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鄧稼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可歌可泣”“當之無愧”等詞語;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過程與方法:3、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情感與德育:4、了解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學習他的偉大精神。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3
教學方法:
討論法、分析法,練習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完成目標1、2,夯實基礎。
2.理清課文思路,復述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我國的第一顆是什么時候爆炸的嗎?同學們像知道我國的是有什么人研制成功的嗎?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關于我國的故事。同學們翻到第十一課《鄧稼先》。
二、初步感知
1.從題目你們可以知道些什么?
2.大家對這篇文章的作者了解多少?有沒有同學給我們介紹一下?
3.快速瀏覽課文,注意生字詞,簡單復述課文。
三、夯實基礎
(一)字詞過關
參考:
鮮(xiǎn)為人知鞠躬盡瘁(cuì)難堪(kān)彷徨(pánghuáng)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贊美,使人感動的流淚。形容事跡英勇悲壯,非常感人。歌:歌頌,贊嘆;泣:流淚。
元勛:立大功的人。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直到死了為止。形容辛勤地貢獻自己的一切。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瘁:辛勞。已:止。
當之無愧: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沒有愧色。當:承當,承受;無愧:不慚愧。
家喻戶曉:每家每戶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曉:知道。
截然不同:斷然不一樣,形容毫無共同之處。截然:分明地,顯然地。
馬革裹尸:用馬皮包裹尸體。指英勇作戰,死于沙場。
層出不窮:接連不斷地出現。層:重迭,重復;窮:窮盡。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楊振寧,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他在中國幾乎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與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要求學生筆記)
2、寫作背景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這位始終站在中國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第一線的科學家,結束了他光輝的一生。對于鄧稼先的逝世,楊振寧教授無限悲痛。為了緬懷好友,作者以中華幾千年文化位背景,以近一百年來的民族情結、五十年朋友深情位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寫了這篇傳記。
(以上資料可由學生討論完成,老師作適當的補充,不要求學生筆記。)
四、文本學習
(一)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設有小標題,概括主要內容。
參考: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過列舉#160;1898年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情況,讓讀者管窺百年中國的屈辱歷史。然而~個世紀后,中國人站起來了,就在這新中國剛剛誕生的早晨,新中國帶著從黑夜走出的迷們,披著朝陽的霞光,迎來了從海外歸來的一位對祖國母親有拳拳之心的兒子——鄧稼先。#160;
第二部分,簡述鄧稼先的生平。寫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對中國設計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第三部分,寫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比較,以凸現鄧稼先的人品。奧本海默是一位出類拔草、鋒芒畢露,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工程領導人。鄧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樸實,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說,鄧稼先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最有奉獻精神的兒子。
第四部分,通過寫鄧稼先的誠懇周到及領導中國工程所創造出來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復雜的情感,作者為民族而自豪,為稼先而驕傲。
第五部分,高度贊揚了鄧稼先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堅定、執著與勇敢。通過回顧學生時代課本中的《吊古戰場文》,描繪了沙漠戈壁的荒涼與凄惋,同時也指出了從事這項偉大工作需具備超凡的直覺判斷、嚴謹的邏輯思維、果敢的膽識、堅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又令常人難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險。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給鄧稼先的贊歌和挽歌,同時也是一首唱給祖國的頌歌和戀歌。
五、本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分析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領略了鄧稼先光榮而偉大的一生。下節課我們就來分析鄧稼先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
板書設計1
展示背景
簡述鄧稼先的生平
寫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比較
寫鄧稼先所創造出來的成就
高度贊揚鄧稼先
唱給鄧稼先的贊歌和挽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課文重點段落
2、完成余下目標及練習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回顧了鄧稼先的一生,這節課我們就來分析鄧稼先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
(明確學習內容和重點)
二、文本學習
(接上一課時)
(二)研讀課文
1默讀第一部分。說說為什么要概述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
文章開頭列舉中國一百年前的歷史對于表現人物的作用:通過鮮明的對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的偉大成就,從而把鄧稼先的貢獻放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中國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為我們有了強大的國力,而由鄧稼先領導的研究的成功,無疑是這之中最閃亮的一筆,突出了鄧稼先的貢獻之大。
2默讀第三部分。說說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并說說鄧稼先的性格特點。
作者將美國和中國設計的領導人奧本海默與鄧稼先作對比的目的:他們是從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科學家,作者的意圖顯然不是要褒貶某人,而是通過對比,使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呼之欲出。
3默讀第四部分。說說你對“事后我連想自己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8226;#8226;我始終想不清楚”這句話的理解。
樸實的語言中蘊含著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動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系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蕩,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為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為稼先領導國內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中國的而感到驕傲,語言簡練,蘊含豐富。#160;(還有其他的句子,請同學們在書中找一找,并體會體會。)
4朗讀第五部分
(1)朗讀《吊古戰場文》的原文和譯文。譯文如下:#160;廣大呀,廣大呀!空曠的沙漠無邊無際,遼闊的荒漠不見人煙。河水象飄帶一樣彎曲流動。群山像犬牙一樣交錯在一起。幽暗啊悲慘凄涼,明風悲號,天日昏黃。飛返折斷,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凍的早晨,各種飛身無處可棲,在天上亂竄,許多怪獸爭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長告訴我說:“這猶是古戰場啊!常常有失敗的一方全軍都夜沒在這里,時常能聽到鬼哭的聲音,每逢天陰的時候,就會聽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參數的時候……#160;又要有穩健的判斷”這組排比句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說說在戈壁灘上搞試驗有哪些困難。
(4)體會《中國男兒歌》的壯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這一部分集中寫了鄧稼先之所以成為“兩彈元勛”,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以及甘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同時這一部分語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詩文引用、有排比的運用、有環境描寫、有人物的生動事例,也有對鄧稼先的心理探求。
5朗讀第六部分。體會第2~5節的排比所抒發的強烈的感情。
三、小結
(一)深刻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記敘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評傳,而是以民族文化為背景,以民族情結,私人友愛為基調,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敘寫了一個淳樸謙遜的科學工作者的奮斗歷程。同時文中還插入了幼兒讀本、詩歌電報書信等內容,抒發了對鄧稼先的贊頌之情。本文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可以說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題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華文化,就能孕育像鄧稼先這樣的優秀兒女,也正是因為有了鄧稼先一類的杰出人物,我們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寫作特色
1、樸實無華、平白流暢的語言風格,結合長短變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蘊含了深厚的情感,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橫式結構法”,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六個部分各有各的重點,同時又連成一個整體。
四、作業練習
1、課堂作業:練習題一
2、課外練習:教輔資料。
板書設計2
教學后記(反思)
談夢
【語文鄧稼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鄧稼先》課文教學設計11-10
《鄧稼先》教學反思03-20
《鄧稼先》第1課時教學設計03-20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學反思03-20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鄧稼先》教學實踐03-20
七年級語文《鄧稼先》說課稿03-20
八年級語文《鄧稼先》教案09-07
七年級語文鄧稼先課件12-28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ppt05-26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的教學反思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