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圖畫,理解課文,了解孩子們是怎樣放風箏的,激發開展豐富多彩課外活動的興趣。
2、 學習作者觀察的方法和怎樣按一定的順序把事情敘述清楚的。
3、 會本課生字新詞。
4、 看圖,讀課文,把描寫圖畫內容的句子多讀幾遍。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 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二、 范讀課文。這篇課文有7個自然段,可以分成三部分。
三、 學習本課生字詞。
1、 讀準字音。
2、 記憶字形。
3、 理解詞義。
四、 鞏固練習。
1、 抽讀生字卡,口頭組詞。
2、 看圖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理解第一段內容。
1、讀課文,這段說的是什么?
2、高高興興地去干什么?
二、理解第二段內容。
1、 哪句話具體寫放風箏的人很多?
2、 哪句話具體寫放風箏的式樣很多?
3、 我跟哥哥說什么?表現“我”的什么心情?
三、理解第三段內容。
1、 讀課文,這段說的是什么?
2、 第一句話說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3、 第二句話說的是什么?“趕緊”說明什么?
4、 此時的“大蜻蜓”怎么樣了?
5、 第四句講了什么?
四、學習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1、 讀課文,說說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講了什么?
2、 我一邊拍手一邊嚷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嚷?說明什么?
3、 小鳥好象在奇怪地說什么?這叫什么寫法?
4、 “大蜻蜓”放上去以后,天空中有哪些風箏?這些都是作者的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五、 學習第七自然段。
1、 讀課文,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2、 說說“五顏六色”包括哪些顏色?想象“五顏六色”的風箏隨風飄蕩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六、 鞏固練習。
1、 看圖讀課文,說說哪些語句是寫畫面內容的。
2、 分辨哪些風箏是先放上去的,哪些風箏是后放上去的。
板書設計:放風箏
星期天 體育場 我和哥哥
一人“舉”著 一人“跑” 邊跑邊“放”線
喊放 松手 又跑一陣
“小蜜蜂”
作者想象 “大金魚”
“小衛星”
七、教學心得。
作品的語言簡潔明快,多重復,富有韻律感,其中運用了大量的象聲詞,更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因此,非常適合小班幼兒學習和理解。
童話《放風箏》描繪的是幼兒熟悉和喜愛的日常生活中放風箏的游戲,非常巧妙的將小白云想象成風箏,又有著無窮無盡變化的風箏,既符合幼兒的思維的特點,富有童趣,又使故事內容具有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小兔在放一只胡蘿卜風箏,小貓在放一只金魚放在風箏,小豬空著手跑來,如果沒有風箏他會多么不開心呀! 小白云的幫助,讓他獲得了最有意思的、最會變化的風箏,極大的滿足了小豬放風箏的心愿,也留給小讀者無限的遐想。
活動設計的第1環節,教師以提問的方式與幼兒交流春天里玩的游戲,自然的將“放風箏“引入活動,引發幼兒對“放風箏”經驗的聯想。第2環節,引導幼兒邊看畫面邊聽教師將故事,同時讓幼兒通過動作參與,初步感知故事的內容。第3環節,教師運用留空讓幼兒填充的方式,引導幼兒較完整的講述故事。第4環節,教師應積極調動幼兒的想象力,引導幼兒創編新的故事內容。
在最后一環節中,可能由于教師的語言不夠生動活潑,無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性,以致于幼兒的思想開小差,活動無法順利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多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