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1
我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圍繞“考慮 練習”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放手讓同學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同學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頗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聽一聽,畫一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我讓同學聽完課文后,讓同學添畫表情后問:“你為什么要這樣畫?”一個同學說:“鐵罐在說話時十分生氣,后來還惱怒成怒,大發雷霆,所以我要畫出它雙眉豎起,兩眼圓瞪的樣子。一位同學畫完陶罐的表情后說:“我想表示陶罐當時的謙虛,說話時心情的平靜。”所以它的表情應該是笑瞇瞇的。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又掌握了“人物”的內心活動,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礎。
2、讓同學畫一畫,抓住“人物”的特點。閱讀課文時,讓同學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說的話。為了指導同學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再讓同學畫出描述鐵罐說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說話的神情。同學很快抓住了“高傲”、“輕蔑”的神氣、“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后,同學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示得淋漓盡致。
3、讓同學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在同學掌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后,我便讓出講臺給同學扮演。同學先選定自身樂于扮演的角色,再戴好頭飾,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扮演。教師還鼓勵他們加上自身設計的動作。同學的扮演可以是繪聲繪色,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同學學得輕松愉快,同時無論是扮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臺。
在上述畫、說、演的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出示“考慮 練習”的問題: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么變化?同學讀課文后,我先引導同學對比陶罐和鐵罐最終的結局,同學能很快找出,鐵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陶罐卻依舊“光潔、樸素、美觀”。并說一說是不是喜歡陶罐,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同學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外表光潔、樸素、美觀;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已是很有價值的古董;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謙虛,對人友好、善良。同學各抒己見,學習情緒高漲。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設計教學中,我嘗試了放手讓同學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同學更主動參與課堂。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2
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純粹的分析,對語文的課堂教學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會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陶罐和鐵罐兩個事物在很成一段時之間,二者之間發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如果單純地采用分析講解的方法,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索然無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為一個整體。因此,我在教學時,注意了學生的感受。
我在教學中感受到,在語文教學中,要想真正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當中去,教師的語言和引導的話語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什么設計什么樣的教學路子。
例如,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接著,我沒有進行細致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鐵罐的內心活動,我作為記者采訪學生。最后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就會把學生引入了當時的情境,在情感上才會引起共鳴。
因此,在《陶罐和鐵罐》這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對課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還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通過老師的教學,讓學生能看見課文中描寫的形象。當然這種“看見”并非親眼目睹,這是意象上一種的感受,是“仿佛看見”了。這“仿佛看見”雖不甚分明,卻是活生生的,雖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見”清晰,卻更為豐富,更為貼近兒童,而且留有寬闊的想象余地。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就要淡化內的分析理解,強調獨特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