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表示原來沒有想到……表示出乎意料……是“竟然”的意思。
師 哎呀,他玩的是“高雅”呀!大師的童年就是高雅!可不像咱們有的同學就會追跑打鬧——前天我還見有個同學在走廊舉著個棍子……這一段流露出對兒童游戲生活的什么感情?看誰用詞準確。
生 懷念……感嘆……嘆息……遺憾。
師 我的意見是“追念和惋惜”。你說是“追念”好還是“懷念”好?……是“惋惜”好還是“遺憾”好?……再看這里:(讀)我在這九年之中……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一點”?還“算是”?——要是我寫的話得這么說:“這九年,私塾的讀書生活給我打下了扎實的國學功底。”
生 不好……
師 確實是打下了扎實的國學功底啊!胡適在私塾確實是讀了、背了許多東西啊!實話實說嘛。
生 自己不能那么說。“算是”“一點”表明了胡適謙虛的態度。
師 對嘍。胡適雖是大師,卻是十分謙虛的。往往越有學問的人越謙虛,越是半瓶子醋的越狂妄——無知者才無畏啊!哎?馬蕾,你告訴我,你寫作能力怎么樣?
生 還算可以吧。
師 學了就用,謙虛!馬蕾是咱們班寫作能力最好的同學,我多次說她是才女,但人家自己說“還算”“可以”,這樣說就非常得體啊!如果說“我作文特好,是才女”,就讓同學們反感了。——發現沒有,我們學語文,其實也是在學做人啊!
生 是啊!
師 批上“謙虛”二字。
第3段寫作者三年中失去了兩次“發展的機會”。用自己的話概述:是哪兩次“發展的機會”?
生 學音樂的機會,做畫家的機會。
師 對,但看看我怎么“概述”的:一是由于族長們的反對失掉了學音樂的機會;二是由于先生的“大罵”和“撕毀”失掉了學做畫家的機會。——誰的答案好?
生 老師的好。
師 好在哪里?
生 概括了原因。
師 是啊。這個題很簡單,案也沒有記住的必要,但這么簡單的題也有一個表述得是否準確、完備的問題。而語言準確完備,是需要千百次的反復練習的。對待簡單問題,好比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呀!
師 但這9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究竟”一詞,與現在不同,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 畢竟。
師 課文標題為“我的母親”,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親,而其他內容似與母親無關,這是為什么?
生 為了引出母親……是交代背景……是一種鋪墊。
師 鋪墊和交代背景的說法都有道理。有人據此主張本文分三段:鋪墊、教育、影響……但我覺得,這篇課文選自《四十自述》,主要是寫自己的人生歷程的,只是在寫自己的人生歷程時涉及母親的教育和影響。至于題為“我的母親”,那是編者加的。
(四)閱讀4-7自然段
師 下面朗讀第4自然段:“但這九年的生活……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
師 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恩師”改為“老師”,“慈母”改為“母親”可以嗎?為什么?
生 不可以。“恩師”強調有恩、影響大;“慈母”強調慈愛。兩詞都飽含感激之情。
師 母親對我的教育,課文有一句總領的話,它是:
生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師 我提供一則資料,說明“她是慈母兼任嚴父”:根據《四十自述》,胡適的父親胡傳生前在臺灣做臺東直隸州知州。1895年7月病死。這時胡適只有3歲8八個月。在這種情況下,胡適的母親擔起了“慈母兼任嚴父”的雙重責任。
師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管束”可以換成“管理”嗎?
生 不可以。“管束”有“約束”的意思。
師 “管束”的對象一般是孩子、學生;意思側重在加以約束,使不越軌。“管理”的對象要寬泛得多,包括機構、人員、事務、物品等。意思除了“管”之外,還有“治理”。你們班主任對咱們這個班是“管理”還是“管束”?
生 管理。
師 晚上人靜后,她罰我跪下,重重地責罰了我一頓。“責罰”不能改為“懲罰”“處罰”,為什么?
生 “責罰”是責備加懲罰。
師 正如前文所寫:“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后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而“懲罰”和“處罰”不含責備的意思。處罰,是單位、組織的懲罰性處理。
師 她是慈母兼任嚴父。請說說,“慈母”之“慈”表現在——
生 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用舌頭舔我的眼病。
師 “病眼”還是“眼病”?
生 病眼。
師 再說說“嚴父”之“嚴”表現在——
生 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對我說昨天我做錯了什么事,說錯了什么話……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后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我說了輕薄的話,她重重責罰我。
師 這幾段有詳有略,其中詳寫的是:
生 我說了輕薄的話,她重重責罰我。……老師,“輕薄”是什么意思?
師 查查字典啊。
生 說話舉動不嚴肅;玩弄。
師 再找個同義詞。
生 輕浮……輕什么?……輕佻(tiāo)。
師 這一段扣“慈母兼任嚴父”很緊啊。確實。胡適的母親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不惜為此花錢,請看這則資料:
我們家鄉的蒙館學金太輕,每個學生每年只送兩塊銀元。先生對于這一類學生,自然不肯耐心教書,每天只教他們念死書,背死書,從來不肯為他們“講書”。
我一個人不屬于這“兩元”的階級。我母親渴望我讀書,故學金特別優厚,第一年就送六塊錢,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這樣的學金,在家鄉要算“打破紀錄”的了。我母親大概是受了我父親的叮囑,她囑托四叔和禹臣先生為我“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認得了近千個“方字”,每個字都經過父母的講解,故進學堂之后,不覺得很苦。
這則資料選自胡適《九年的家鄉教育》。在那個時代,他的母親有這樣的眼光,確實是了不起啊!
(五)閱讀其余部分
師 下面朗讀“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生 “又是當家的后母”是什么意思?
師 我再給大家提供一點參讀資料:
我父初娶馮氏,結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國之亂,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亂里。次娶曹氏,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死于光緒四年(1878)。我父親因家貧,又有志遠游,故久不續娶。到光緒十五年(1889),他在江蘇候補,生活稍稍安定,才續娶我的母親。我母親結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親了。那時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兒子。大姊比我母親大七歲。大哥比她大兩歲。二姊是從小抱給人家的。三姊比我母親小三歲,二哥三哥(孿生的)比她小四歲。這樣一個家庭里忽然來了一個17歲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難,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胡適《九年的家鄉教育》)
師 難啊!寫母親作為當家后母之難,主要寫了對待大哥、對待嫂子、對待五叔三方面的事,這些各表現母親什么品性?
生 分別表現母親寬容與善良,容忍與溫和,還有“剛氣”。
師 課后練習二問我們: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么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生 這是以身示范,也屬于教育……這是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
師 不僅寫“言教”,更寫“身教”啊。……什么叫“耳濡目染”?
生 經常聽到看到,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影響。
師 大哥從小便是敗子,吸鴉片煙,賭博。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干而氣量很窄小的人。寫這些意圖何在?
生 烘托母親寬容、善良、溫和的性格。
師 最后一段齊讀:我在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師 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廣漠”是什么意思?
生 廣大,空闊。
師 作者當時已是大學者、大名人,卻說自己“混”了二十多年,這合適嗎?
生 這是作者謙遜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