方面的陸秀夫在看到宋軍的敗象以后,背著少帝投海自盡。
崖山海戰的過程
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規模海戰,那么崖山海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祥興二年正月,降元大將張弘范率領元朝大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軍隊形成三面包圍之勢。面對著巨大的壓力,張世杰命令手下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和據點;繼而又下令將千多艘宋軍船只以“連環船”的方案用大繩索以一字形連貫在海灣以內,并且將趙昺的“龍舟”安排在軍隊中間。
祥興二年(今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打算迅速猛攻,元軍中有人建議先使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容易令其撤退。次日,張弘范將其均分成四份,宋軍東、南、北三面皆各駐一軍;張弘范親自率領一軍與宋軍同去里余,并以奏樂為總攻訊號。首先,北軍隊乘潮進攻宋軍北部失利,李恒等順潮而退回。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正面進攻宋軍,接著用麻布遮擋事先建成并埋有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路伏兵負盾俯伏,在箭雨下駛近宋船。兩軍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其氣勢勢如破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追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杰見大勢已去,他抽調精兵,并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余只船艦一起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祥興二年(今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就此宣告滅亡。
崖山海戰遺址
崖山海戰遺址位于廣東省岡州,在那里留存著一些崖山海戰的遺跡。在崖山海戰遺址處,可以看到戰船的模型,是木制的,有宋朝的戰船模型,也有元朝的戰船模型。這些戰船模型都是當代人制作的。
崖山海戰遺址處可以看到當年發生海戰的海面,海面外圍是一個出口,當年崖山海戰就是在出口處發生的。站在崖山海岸邊,看著波濤洶涌的海面,可以想象當年崖山海戰發生時的狀況。
崖山海戰遺址處有幾處廟宇,祭拜的是當時的抗蒙義士,有陸秀夫、張世杰、文天祥。這幾處廟宇是在明朝年間修建的,當地人一直供奉著這幾位義士。廟宇旁邊的石壁上,有文人們寫的詩詞,詩詞贊揚了南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在崖山海戰遺址處,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元柱國將軍張弘范滅送于此”。元朝的將領張弘范打贏崖山海戰后,在崖山這個地方刻了一塊石碑,以此紀念元朝軍隊的功績。這塊石碑上的字跡到現在還很清晰。
崖山海戰遺址處還有宋朝傳國玉璽的石像。據傳聞,當年陸秀夫背著宋朝少帝跳海時,將傳國玉璽一塊帶入了大海。崖山海戰這一地區常年有海風吹拂,并且當地比較荒涼,沒有什么植物。在觀看崖山海戰遺址的時候,可以感悟到當年崖山海戰的慘烈,也能感悟到當年南宋人民抗擊侵略的不屈精神。
崖山海戰的歷史意義
崖山海戰的歷史意義中,最為重要的是改變了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中國實現了大統一。唐朝滅亡以后,宋朝雖然實現了大統一,但是格局非常小。而元朝實現的大統一是大格局的,和唐朝一樣。
多民族的統一性也是崖山海戰的歷史意義。崖山海戰結束后,標志著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新建立的元朝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這種多民族性一直傳承到現在。因此崖山海戰是多民族統一性的一個開始點。
崖山海戰也有著另一方面的歷史意義。崖山海戰結束后,宋王朝正式滅亡,元朝成立。宋王朝是農業文明國家,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兩種國家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這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不同的文明時期。
南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也是崖山海戰的歷史意義。崖山海戰中,南宋軍民已經是窮途末路,但是這些人依然守衛崖山,保護著危在旦夕的宋王朝。戰爭的最后,這些人沒有選擇逃跑,全部葬身大海。崖山海戰顯示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抵抗侵略的精神。
崖山海戰是宋王朝同元王朝進行的最后一次對決,也是元王朝在中華地區的最后一次大型戰役。崖山海戰結束后,宋王朝滅亡,元朝實現了大一統,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崖山海戰是新舊王朝交替的里程碑事件。
歷史背景
蒙古統一戰爭
參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蒙滅西夏之戰、蒙古攻西遼之戰、蔡州之戰。
1206年,蒙古鐵木真統一漠北諸部,建立大蒙古國。蒙古在1227年滅西夏,1218年滅西遼,1234年滅金。
蒙古窩闊臺汗六年,宋未經充分準備,即乘蒙古軍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機,遣軍收復原宋西京、東京、南京,被蒙古軍擊敗。當年夏,窩闊臺與諸王議定,在西征欽察、斡羅思,東征高麗的同時,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從而揭開了蒙(元)宋戰爭序幕。
蒙宋戰爭
1271年元朝建立,次年分水陸兩路南下攻打南宋。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后,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杰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并組織抗元工作。
趙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杰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杰搶奪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臺風,帝舟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并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但后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羅(今泰國),死在那里。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杰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宋元崖山海戰】相關文章:
張世杰死守崖山09-15
日德蘭海戰歷史戰爭故事09-18
宋元數學四大家之秦九韶09-12
姑山與夫山童話故事09-02
侏儒山戰斗03-08
狐山之狐09-21
定軍山之戰的故事09-15
腳丫山的戰爭睡前故事09-03
腳丫山的戰爭兒童故事09-21
張世杰死守厓山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