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生字及所組成的詞語,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大熊貓貪吃好喝的生活習性,產生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
3、通過感受大熊貓的可愛而懂得該如何去關愛大熊貓,保護大熊貓,進而培養關愛動物之情。
教學準備
1、本課的生字、詞語卡片。課文朗讀錄音。
2、學生課前了解大熊貓的相關知識。
3、大熊貓圖片及多媒體課件(大熊貓的生活片斷:吃箭竹、喝水、淘氣)。
教學重點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生字及所組成的詞語。
2、引導孩子從具體描寫中體會大熊貓的“可愛”。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初讀課文,認讀生字,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2、了解大熊貓的樣子可愛。學習作者描寫動物的方法。
一、談話引入
1、孩子們知道我們中國的國寶是什么嗎?(大熊貓)那我們去看看大熊貓吧。出示大熊貓圖片。
2、大熊貓給你的印象是什么?(可愛的)板書:可愛。你了解大熊貓的哪些可愛?能給大家說說嗎?
3、教師小結過渡:大熊貓有很多可愛的地方,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大熊貓王國去看看吧!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學生自由讀文,不容易讀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勾畫出生字詞,再讀讀。
2、交流匯報自學情況:認讀生字卡片。
3、同桌互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領讀,齊讀。
4、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生字的?
可以用加一加、減一減、擴詞等方法。
(設計意圖:給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生字的空間、時間,讓他們自己突破生字難關)
5、讀了課文,你了解了大熊貓的哪些可愛。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大熊貓最喜歡聰明的孩子,誰能把這一課的生字寫得漂亮,誰就能和它成為好朋友。你覺得這幾個字當中哪個最不容易寫好?(重點指導:略、撕、遇)如果你是小老師,在寫這幾個字時你會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根據學生學情加以適當指導)
2、生先觀察每個字間架結構,再寫一個,老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3、觀察自己寫的和書上的。字,看看有什么還要注意的地方。
4、學生再寫一個,爭取這次比上次寫得好。寫好后和同桌比一比。
四、學習描寫大熊貓外形的句子
1、同學們真不錯,現在,我們來看看大熊貓的樣子吧。請同學們讀讀描寫大熊貓樣子的句子,看哪些同學讀得好。比賽讀。
2、這里先描寫大熊貓的什么?再描寫大熊貓的什么?從哪些詞能體會到它的可愛?你最喜歡大熊貓的什么?黑白兩種顏色的勾勒,加上“胖胖的”“短短的”“滑滑的”等疊音詞的運用,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了大熊貓外形的可愛。這節簡單易懂,可讓孩子運用自己稚氣的童聲細讀細體會,發出由衷的感嘆。
3、誰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讓我們來體會體會大熊貓的可愛。
4、指導背誦。
5、比賽背誦。
五、拓展延伸
1、除了大熊貓,在我們生活當中也有不少可愛的動物,你能學著描寫大熊貓的方法來說說你喜歡的動物的樣子嗎?
2、說話練習。小組互說。
3、指名說。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大熊貓貪吃好喝的生活習性,產生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
2、通過感受大熊貓的可愛,從而懂得該如何去關愛大熊貓,保護大熊貓,進而關愛動物。
一、復習引入
1、孩子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可愛的大熊貓》這一課的生字,你們還認識他們嗎?(快速認讀生字卡片)
2、大熊貓的樣子很可愛,我們再來讀讀,去想象它可愛的樣子吧!
齊讀第1段。
二、品讀課文,指導朗讀
是啊,大熊貓的樣子是很可愛的,大熊貓還有什么地方可愛呢?
1、提出要求:默讀課文,想想課文2~4段各寫了什么內容?勾畫出相關語句。
2、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分組討論學習。
要求:(1)勾畫出描寫相應內容的詞句;(2)邊讀邊想象大熊貓的生活習慣特點。
3、全班交流匯報。
大熊貓有很多可愛的地方,在你的眼中,你認為大熊貓哪些地方可愛?
根據學生現場的學習情況,以學定教。
●大熊貓吃箭竹
(1)(課件播放大熊貓吃箭竹的畫面)孩子們,這就是大熊貓在吃箭竹。板書:吃箭竹。現在你們知道箭竹是什么樣子的了嗎?把描寫箭竹的.句子讀一讀。
(2)大熊貓是怎樣吃的呢?同學們邊讀邊勾畫出大熊貓吃竹子的動作、神態。邊讀邊想象,在想象的空間里再現大熊貓貪吃的模樣。
(3)大熊貓一天要吃多少箭竹呢?齊讀句子。
“十千克”是多少?(運用數學課的知識進行形象的換算比較,從而從食量大的角度理解“貪吃”)
(4)喜歡這部分的同學再來美美地讀一讀。
(5)讀得多好呀,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大熊貓喝水
(1)大熊貓一般在哪些地方喝水呢?板書:喝水。它們在那里又是怎樣喝的呢?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2)你最喜歡大熊貓在什么地方喝水的樣子?讀給大家聽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機播放相關的課件:大熊貓在小溪旁,邊喝邊聽泉水聲。
●大熊貓淘氣
(1)大熊貓和你們一樣,也有淘氣的時候,板書:淘氣。他是怎樣淘氣的呢?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邊讀邊體會大熊貓的可愛。我們一起去看看他淘氣時的樣子吧。(課件播放:大熊貓偷吃食物的畫面)
(2)齊讀。
4、學習課文后,你對大熊貓又有什么印象?
齊讀最后一段。說說為什么大熊貓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5、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拓展延伸,聯系實際
1、你還知道大熊貓的哪些故事?
2、教師出示一些與大熊貓數量稀少有關的數據,引出保護大熊貓的話題。
3、分組討論:保護大熊貓可采取哪些措施?作為學生可以做些什么?
四、課后延伸
1、大熊貓很可愛,它被稱作我國的國寶。課后去搜集大熊貓的圖片,看看誰搜集的圖片最可愛。
2、在我們生活中也有不少可愛的動物,你能學著作者把自己喜歡的動物寫一寫嗎?你最喜歡它的什么就寫什么,可以寫它的樣子,也可以寫它吃東西,也可以寫它的淘氣,也可以把這幾個方面全寫完。寫好后自己修改修改,并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換看看,誰寫的小動物可愛。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2
教學內容
語文版S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6頁2課《帽子和鳥窩》
教材與學情分析
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翔翔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痛痛快快地玩耍,把帽子丟在了草地上,結果帽子被松鼠帶到了高高的松樹上。他們發現鳥兒要在帽子里做窩,就決定把帽子送給鳥兒做窩。本課的訓練重點是讓學生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三年級學生知識量逐漸增多,他們的求知欲更強了,思維更活躍了。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采取多讀多想、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嚷、綢”等7個生字,會寫“帽、坡”等1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翔翔對帽子的喜愛之情,從而感受他對小鳥的愛護。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巧設懸疑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帽子和鳥窩。
2、齊讀課題
問: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思考,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發現,勇于提出問題的學習習慣。學生可能會問:鳥窩與帽子之間有什么關系?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教師檢查生字認讀及課文朗讀情況。
(1)指名讀生字詞卡片。注意“耍”“坡”的讀音。強調易錯字:慌:右邊容易加點。耍:與“要”區分。學生練寫這兩個字。
(2)指名朗讀課文,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全班評價、教師指導,重點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3、學生再讀課文,概括文章大意。
(1)自讀(2)小組交流(3)匯報
【設計意圖】以字詞學習為基點,以朗讀為學習方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翔翔把自己的帽子留給小鳥做窩的故事,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打下基礎。
4、解答問題:現在知道為什么題目叫做“帽子和鳥窩了嗎”?
三、巧設疑問懸念結尾
翔翔為什么要把帽子留給鳥兒做窩呢?希望大家尋找答案,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設計意圖】以懸念結尾,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課外學習創設了情境,為學生學習環境保護知識創造了契機,也為下一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第二課時
一、自主探究勾畫標記
翔翔把自己的帽子送給小鳥做窩,是不是他不想要了?默讀課文,把翔翔非常想要自己的帽子的語句畫出來。把自己的感想寫在書的空白處。
【設計意圖】以帽子為中心,展開學習活動。先讓學生自學,采用勾畫,批注的讀書方式,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
二、合作交流朗讀感悟
1、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帽子——(丟、找、追、挑、送)——鳥窩
(1)丟帽子。帽子!我的帽子丟在草地上了!
我的帽子丟在草地上了。
A、指名對比讀句子,感受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B、啟發想象:翔翔心里怎樣?他在想什么?
C、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2)找帽子。朗讀“松鼠!一只大松鼠!”
A、討論:連用了兩個感嘆號,請你說說翔翔他們當時的心情。
B、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追帽子。
孩子們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樹林里。
孩子們追到松樹林里。
A、對比朗讀,感悟孩子們追的時間長,路途遠,始終沒有停下歇息。從而體會追回帽子的急切心情。
B、指名朗讀、評議。
孩子們望望拖著帽子蹲在樹上的松鼠,撓撓腦袋,無可奈何地下山了。
A、理解“撓撓腦袋”:為什么撓腦袋?心里怎么想?
B、理解“無可奈何”。想像一下當時的樣子,表演體會。用“無可奈何”說一句話。
有感情地朗讀4、5自然段。
(4)挑帽子。理解“七嘴八舌”。有感情地朗讀第7自然段。
(5)送帽子
我不要帽子了!讓鳥兒在里面做窩吧!
聽翔翔的,我們聽聽翔翔的!
A、合作朗讀,感受心情。
B、總結:雖然翔翔和小朋友極想要自己的帽子,但是面對小鳥,他們放棄了。由此看出他們更愛什么?
C、結合自己查找的資料,說說如果拿回帽子,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D、你們喜歡翔翔和小朋友嗎?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
【設計意圖】以帽子為中心,通過丟帽子、找帽子、追帽子、挑帽子、送帽子這5件事展開教學活動,層次比較清楚,學生易于理清條理。對于文章的情感,主要通過孩子們愛帽子,卻送帽子這一矛盾入手,感受孩子們熱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中,通過朗讀、比較、討論的方式來領悟情感、抒發情感。其中加入基礎知識訓練,使教學落在實處。
三、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1、寫一條愛護動物的小標語
2、收集關于愛護、保護動物的故事。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理解“我”和雪兒之間的深厚感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
【重點難點】通過對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和對課文空白處的想象,理解“我”和雪兒之間的深厚感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
【教學準備】兩幅鴿子圖(第一幅畫有一只受傷的鴿子,第二幅畫有一只展翅飛翔的鴿子)、輕音樂錄音帶、小黑板
【教學意圖】通過情境的創設,以形促讀,以境促讀,讓學生在讀中生情,在讀中激情,在讀中感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質疑導入。
1、世間有各種各樣的感情,你體會過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情嗎?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帶來一個發生在受傷的孩子和受傷的鴿子之間的'感人故事,題目是:雪兒。
(板書:注意“雨”字頭的寫法,齊讀,注意“兒”讀輕聲)
2、讀了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的字音。長句子要多讀幾遍。
2、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生字:媚敷弧喃剩鴿撿哀悠阻忠遞盼線慰
指名讀,要求聲音響亮,讀音正確。其他同學仔細聽,讀對了掌聲送給他,有錯誤舉手糾正。
(2)出示詞語
明媚的春天
美麗的弧線
艱難險阻
飄飄悠悠
千山萬水
輕輕捧起
十分快慰
要求不但要讀準確,還要讀好,把詞語的意思讀出來。
①指名讀②評價③再指名讀④齊讀
(3)交流讀書收獲:通過初讀課文,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自由練讀課文,不但要注意聲音,還要表情。
2、采用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分節朗讀課文。
3、默讀課文,完成填空。
①爸爸帶回,我為雪兒,盼望。
②聽爸爸說雪兒是,我更盼望。
③雪兒展開,我望著心里。
這三句話分別是哪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小結
四、出示生字,指導書寫
1、范寫,明確注意點。重點指導“剩、慰”
2、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第二課時
一、出示圖片,激情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雪兒》,你們看,雪兒飛來了!
(出示展示飛翔的雪兒圖)同學們,這就是雪兒,你們喜歡雪兒嗎?請你說一句喜歡它的理由。
2、可是有一天,你們喜歡的雪兒受了傷。(出示受傷的雪兒圖)它飛不起來了,你看,它的眼睛里充滿了哀傷。你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心里怎樣?你會怎么辦呢?
3、你們說得真好,我們知道作者此時正受傷在家,十分孤獨寂寞,她看到受傷的雪兒,又會怎么想呢?
4、相似的遭遇使作者對雪兒格外同情,那么她又是怎樣對待雪兒的呢?
二、細讀課文,朗讀感悟
(一)學習課文2、3小結
1、默讀課文2、3自然段。“我”和爸爸是怎樣對待雪兒的?
劃出有關句子,圈出重點詞。
(生讀、畫、師巡視)
2、交流。
3、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4、小黑板出示:“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
①我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心里會怎樣想呢?
②是啊,這句話不僅要讀出對雪兒的憐愛,還要讀出作者對雪兒能早日展翅飛翔的盼望,以及自己對外面世界的向往,想聽聽老師是怎么讀的嗎?(范讀)
③讀得怎么樣?你們也想讀得和老師一樣好嗎?要想讀得好,不但要注意聲音,還要注意表情。(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5、從爸爸那里,我知道了什么?
6、雪兒如此勇敢、忠誠,是人們的好幫手,于是(引讀)
誰能讀好這一段呢?(指名讀)
(二)學習課文(4—6節)
1、在作者的細心照料下,她的盼望終于實現了。指名讀第4節
2、雪兒終于又能展翅飛翔了。(出示展翅飛翔的雪兒圖)看到雪兒的傷好了,你的心情怎樣?(高興、激動)
3、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們一樣,課文第4小節中哪一句話寫出來了?請找出來。
4、誰能用高興的心情讀好這一段?請大家練讀。指名讀。
5、聽了你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雪兒在藍天中飛翔,老師也想讀一讀,可以嗎?請聽老師朗讀第3句,你們邊聽邊想象,雪兒在空中是怎么飛翔的?你覺得它飛得怎樣?(引導學生從“托”、“劃”、“美麗的弧線”等詞上體會雪兒動作的有力,姿態的優美)
6、雪兒不但能飛,而且飛得矯健有力、姿態優美,你們想和雪兒一起飛嗎?讓我們配上輕快音樂一起朗讀第4小節,邊讀邊和雪兒一起飛吧!(配樂表演讀)
7、看到雪兒終于翱翔在藍天,這時,你想對雪兒說些什么呢?
8、此時,翱翔在藍天的雪兒,它的心情又如何呢?它會對照顧它,關心它的小姑娘說些什么呢?
9、是啊,當我孤獨寂寞的時候,是雪兒給我帶來了快樂。當雪兒翅膀受傷時,是“我”挽救了它的生命,給了它悉心的照顧。我和雪兒相依相伴了這么久,我們之間已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現在要分別了,多么讓人舍不得呀!請同學們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讀第五自然段。
(1)自由讀。
(2)指名讀。
(3)挑戰讀。
(4)齊讀。
10、“我”對雪兒依依不舍,雪兒飛走了,“我”為什么還感到十分快慰呢?
11、齊讀最后一節。
三、總結全文,遷移練習
1、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文中的“我”幫助受傷的雪兒,讓雪兒重新飛向藍天的故事,在與雪兒相識相伴的日子里,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有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嗎?你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愿意把它寫下來嗎?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
【創新教案】
21.大自然的聲音
【教學設想】
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運用“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的學習方法,去理解體會重點詞句,感受語言文字的美;運用聯系生活實際,模仿聲音等手段,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感受大自然聲音的美妙。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快樂,感受大自然聲音的美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課件出示:
你聽過動物的聲音吧?當小金魚用尾巴撥水,麻雀在窗沿唱歌;當一只小狗忙著啃骨頭,兩只老貓在墻頭吵架,三只老母雞在啄米吃,你總聽到些什么了吧?
你聽過風的聲音吧?當清風掠過明月,當微風拂過樹梢,當寒風呼嘯著穿過田野,當狂風卷起巨浪,你總聽到些什么了吧?
你聽過水聲吧?當山間的清泉奔向溪流,當嘩啦啦的大雨砸向屋頂,當小水滴清脆地落到盛水的盆里,你總該聽到些什么了吧?
2.學生自由閱讀,讀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師小結:聲音是無處不在的,但是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它。片段列舉了風聲、水聲、動物的聲音,這些事物我們再熟悉不過,但正是我們沒用心去聆聽,失去了聽的興趣,因而什么聲音也沒聽到。同學們,豐富美妙的聲音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地傾聽生活中平平凡凡、樸樸實實、普普通通的聲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精彩。
4.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通過這篇課文我們來感受大自然的聲音。(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主合作,學習生字。
1.要求:自己試著讀讀課文,劃出生字新詞,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決。
2.教師巡視交流情況。
3.檢查字詞:(課件出示)
美妙 演奏 手風琴 感受 激動 樂器 蟲鳴 翻動 歌曲
拂過 溫柔 狂風 合奏 雄偉 樂曲
威力 打擊 熱鬧 窗戶 雨滴 匯聚 小溪 輕快 散步
輕輕柔柔 敲敲打打 呢喃細語 洶涌澎湃 波瀾壯闊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嘰嘰喳喳 嘩啦啦 唧哩哩 淙淙 潺潺
(1)指名讀,齊讀,指名領讀,開火車讀。
(2)教師指導好這幾個字的讀音“奏”讀“zòu”,不要讀成“zhòu”;“喳”讀“zhā”,不要讀成“zā”。
4.引導學生積累擬聲詞。
(1)快速瀏覽課文,在文中找出“嘰嘰喳喳”這樣的詞語。
(2)交流體會:擬聲詞,又叫象聲詞、摹聲詞、狀聲詞,是摹仿自然聲音構成的詞。
(3)在平時的閱讀和交流中你都積累了哪些擬聲詞?
(4)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評議。課件出示:
水聲:叮咚 淙淙 滴瀝 淅瀝 嘩啦 滴答 咕嘟 撲哧 撲通
鳥聲:布谷 喳喳 啾啾 啁啾 嘰嘰 嘎嘎咕 刷啦 撲棱
動物:唧唧 喔喔 咕咕 嘎嘎 呱呱 喵喵 咩咩 哞哞 汪汪 吱吱
人物:撲哧 喃喃 哈哈 呵呵 嘿嘿
樹聲:喀嚓 嘎巴 簌簌 唰唰
(5)學生閱讀積累。
5.指導寫字。
(1)師強調并范寫“滴、敲、演”等字。“滴”注意右半部分的筆順。“敲”的右半部分不要寫成“支。”
(2)學生自由練習,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投影展示優秀寫字作業。
三、讀通課文,熟悉內容。
1.解除了生字詞的障礙,相信大家一定能輕松地把課文讀下來了,自由讀讀課文,在每一個自然段的前面標上節序。(學生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標節序)
2.教師配樂范讀課文。(聽老師配樂朗讀課文)
3.指名讀(任意選擇課文某一小節)教師與同學予以點評。
4.自由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字詞,回顧課文。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師生評議,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字音。
2.自由讀課文,說說課文描繪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聲音?(風、水、動物)
二、精讀課文,主體感知。
1.再讀課文,想想你最喜歡大自然的那種聲音,為什么?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讀書感受。
3.小組派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三、細讀課文,感悟體會。
1.學習課文第2自然段。
(1)學生自由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2)指導朗讀:當微風拂過,那聲音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柔;當狂風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動起來,合奏出一首雄偉的樂曲,那聲音充滿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①同學們,你們都聽過微風吹過樹葉的聲音嗎?誰來模仿一下?(指名學生模仿沙沙沙的聲音。全班學生模仿沙沙沙的聲音。)
②教師評議小結:你聽,這聲音輕輕柔柔的,就像兩個小朋友在小聲說話一樣,你能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這一自然段嗎?
③指名讀,教師作適當評價和指導。
(3)談話過渡:微風是輕柔的,那狂風又是怎樣的呢?
(4)指導朗讀:當狂風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動起來,合奏出一首雄壯的樂曲,那聲音充滿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①你們都聽過狂風吹起的聲音嗎?誰來學一學?(生模仿狂風吹起的聲音:“嗚嗚嗚!”)
②你看,狂風吹過來了,風聲越來越大,森林的'小樹們都高興起來了,興奮起來了,激動起來了,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樂曲啊!你能帶著這種感受來讀讀嗎?(學生自愿舉手試讀,師生評議,指名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5)大自然里的風,有時是輕輕柔柔的,有時是雄壯而充滿力量的,讓我們一起來把這一句完整的讀一讀好嗎?(學生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6)教師小結:這段文字寫得真美,作者在這里先寫了微風的溫柔,再寫了狂風的雄壯,用這種對比的方法,寫得如此生動細膩,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一般。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說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
當他翻動樹葉——樹葉便像歌手一樣,唱出各種不同的歌曲。
不一樣的樹葉——有不一樣的聲音。
不一樣的季節——有不一樣的音樂。
(7)談話過渡: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喜歡水的同學們,你們都勾畫了哪些句子呢?把你的感受和我們說一說吧!
2.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
(1)課件出示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場熱鬧的音樂會便開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樹林,樹林里的每片樹葉;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頂和窗戶,都發出不同的聲音。
①“滴滴答答……叮叮咚咚……”這聲音多好聽,這聲音多美妙。像這樣描寫聲音的詞,我們叫作擬聲詞。誰能把小雨滴落在這些不同地方發出的美妙聲音,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學生自愿舉手朗讀)
②指導朗讀:在同學們的閱讀聲中,我仿佛感覺到這些小雨滴落到樹葉上了,聲音那么清脆好聽。這些小雨滴落到房子上了,多么深沉有力。這些小雨滴落到窗戶上了,像風鈴一樣清脆悅耳。
③自由朗讀。
(2)課件出示句子: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涌澎湃。從一首輕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朗讀。
②教師評議并小結:是啊,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場熱鬧的音樂會就開始了,滴滴答答,丁丁冬冬,當小雨滴匯聚起來,他們便一起唱著歌!誰來讀一讀?在朗讀中表現出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涌澎湃。
③個別讀,齊讀。
(3)教師小結過渡:從一首歡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水真是大自然里的音樂家。快來看啊,大自然的動物歌手們也來了,生活在這充滿音樂的自然里,他們多么快樂啊!誰想讀讀這一段?
3.生自主朗讀第四自然段。
(1)自由讀。
(2)指名讀。
(3)分句子分角色讀。
①動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②走在公園里, ;
③坐在一棵樹下, ;
④在水塘邊散步, 。
⑤你知道他們唱的是什么嗎?他們的歌聲好像告訴我們:“ ,
!”
四、誦讀課文,背誦積累。
1.自由朗讀,練習背誦。
2.小組合作,互相檢查。
3.小組代表,展示背誦。
五、拓展延伸:
現在正是草長鶯飛、繁花似錦的春天,請你們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大自然,走進公園里,去傾聽一下大自然的聲音,感受它的美妙,或許你還會有新的發現。
請把你的發現和感受寫下來。好嗎?
板書設計:
21 大自然的聲音
風 呢喃細語
美妙 水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動物 唧唧喳喳 唧哩哩
…… ……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聯系上下文體會重點句的意思。
2、默讀課文,體會“我”和老人互相關愛之心,懂得對人要有真誠的愛。
教學重點:體會“我”對老人的關愛之心和老人的博愛之心。
教學難點:聯系語境體會結尾句“我恍然大悟,原以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理解“施主”,直奔重點進行質疑。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9課。(板書:施主)什么是施主?昨天我們已經查字典了,誰來說說?(出示:字典中的解釋是:和尚或道士稱施舍財物給佛寺或道觀的人。)聯系課文內容,說一說本文中施主是什么意思?(出示:本文中指施舍財物給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人稱為施主。)課文中都誰是施主?(我老人)
2、(板書:真正的施主)大家讀課題。我們已經讀課文了,文中真正的施主是誰?你是從課文中哪里知道的?打開書給大家讀一讀。(指名讀)
3、(出示課件)
“我恍然大悟,原以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1)讀讀這段話,一邊讀一邊想你有什么問題嗎?
(2)生質疑,整理問題:
恍然大悟?原以為?
想不到?
二.細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解疑,體會“我”對老人的關愛和老人的博愛之心。
過渡:我們真會讀書,根據這段話提出這些有價值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老是讀這段話行不行?對,提出問題后,我們應到全文中去找答案。現在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文,把你找到的答案在書上用曲線畫一畫,畫完了再讀一讀。
(一)深入理解2和3自然段。(體會我是施主)
師:為什么說自己是施主?你是從哪些句子看出來的?
1、(出示課件):
我想,在我們家鄉,一個雞蛋賣4角5分錢。我看到她很可憐,便定了5角錢一個,暗中提高了5分錢。國家不正在提倡“扶貧”嗎?我暗下決心,作為一項“扶貧”工程堅持下去,做一個小施主吧!
(1)看這段話作者用引號給我們重點強調了一個詞語“扶貧”,你理解這個詞嗎?(生說)
(2)小結:“貧”是什么意思?(貧窮)“扶”呢?(扶助,幫助)我們解釋詞語的時候,把這兩個字的意思連起來就是這個詞語的意思了。說說吧“扶貧”什么意思?
2、(出示課件):
過了一段時間,我覺得老人實在可憐,便單方面決定每個雞蛋再加5分錢,一個雞蛋5角5分。
(1)面對我的再次提價,老人是什么表現?(指名讀)
“僵持”是什么意思?好,現在誰跟我合作,也像文中我和老太太那樣“僵持”一下?(師生對話)引導:我是老太太,你怎么做?……我們都不肯退一步,這就叫?(“僵持”)我們互不相讓這就叫?(“僵持”)
(2)輕聲讀讀這兩段話,想一想我為什么要單方面兩次提高價錢?(1、老人可憐2、扶貧)
3、你從哪看出來的?
(出示課件):
賣雞蛋的是個身體單薄、沒兒沒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養的幾只雞生活。
(1)是這句嗎?孩子們都來讀讀這句話,看看這是個怎樣的老太太?
(2)讀讀這兩個句子,說說有什么不同,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出示課件):
賣雞蛋的是個身體單薄、沒兒沒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養的幾只雞生活。
賣雞蛋的是個老太太,靠自己養的雞生活。
引導學生:(出示紅字:身體單薄、沒兒沒女)你體會到什么?把你感受到地讀出來。(指名讀)關于這兩句話的理解,誰還有補充?(出示紅字:就幾只)“就靠自己養的幾只雞生活”你體會到什么?讀出來。(指名讀)
帶著你的體會讀讀這句話。(指名讀)
4、就為這樣一個可憐貧窮的老人,我愿意多花一些錢去買雞蛋。現在你明白我為什么說自己是施主嗎?
5、現在然我們輕聲地讀讀課文1——3自然段,體會一下我是怎么當施主的。
(二)深入理解4自然段。(體會老人是施主。)
過渡:可是為什么又說老人是真正的施主呢?她是怎么當施主的?誰找到了?(指名讀)
1、(出示課件):
老人說:“我不是因為這個價低。這些雞蛋是要賣給學校的那位老師的`,人家那么遠到我們這偏僻的山村里教書,又那么瘦。我盼望他胖起來,在這個小學里長期待下去。孩子們需要他。”
(1)小販那么高的價,老太太為什么不肯買,非要低價賣給我呢?讀讀這段話想一想。
(2)(出示:盼望)換成“希望”行不行?
引導:“盼望”和“希望”都有希望的意思,但是“盼望”是身后而急切的希望。
(3)老人盼望的是什么?(指名說給你7分)老人盼望我胖起來,還有更深的意思?(指名說)老太太為的是?
(4)引申理解:村里這么多孩子,有沒有老太太的?現在你想說什么?(引導學生說)
(5)誰能帶著你的感受讀讀這段話。(指名讀)
(6)帶著我們的感受自由讀讀這段話。
(三)深入理解重點段5自然段。
1、聽到老人和小販的這一番談話,我恍然大悟,讀,
(出示課件)
“我恍然大悟,原以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2、其實,一直以來,我覺得自己都在幫助老人,向老人施舍。直到聽到老人和小販的談話,才知道從一開始,老人就在幫助我。就在向我施舍。而且她不僅施舍給我一個人,他還施舍給村里的孩子們,比起我來,她是那么了不起,所以說,她老人家,才是真正的施主呀!大家讀這段話。
3、現在這些問題你們都明白了嗎?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你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通過聯系上下文解決問題。
四、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續寫結尾。
1、孩子們,知道嗎?后來村子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這件事了,猜猜他們會說什么?做什么?
2、出示提示:
3、學生寫(5分)
4、展示評價(3人)
五、板書設計
19、真正的施主
老人
我孩子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6
內容簡析
本課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有21個自然段,寫了五顆豌豆從豌豆莢里滾了出來,被一個小男孩用玩具槍一顆一顆打了出去。最小的那一顆豌豆總想給別人做好事,它滾到了一座小樓窗臺的裂縫里。小樓里住者一位病重的小姑娘。當小姑娘看到小豌豆長葉、開花,她很高興,病慢慢好了起來。小豌豆也因為能幫助到小姑娘而感到高興。
設計理念
根據童話故事的特點,本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景,引領學生走進童話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讀書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讀書活動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到助人為快樂之本。
重點難點
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到助人為快樂之本。
教具準備
教學時間:1-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揭題,讀題。看到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嗎?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每一個字音,不會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請教同學。
2、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3、同桌互相聽讀課文,糾正對方的錯音。
4、再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5、四人小組合作讀課文,要求讀得通順流利。
6、指名檢查讀,評讀。
7、聽錄音讀課文,想: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讀中感悟
1、學習1-9小節。
(1)自由讀1-9小節,你知道了什么?
(2)讀一讀最小的那顆小豌豆說的話,想想該怎樣讀?
2、學習10-21小節
(1)自由讀10-21小節,想一想小豌豆實現了它的“能為大家做點事就高興”的愿望嗎?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10-21小節,討論下面的問題:
A、小豌豆滾到了哪里,它是怎樣幫助別人做好事的?
B、小姑娘原來病得怎么樣?后來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C、讀書匯報
D、讀好小姑娘和小豌豆的話,體會小姑娘和小豌豆高興的心情。
3、想象一下其他四顆小豌豆又會發生什么故事?選擇其中一顆豌豆的故事說一說。
四、總結課文
1、你喜歡這顆小豌豆嗎?為什么?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理解11個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受到關愛他人的情感熏陶。
教學重點:
體會小姑娘美好的心靈與七顆鉆石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愛的巨大力量,培養學生有愛心、同情心、善良的高尚品質。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閱讀,讓學生體會是“愛心”使水罐發生了一次次神奇的變化,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懂得愛心對別人、對社會的意義,懂得只有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教學流程:
一、激情引趣,創設“神奇”的氛圍
1.導入:同學們,每到夜晚,巨大的天幕上掛滿了星星。看著這些星星,你有怎樣的感受?(多媒體顯示:在深藍色的天幕上,星星閃閃發光的畫面。)
2.揭題:這七顆星星就是人們所說的大熊星座,在這個星座的后面有一個神奇、動人的故事,你們知道嗎?(多媒體顯示:畫面由滿天的星星逐漸定格在七顆星星上,七顆星星逐漸放大,演變成七顆鉆石。)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后,教師啟發:“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提出:七顆鉆石是從哪里來的?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為什么七顆鉆石會變成七顆星星?
師: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去解開七顆鉆石之謎。
二、初讀感知,感受神奇的故事
1.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不讀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讀破句、不回讀。
2.同桌同學互相檢查生字的字音是否讀準了,并進行評價。
3.教師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詞,指名學生認讀,齊讀。
焦渴 水罐 勞累 竟然 匆忙 哀求 舔凈 反正 遞給 忍不住 湊上 咽下 唾沫 涌出
4.引導學生通過組詞辨析“渴”和“喝”、“竟”和“競”、“匆”和“勿”。
5.體會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課文中有三個句子,不但包含了生字詞,還有幾個難讀的詞語,先讀一遍句子,再讀一讀加下劃線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1)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叢林也都干枯了,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
(2)當她醒來的時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
(3)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遞給了這個過路人。
師:現在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一遍課文,讀完以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和同學交流交流。
(通過自由讀、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充分地感知課文。)
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使同學們產生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呢,誰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在交流讀書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兩個層次的整體把握使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線索有了總體認識,為后面的精讀課文打好基礎。)
三、精讀感悟,體會“神奇”的真諦
1.指導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理解引發這個故事的原因。安排兩個教學環節。
(1)在這一段中,你對哪幾個詞語印象最深?為什么?教師相機板書:大旱災、干涸、干枯、焦渴而死。(使學生知道水無論是對于人還是植物、動物都是極其重要的,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意味著死亡。)
(2)誰能用一段完整的話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把當時的情境生動、形象地描述一下。(多媒體顯示:在布滿裂紋的土地上,草木叢林破敗干枯,幾只烏鴉在枯枝上號叫,不遠處動物的尸骨若隱若現……)通過情境創設和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讓學生深切體會當時人、動物和植物對水的渴望,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并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2.理清文章脈絡。認真默讀課文第2、3自然段,邊讀邊勾畫出水罐發生變化的句子,想一想水罐一共發生了幾次變化?每次變化是怎樣的?
(學生自主學習,充分地與文本對話。)
水罐一共發生了四次變化。
第一次變化:小姑娘醒來的時候,罐子里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
第二次變化:小姑娘倒了一點水給小狗舔,木頭水罐變成了銀水罐。
第三次變化:小姑娘把水罐交給母親,而生病的母親認為自己反正要死了,又把水罐還給小姑娘,銀水罐變成了金水罐。
第四次變化: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交給了討水的過路人,金水罐中跳出了七顆鉆石,接著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鮮的水流。
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教師相機板書:空水罐——裝滿水——變成銀水罐——變成金水罐——跳出七顆鉆石)
3.緊扣重點詞句,體會課文主旨。安排兩個教學環節。
(1)小姑娘哪兒也找不著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著了。當她醒來的'時候,心情怎樣?引導學生體會小姑娘在極度干渴與疲乏的時候,看到水的心情:驚奇、喜悅,想不顧一切地喝一口水,想馬上把水送給自己生病的母親……誰能通過自己的讀,把小姑娘的這種心情表達出來。(指名讀、齊讀第2自然段)
(2)水罐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通過想像小姑娘為生病的母親找水喝的艱辛以及發現水罐中裝滿水后的喜悅,抓住“哪兒也找不到水”、“竟”、“喜出望外”、“趕緊”等關鍵詞語,體會小姑娘雖然自己又渴又累,但一心想著生病的母親,舍不得喝一口水的心理,感受小姑娘的孝心。)
小結:正是這種孝心感動了上蒼,所以她的罐子里裝滿了水。讓我們一起帶著對母親的關愛、孝敬之情有感情地讀一讀第3自然段。
4.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配樂復述課文,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情感升華,回歸全文
1.師: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這篇童話故事,生動、離奇、動人,讀完故事,你認為小姑娘是個怎樣的人?(通過評價小姑娘是個怎樣的人,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課件顯示開課時的畫面)師:在這次大旱災中,水就意味著生命。小姑娘為生病的母親去找水,她不顧自己難耐的干渴,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留給別人,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精神啊!
小組討論:課文為什么要以“七顆鉆石”為題,為什么要寫七顆鉆石升到天上,變成七顆星星?在討論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回歸全文,揣摩文章的寓意:七顆鉆石象征小姑娘美好、純潔的心靈。七顆鉆石升上天空變成星星,象征著這種愛是永恒的,這種愛會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通過討論、朗讀,使學生產生美好的想像,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新課標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新課標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5-20
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1-28
新課標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1-09
新課標語文教案07-02
四年級上冊新課標語文教案02-06
新課標人教版年份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6-13
新課標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2-11
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5-31
新課標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優選(6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