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教案 備課資料大全

發布時間:2017-10-26  編輯:林儀 手機版

  “畔”同“叛”,指離經叛道。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懂得“禮”的君子。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本章是講學習態度的問題。孔子自己對學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注腳。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絕”,一點也不,絕對沒有。“意”,臆測,“必”武斷,“固”,固執拘泥,“我”,唯我獨是。“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我本來什么都不知道。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認為學習是增加自身學問,完善自身道德修養的途徑,不是評價個人能力的尺度,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古代的學者學習的目的是在于修養自身的學問道德,而現代學者的學習目的卻是用知識裝飾自己,以圖名利。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學派倡導的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多學而識之”即博聞強志。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陳亢問于伯魚曰:“自亦有異文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陳亢”字字禽,一說孔子的學生。“伯魚”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聞”,教誨。“趨”,小步快走。此章為對話體,是孔子弟子陳亢和孔子之子孔鯉的一段對話。通過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詩、禮等古典文化的倡導和推崇,也從側面反映出孔子無論是對待弟子還是自己的兒子,都是一視同仁,“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表現出孔子深厚的道德境界和修養。

  子曰:“小人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興”,啟發。“觀”觀察。“群”,合群。“怨”,諷怨。“邇”,近。此章孔子指出了學詩的重要性,認為《詩》的作用很大,可以“興”、“觀”、“群”、“怨”等等,指出《詩》這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對君子成長的重要作用。

  3.課文難點討論

  討論《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

  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4.相關評論

  ①錢穆《論語新解(選)》中說“《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

  ②李澤厚《論語今讀(前言)》中提到孔子的回答時說“而所有這些都并非柏拉圖式的理式追求,也不是黑格爾式的邏輯建構,卻同樣充分具有哲學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滿了詩意的情感內容。它是中國實用理性的哲學。”

  ③錢穆《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中說“《論語》一書,竟體是一種教育思想。讀其書,當如扣孔子之耳提面命,乃為真切。”

  5.課文翻譯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孔子說:“學習好像追趕什么一樣,就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失掉它。”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又記得住的人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的思想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于《詩》的道理,聽了關于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六、練習

  1.選擇題

  “而”的用法主要有“順接”和“轉接”兩種,下列各句中的“而”表“轉接”是( )

  A.溫故而知新 B.敏而好學

  C.學而不思則罔 D.學而識之

  答案:C

  2.填空題

  ① 《論語》一書的作者是 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們 ,全書共 20 篇,體例主要有語錄體、 對話體 、 敘述體 三種。

  ② “多而識之”中“識”的讀音為 zhì 。

  3.翻譯題

  ①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答案: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②《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答案: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

  4.簡答題

  簡要說明課文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答案:《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孔子自己對學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同時,孔子還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最著名的莫過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的目的在于“為己之學”,追求自我完善。

  七、研習與思考

  閱讀以下文字,說說你對孔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理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1。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2。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3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4。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5。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6。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7。學莫便乎近其人8。《禮》、《樂》法而不說9,《詩》、《書》故而不切10,《春秋》約而不速11。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12。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勸學》

  答:君子通過學習來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價值,學習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則能立人。而不是通過學習來沽名釣譽,謀求利祿,或者是為學而學。前者便是為己之學,后者便是為人之學。錢穆先生說:“為已履道而行,為人,徒能言之。”(見《論語新解》)

  附:《荀子·勸學》注釋及譯文

  注釋:

  1 乎:于。箸:通“貯”。布:表露,流露。形:顯露,顯現。

  2 端:輕聲說話。端:通“喘”。蝡:通“蠕”,微動,輕微的舉動。一:即全,指人的一言一行。法則:準則,規則。

  3 則:轉折連詞,卻,只有。曷(hē):疑問代詞,相當于怎么。

  4 學:求學,學習。

  5 美其身:即使自身完美。禽犢:古代用作饋贈的禮品,用來比喻那些小人用此來做為進身之物。

  6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所以別人沒有向你求教而你卻告訴他,這叫做急躁,向你請教一個問題你卻回答了兩個問題,這叫做嘮叨。問:請教,提問。傲:急躁。囋:語聲嘈雜,反復地說。

  7 向:同“響”。即回響,也就是有問必答。

  8 學莫便乎近其人:學習沒有比靠近好的老師更為便捷的了。莫:沒有。便:簡便,方便。其:代詞,指老師一類的人。

  9 說:詳說,細說。

  10 不切:不切合實際,指不合現在的實際情況。

  11 約:簡略,不詳細。

  12 方:通“仿”,仿效。習:練習,這里是指按君子的學說去實踐。遍:普遍、廣泛。周:全。

  譯文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原创在线观看蜜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国产亚洲一区不卡 |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综合 |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