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 通過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 通過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教師課堂講解分析,并指導學生賞析。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
播放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導語:我曾向大家介紹過一位詩人,他被魯迅先生贊譽為“中國的濟慈”,他的代表作有《情歌》《關外來的風》等,在我們太湖縣彌駝鎮有他的故居,他是誰呢?他就是新月派代表詩人之一的朱湘。今天,我們要介紹新月派另一位著名詩人,朱湘的摯友---徐志摩及他的代表作《再別康橋》
板書: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詩人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一、徐志摩
(一)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讀銀行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邂逅了美麗、純情的少女林徽因,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一年后,林徽因隨父親回國并與徐志摩的恩師(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結婚。詩人失戀后十分消沉,內心深處十分痛苦。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她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徐志摩在劍橋留學期間,接觸了濟慈、雪萊、泰戈爾等文學大師的作品,深受外國詩歌作品中浪漫主義詩風的影響。后來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擔任他的中文翻譯。
(二)新月派: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代表徐志摩藝術成就的作品,都是并無明顯社會內容的抒情詩,他自己說,那是些“從性靈暖處來的詩”。"新月派"的主要人物還有聞一多、朱湘等。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
二、朗誦《再別康橋》
播放《再別康橋》錄音帶
三、分析全詩
全詩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
第一節:輕輕地來
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輕輕地”是狀語前置,定下了全詩輕盈的基調;首尾兩節復沓呼應,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
“作別西天的云彩”,詩人是和母校告別,故意不寫送行的人和劍橋的繁華喧鬧,而寫作別云彩,顯得空靈、清新、飄逸。母校在詩人心中是崇高、偉大的,詩人用自己烘托了劍橋大學。
第二部分:(第二節至第六節).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
第二節:金柳艷影
這一節的音樂性像是小提琴歡快的曲子。
劍橋大學做為全球著名的高等學府,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劍橋培養了徐志摩的學識、理想、情操,詩人曾經在《康橋再會吧》一文中寫到:“康橋是我難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戀之鄉。”足見詩人對康橋濃烈、深厚的感情。
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
第三節:青荇招搖
“招搖”擬人的寫作手法,“青荇在水里招搖”是虛張聲勢、因人注意,招惹得作者心甘情愿地做一條康河的“水草”。
詩人在《我所知道的康河》一文中這樣寫道:“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第四節:彩虹的夢
詩人在劍橋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劍橋給他留下了無數美好的記憶。“夢”比喻昔日劍橋生活種種情景。
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
第五節:撐船尋夢
“尋夢?”詩人自問自答,詩人追憶往日的美好生活,撐船漫溯,康河沿岸處處留著詩人當年的足跡和笑語。
追憶那些美好幸福的歲月,詩人充滿了激情、真想高歌。想盡情的贊美康橋。
第六節:沉默別離
詩人對康橋是濃得化不開的情節,深沉、濃烈。正所謂“情到不堪言處,竟無語凝咽”深味著離別的惆悵。一切盡在不言中。
第三部分: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
第七節:悄悄離去
詩人希望康橋永遠美麗、永遠以她的輝煌和魅力聞名于世,足見母校在詩人心中的地位。
“不帶走一片云彩”夸張的寫作手法,首尾呼應圓合,再別的哀愁抒發得更加的濃烈。
四、賞析《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1.詩意美:這首詩歌的意象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請學生回答)
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留戀處,蘭舟崔發,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咽;”“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詠《雨霖淋》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詞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空靈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
2.音樂美:“詩人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每節押韻、逐節換韻。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請學生起來指出,并請全班同學用筆在書上標出來)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全班集體找,把每節的韻腳找出來,并用筆標上拼音)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繪畫美: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4.建筑美(結構):每句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四行一節,十分整齊;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于整齊中見變化。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五、課堂小結
通過我們剛才的講解,我們可以讀出詩人對曾經培育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的感情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熱愛)對了,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了自己對母校熱烈、濃厚的思想感情,但詩人沒有直白,而是通過對康橋的景物描寫,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整首詩中詩人還流露出了對康橋的留戀、難舍的情節。繪畫美使全詩別具一格。
六、課后作業
1、背誦全詩
2、將詩的第二節改寫成一段散文,100左右。
更多相關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