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雖有至道 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B 不知其旨也 古義:甘美。 今義:意義。
C 教然后知困 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D 教學相長也 古義:促進。今義:增長。
3.詞類活用
A 不知其旨也 名詞作形容詞,甘美。
B 不知其善也 形容詞作名詞,好,好處。
4.一詞多義
學 學學半音 xiào,教
學學半 向別人學習
其 其此之謂乎 表推測。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
倒裝句 其此之謂乎?(賓語前置)
三、思考 總結 拓展——誦讀 深思
生:自由朗讀、熟讀課文。
師:呵呵,這是咱班同學的墨跡,想看嗎?有橫幅,有立軸。為了同學更好的學習古文,他們花了功夫呢。他們一人揮毫一句話,只是李老師打亂了順序。你能排除正確的順序不?
生:6位同學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學排序。背誦課文
師: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呀,效果也不錯。仔細請想一想,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
生: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生:意思是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師:對。道理很清楚。這是課文的第4句話吧。文章總共6句話,言簡意賅。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把這個道理“拋”給讀者呢?或者說,我們共同探討下,本文說理的藝術。
生:(分4人小組討論、交流)
生:文章應用“類比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
師:哦。是的。結合具體的語句,你能說得再詳細些嗎?
生: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
師:引出下文什么?
生: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
師:事.或者說,由 “佳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
生:“類比推理”
師:好的。咱們回到文本的思路上。1、2句“佳肴”、“至道”作類比,引出第3句教與學的關系的具體闡述,再得出第4句所言的……
生:“教學相長”的道理
師:嗯,確切的說,是結論。細心的同學就會有發現了,這個說理,不只是“類比”,推理也很講究,一句廢話也沒有。
生:層層推進。
生:1到4句.
師:你很敏銳。我再追問一句:既然是結論,文章至第4句可矣。那么,何來5、6句的贅言呢?也請全體同學深入思考思考。
(學生陷入思考,這個,對初一學生,確實有難度。但,這個班是千里馬班。)
生:(若有所思)不是贅言。
師:那么,它的作用是?
生:第5、6句用傅說的例子證明,前面的話。
師:傅說的例子,哪里來的?
生:《尚書》
師:準確地說是:引用論證,補充說理。使說理更縝密。讓我們理一理,課文說理的藝術:
生:類比推理、層層推進、補充印證。
師:是的。如此說理藝術,如此章法,也不過是為了讓我們明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再來看,行文語言的藝術吧。
生:語言簡潔
生:對偶句,結構整齊。
師:出示ppt
生:理解體會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