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教學案例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教學案例
一、導入: 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是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做的演講,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作為我國近代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的學識、人品,看到他具有的先進的科學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豐富淵博的知識。認真學習這篇演講,我們會在讀書、做人、做學問各方面受教益,又會在如何提高演講能力方面受到啟發。
二、交流作者與作品信息
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字鶴卿,號孑民。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7歲考取秀才,18歲設館教書。青年時期,連續中舉人、取進士、點翰林、授編修。1898年,棄官從教,先后擔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等職;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并任會長,創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均曾被推為總理。1904年組織光復會,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起,留學德國。武昌起義后回國,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不久,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而辭職,再赴德、法等國學習和考察。1915年與李石曾等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會,次年與吳玉章等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提倡勤工儉學。1916年回國,次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銳意改革、整頓,使北大面貌煥然一新。五四運動中,竭力營救被捕學生。1921年,法國里昂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分別授予他文學、法學博士榮譽學位。在1924、1926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入選中央監察委員會。1927年,除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中央特別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監察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等職外,并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為大學院院長。1928年辭去各行政職務,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還兼任交通大學、中法大學、國立西湖藝術院(后改為杭州藝專)等多所高等學校校長、院長以及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北平圖書館館長等職。1932年,同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為副主席。晚年,為抗日救亡事業奔波,努力促成國共合作。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建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新教育體制。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于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實行“選科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后,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家。
三、補充注音、釋義
[刮目相見]比喻另眼看待。 [時閱數載]時間經過幾年。閱,經過。
[長足]形容進展迅速。 [長(zhǎng)斯校]當此校校長。
[提攜(xié)]比喻在事業上扶植后輩。 [姑不具論]暫且不作論述。具,陳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錯誤。乖,錯誤。 [敷衍]這兒指學習不認真。
[砥礪(lì)]磨練。 [營營]形容辛苦勞累。
[切磋(cuō)]比喻共同學習,互相研究討論。 [店肆(sì)]店鋪。
[視事]到職開始工作。 [潛修]深入鉆研。
[裨(bì)]有益。 [商榷(què)]商討。
四、感知文本內容
課文是一篇演講稿。
作者開頭簡單交代自己往昔與北大的交往,顯示自己在感情方面與北大的聯系。
之后,即以新任校長的身份,對青年學子提出三點要求:
(一)、要求青年學子端正對大學性質的認識,抱定認真求學的正大宗旨,為做學問、為今后的發展打基礎而來,而不是為做官、發財而來。
(二)、要求青年學子在政治腐敗、道德淪喪的社會背景中,認真砥礪德行,以天下為己任,擔當起匡正流俗的職責。
(三)、勉勵青年學子相互友愛,共同進步,為促進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做出榜樣。
在演講的最后,作者告誡青年學子近期做好為了做學問和改良校風必須做好的兩件事:改良講義,添購書籍。
五、思路探微 作為一篇演講稿,文章思路很清晰。先交代昔日交往,以示作者一貫關注北大、關注教育。接下來,以新任校長的身份,向北大學子提出三項事關改良社會、改造教育、改善校風的大事。最后又就北大學子近期該做的緊迫事情提出兩項。而在演講中灌注了滿腔的熱情。
從文中感受到一種赤誠,一種卓識,一種美德。
六、領悟內涵
蔡元培先生在演講中以改良社會、改造教育的滿腔激情,向當年的北大學子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的殷切期望,顯現了作者獻身社會、獻身教育的高貴人品和高大形象。
七、鑒賞菜單
1、巨大的現實意義
課文作為就職演說,闡釋了自己的'治校綱領,并對青年學子提出要求。這兩方面的意思融合在一起,而側重后者。
作者作為新任校長,針對當時社會和教育存在的弊端,對青年學子提出三點要求,這三點要求正是治療當時教育和北大的沉疴之良方,每一點都事關中國教育和北大的前途和命運。作者治校的大計方針融合在這三點要求之中,為改造教育和北大,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推動作用。
作者講述的問題,正是當時北大青年學子普遍關心的問題,在演說的內容和情感上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引起了聽眾的興趣,這就使演講獲得了巨大的教育效果。
2、感人肺腑的情思
在演講的全過程,作者講述任何問題時,都傾注了無比的熱情。
他五年前任職教育部時就對北大做出貢獻,早已情系北大;走馬上任之初,即針對時弊,殷殷教導青年學子改變觀念、學風,熱切關注;每提一點要求,都真誠表達自己對現實的看法、對事理的理解和對青年學子的誠摯期待;對青年學子近期應做事兩項事,也同樣是帶著滿腔熱情來進行解釋和開導。
這篇演講的巨大說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3、清晰明快的思路
這篇演講稿結構非常明晰。
由于演講的時間性限制,聽眾是一聽而過,時間有限,因此演講只能安排一個中心,而且要求中心突出。
本文就是圍繞著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北大學子而展開的,并且全文都是圍繞著這一中心組織材料和精心構思。
開頭話直截簡短,正文展開中心內容,結尾有闡述,重在總結全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楚,全文結構緊密,思路明晰。
4、古樸典雅的語言
本文用淺易的文言文寫作,帶有古樸典雅的特點。
這是因為在那個年代,正是新文化運動的前期,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而新舊兩種文體并行的時期,當時許多文章都帶有文白混雜的特點。
但作者在語言運用方面,獨出心裁,別具一格。他的文章的基本格式是文言文,用了文言文語匯和句式,但造語淺顯,帶著許多口語口語成份,這就比古文容易接受理解。
因此,這篇演講稿,演講起來,能夠讓聽眾聽得懂,好理解。讀起來,有文言的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的特點,又有口語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好處。
八、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一)、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對北大進行全面改革,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試分析課文,看看哪些地方體現了他的辦學方針。
作者在這篇演講稿中對北大青年學子提出三點要求,每一點都能體現他的辦學方針,或者說,都是為了貫徹他的辦學方針而提出來的。
他的第一點要求是,要青年學子抱定宗旨。為了講清楚其中道理,他從大學的性質談起,指出大學不是做官發財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批評了往昔學子對教師不以學問深淺來衡量,而是只問官階的大小。他挖掘了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就在于學校辦學宗旨不對頭。因此,他要求來北大求學的人,要抱定認真做學問的正大宗旨。從他的論說中,可見他對教師的突出要求,就是具有做學問的能力。他讓新學人物和舊學人物都進入北大,并過裁減不稱職的教員,都是旨在提高學校的學術品位。
他的第二點要求是,要青年學子砥礪德行。這一點的提出有強烈的針對性。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政治腐敗、道德淪喪,是突出問題。要改造北大,就必須引導青年學子自覺抵制丑惡現象,不但能做到潔身自好,還要以天下為己任,承擔起改造社會、改造學校的責任。在他的辦學方針中,“思想自由”,其目的是培養學術研究風氣,而要培養學術研究新風氣,就必須樹立首先新風尚。勉勵青年學子砥礪德行,正好是貫徹“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的首要措施。
他的第三點要求是,要求青年學子敬愛師友。這是從個人涵養方面來說的。尊敬師長,團結友愛,互相勉勵,共同提高,是建設良好校風必須具備的條件。端正學風,改善校風,就是為培養學術研究新風氣創造條件。全校上下樹立了新風尚,學校的學術氣也就會很快濃起來。這也是貫徹“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不可或缺的措施。
蔡元培先生在他這次演講中,始終是圍繞著他的辦學方針來闡述的。
讀罷全文,你從文中看到北大當年存在著怎樣的腐敗現象?
我們從文中可以看到當年北大的腐敗現象是多方面的。
1.很多學生不以學業為重,而是把大學當作升官發財的階梯。因此,平時敷衍塞責,放蕩游玩,考試時才突擊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
2.因為熱心做官,很多學生對于教師,不問其學問深淺,只問其官階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
3.精于政法的人才,多入政界,學校中專任教授很少。
4.有些學生,不重視道德修養,沾染了社會的惡劣風氣,不自覺砥礪德行,被人看不起。
北大當年存在的腐敗現象,突出的就有上述幾方面。這些腐敗現象,雖然已成歷史,后人還應引以為戒。
(二)敬業與樂業(節選)梁啟超
第二要樂業。“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嘴邊流露出來。但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人生從出胎的那一秒鐘起到咽氣的那一秒鐘止,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費力,勞苦總是免不掉的。會打算盤的人,只有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過于無業游民,終日閑游浪蕩,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擺在哪里才好。他們的日子真難過。第二等苦人,便是厭惡自己本業的人,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這不是專門自己替自己開玩笑嗎?我老實告訴你一句話:“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么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斗;一步一步的奮斗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球賽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樂。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游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閑煩惱。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種生活,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
1、這段文字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的四個理由是為了論述什么?(請用文中的話回答)
2、文中說“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你有過這種經歷或體驗嗎?請舉一例說明。
3、你能為作者說的“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這個觀點提供一兩個例子嗎?
4、對作者在這段文字中所說的,你有什么不同想法嗎?請說出來。
提示
1、要樂業。“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2、可以從解開一道難題,制作一件手工或完成一次家務等方面來談。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如居里夫人在成噸的工業廢渣中提煉“鐳”,上海市政局工人徐虎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奉獻等,他們都體會到了職業的趣味。只要符合要求即可。比如很多的工作的確是辛苦的,這是客觀事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高一必修《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教學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