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3課《三個兒子》。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第三篇課文。課文中講述的是三個兒子面對各自的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不同的表現:第一個兒子只顧翻跟頭;第二個兒子只顧唱歌;第三個兒子卻能幫助媽媽拎水桶。這三個兒子得到媽媽的評價也不同:第一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力氣大;第二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嗓子好;第三個媽媽卻認為自己的兒子沒有什么特別。文章通過一個老人目睹三個媽媽和三個兒子的情景,說“只看見了一個兒子”的話,告訴我們能幫媽媽提水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培養學生的語感。
3、欣賞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內容淺顯,人物對話多。不同的人說話的語氣不同,表達的意思不同,表達的心情也不同。因此,我把“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培養學生的語感”列為教學重點。把弄清“明明有三個兒子同時在眼前,可老爺爺卻說只看到了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作為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預設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1、換位揣摩
讓學生走進文本,當當媽媽、當當老爺爺、當當兒子,與人物換位思考,通過不同的角色體驗,與文本人物展開零距離的對話。
2、以讀為本
本課教學將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通過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讀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五、教學時間
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認識生字新詞,并能正確讀寫;完成課后“讀讀說說”的練習。
第二課時:復習生字詞;深入解讀文本,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培養學生的語感;賞讀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六、教學資源準備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前,我和學生要做好這樣一些準備:
教師:1制作相關課件; 2 收集一定量適合學生閱讀的關于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學生:觀察媽媽在生活中的表現,并認真感受。
七、本課設計特色
這次教學的設計特色在于:
1、以讀為本:尊重語文學習規律,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通過自主讀、合作讀、探究讀、對比讀、教師范讀、師生評議讀、動作體驗讀、角色表演等多種形式的讀來落實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同時還語文以本色。
2、體驗激qing:由于該文本的特殊性,加之與兒童的生活聯系緊密,我在對學生的情感培養上狠下功夫。情感的培養與升華,過程明晰,形式自然,環環相扣,應該是本課最突出的亮點之一。
八、關于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為大家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教學分四步完成:
(一)營造情感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對課文的學習、理解,離不開情感的參與。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就激起了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動力。因此,課前營造情感氛圍,撥動學生心弦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復習第一課時的生字,無論采取何種形式,對孩子來說,生字始終都是枯燥、乏味的信息。但是,通過老師真誠豐富的夸獎,并迅速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讓孩子們回憶媽媽的夸獎,模仿媽媽夸獎時的動作和表情,營造一個換位思考的空間,就使孩子們馬上爭先恐后地交流,進入興奮狀態,為后面揣摩人物的內心,表達人物的情感奠定了基礎。同時,老師也非常自然地導入到了新課的學習:今天,課文中的三個媽媽是怎樣介紹自己的孩子呢,還記得嗎?我們快去仔細讀讀課文,找出媽媽介紹兒子的話,用橫線劃出來。孩子們就會興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走進文本。
(二)體悟人物情感,落實語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