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第五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的作者是法國的生物學家法布爾。這是一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的科普說明文,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為了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個試驗,最后發現20只蜜蜂有17只都準確無誤地飛回了家,這靠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文章語言簡短精練,通俗易懂,實驗過程介紹得十分清楚,作者用詞精確,觀察仔細,值得學生去細細品位,從而對科普說明文有進一步的了解。
二、說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學習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課文介紹實驗過程的方法。
2.通過體會“幾乎、大概”感受科普說明文中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3.感受法布爾“勤動手,善思考,細觀察”嚴謹的科學品質和求實的科學作風,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培養對自然界、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實驗的過程,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從而感受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介紹實驗過程的方法。
四、說教法:
為了落實新課程,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采用了嘗試教學、變序教學等多種方法,利用多媒體軟件,運用“以讀代講”、“小組交流”、“點撥議論”的方法。
五、說學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合作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滲透“讀”、“思”、“議” 、“悟”、等學法。
六、說教學程序:
(一)、揭題導入,了解作者
1.揭題:上節課,我們欣賞了神奇而美麗的花鐘,今天,我們要走近可愛的小蜜蜂,去看看它身上又藏著什么特殊的本領。板書:蜜蜂
2.介紹作者:法布爾——法布爾是法國的生物學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各種特點,寫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巨著!睹鄯洹愤@篇課文就選自《昆蟲記》。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詞,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
試驗 證實 阻力 推測 沿途 超常 陌生 準確無誤
幾乎(jī) 幾個(jǐ) 盡管(jǐn) 盡力(jìn)悶熱(mēn) 納悶(mèn)(多種形式檢查讀的情況。)
(三)、讀課文,了解大意
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個什么試驗。
2. 學習第一小節,了解實驗目的。
(1)作者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呢?讀第一小節。
(2)作者因為聽說蜜蜂有這樣的本領,所以做了這樣一個試驗,最后得出了試驗的結果。這就是科學家們研究問題的方法。
3. 初步了解作者的實驗過程
(1)默讀課文2小節,簡單說說實驗步驟。與小組同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試驗的過程。
(2)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捉蜜蜂 做記號 放蜜蜂 等蜜蜂
(3)討論:這些過程重要嗎?少了其中一個行嗎?
4. 試驗的結果又是如何呢?(“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四)、指導書寫
(1).左右結構的字中,有“論、試、證、誤”四個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導學生觀察規律,形聲字,左形右聲,左窄右寬。
(2).“途、超”都是半包圍結構的字,注意捺劃的指導。
(3).“袋”是上下結構,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沒有小撇。
《蜜蜂》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組第二篇精讀課文,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然后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最后寫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么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這篇課文語言嚴謹,層次清楚且邏輯性強。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程理念,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紙袋、證實、飛散、幾乎、大概、減少”等詞語。2、學習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課文介紹實驗過程的方法。感受語言運用的準確,并能積累語言。3、學習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根據以上的教材分析,我認為通過悟讀課文,體會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
基于本課文本的特點,我選用“對話教學法”為本課的主導教學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時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本課教學,我以提問、討論等對話形式雙向或多向溝通信息,交流思想;如本文開頭,將“聽說”兩個字去掉行嗎,在討論交流中發展學生對感受科學求實作風。此外,我還運用讀中感悟法和多元信息教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法。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了解怎樣做試驗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讀、思、劃、議,通過自主學習和相互間的合作交流,明白科學試驗的嚴謹態度。
三、教學過程
為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計劃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理清文脈。第二課時:深入研讀課文,體悟法布爾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共分四個板塊:
一、復習詞語 走進試驗
二、了解試驗結果 激發探究欲望
三、細讀試驗過程 體會嚴謹作風
四、回讀拓展
(一)、復習詞語,走進試驗
1.課伊始,我首先聽寫詞語,要求正確、工整。
無論試驗紙袋證實大概減少阻力推測包括確確實實準確無誤沿途超常
2.聽寫結束之后請自己修改。3。引導學生能夠運用以上詞語回顧課文內容。
過渡:此時此刻你們是不是很想探個究竟,到底這是個怎樣的試驗呢?一起到法布爾的花園去看看吧。
【回顧這一環節我選用聽寫詞語,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式,既讓學生對文本由一個整體的回顧,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訓練了詞語的運用,無疑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訓練的程度!
(二)了解試驗結果激發探究欲望
1.接著教師引讀第一自然段: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里,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我想做個試驗。
這里我緊緊抓住“聽說”一詞研讀句子:
引讀后,我故意漏讀“聽說”一詞,當學生發現后,我問:為什么法布爾一定要寫上“聽說”這個詞呢?討論中引導學生明白:是聽說的,就不一定是真實可靠的,法布爾一定要親自試驗一下來驗證所聽說的,這說明他做科學研究不輕信盲從,非要探個究竟不可。
2.試驗的結果是怎樣的呢?默讀第五自然段,劃出相關語句。交流試驗結果:這樣,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盡管它們逆風而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這里我抓住“準備無誤”“確確實實”研讀句子!盁o誤”是指什么?(預計學生會說:逆風沒有迷失方向,陌生景物沒有偏離方向)。還可以換個詞嗎?(預計有:萬無一失不失毫厘不差毫發)引導用確確實實的語氣朗讀!具@里,我將試驗結果首先呈現,蜜蜂確確實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那么,試驗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具有科學性呢?一系列的問題將在學生腦海中形成,這樣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的欲望,同時這里也是朗讀訓練點,將詞語的理解溶入了個性化的朗讀體驗之中。】
(三)細讀試驗過程體會嚴謹作風
這一板塊的教學,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第二自然段的文字中,作者詳細地記錄了做試驗的過程,而且每個步驟都具有代表性,可謂是缺一不可,這正是體現了作者科學的研究態度;同時這一段中,作者還將自己的推理過程融入了細致的觀察中,這在語文學科中較少見到,我主要分為兩個小板塊進行教學:1理清實驗過程2明白推測依據
第一板塊:理清實驗過程
1.請同學們自由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劃出試驗的過程可以分為哪幾步?想想從他做試驗的過程中,又能感受到他是怎樣對待科學研究的?
2.試驗的過程是怎樣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捉蜜蜂—做記號—叫女兒等—走兩里多路—放蜜蜂。引導學生用“先……再……接著……然后……最后……”理清試驗脈絡。
3.你能從試驗中感受到什么?學生交流感受,教師相機點撥,并指導讀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中明白法布爾捉自家花園的蜜蜂的用意:是為了便于觀察。
(2)做上記號,是為了方便與其他蜜蜂區分開來,試驗的真實性。
(3)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是為了掌握蜜蜂飛回來的時間。
(4)捉二十只蜜蜂是為了比較分析,得出比較準確的結論。
(5)走兩里多路,使試驗結果有說服力。
4.再次默讀第二自然段,思考:去掉其中的一步行嗎?為什么?再將你的思考結果在組內進行交流。交流中明白,如去掉做白色的記號的這步,就體現不出試驗的真實性。
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的小組討論與全班交流可以讓學生在生與生、師與生的合作學習與交流中,逐步體會作者嚴謹的科學作風。
5.讀到這里你想說什么或你想對法布爾說些什么?
學生通過上一環節的學習,心中的情感早已溢滿于胸,噴薄欲出了。此環節可以給學生提供很好地表達自己個性化閱讀體驗的機會。更讓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得到一次升華。
第二板塊:明白推測依據
我是這樣過渡的:法布爾不僅有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他還認真觀察,用心思考。
1.請再次默讀課文2-3段,想一想法布爾放出蜜蜂后做了什么?為什么推測蜜蜂可能回不到家了呢?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討論。(交流中明白,法布爾放出蜜蜂后還觀察蜜蜂的活動狀態,同時積極動腦思考,蜜蜂這樣活動的原因。;交流中還要抓住“幾乎、大概”體會用詞準確性。)
2.為什么“我”這樣推測呢?交流中明白,我之所以這樣推測有兩個原因。1蜜蜂向四面飛散2飛得很低,看不到遙遠的家。從中你有什么體會?教師相機將學生的語言歸納總結:科學講究嚴謹的態度和求實的作風,凡事要有根有據,此外還需要有用心思考的探究品質。
3.回放試驗結果。這樣,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指名讀齊讀
(四)回讀課文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學們,讀到這里,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還是聽說的嗎?那么法布爾可以肯定地說(生接讀: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里,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 此時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動,他興奮地對人們說,生再讀
2、學習最后一段。
除此之外,法布爾還得出了什么結論。學生齊讀最后一段,師帶領學生小結在這個結論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認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無法解釋的是——辨認方向的本能。) 這個結論讓你想到些什么?鼓勵學生多元思考,比如:什么是本能,資料袋里說的蜜蜂會跳舞,它們就是這樣認路的嗎?怎樣才能尋找到真正的原因?【《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緊扣末尾這一結論,引導學生質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學生去主動地發現、自主地探究!
3、拓展教師講述奧地利生物學家費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學們對蜜蜂的知識感興趣,可以去查查資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資料的適時補充,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距離孩子年代久遠的事實,從而更好地感悟法布爾求實嚴謹的科學作風。
作業布置:
(1)把文中你喜歡的詞語、句子抄下來。
(2)課外閱讀:《昆蟲記》《木木的昆蟲日記》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引領學生充分接觸語言,積累語言,體悟語言,進而運用語言。
四、板書設計
蜜蜂
試驗捉蜜蜂—做記號—叫女兒等—走兩里多路—放蜜蜂
本能 準確無誤?
【抓住試驗這一關鍵詞,展現課文脈絡,揭示課文主旨,“本能”后面加一問號,更激發了探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