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小生活在農村,有著農村人最樸實的精神;大學畢業后,本在城市里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為了家庭,她回鄉創業;創業期間,面臨的總總困難總能沉著應對;對于未來,她總是充滿希望。她叫劉飛碟,今年28歲,思維清晰、干練,有著一份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的穩重。分享這位80后女性創業者的創業故事。
甘苦自知的冷暖人生
80后的劉飛碟,大學畢業后,在成都一家通信公司當業務經理,但為了家庭和睦相處,毅然辭去了工作,隨著丈夫回到了家鄉。劉飛碟從小就比同齡人穩重、踏實,不甘心一直碌碌無為,她做了一個決定“回鄉創業。”
“做什么項目好呢?”這一直困擾著劉飛碟,經過多方面的市場調查,她選擇了飼養成本低,抗應激能力強,自身免疫力高的良種肉用山羊作為自己的創業項目,加上自己的父母也比較有經驗,劉飛碟開始大膽創業了。
然而創業的艱辛與無預見性,在創業的初期就給劉飛碟潑了一盆冷水。2011年4月,劉飛碟第一次就買了10只羊回成都開始喂養。可能是路途的顛簸,也可能是不適應,其中一只小羊在買回來的第一天就生病了,這可急壞了她。沒顧上休息的她,連夜抱著小羊四處求醫,尋遍了很多獸醫診所,醫生就是不給治。原因是,醫生不愿意賣輸液管,還有治愈小羊的藥物也沒有辦法買到。
“我當時真的沒有辦法了,一點經驗都沒有,我問了很多獸醫,他們都不治,有個醫生我求了他很久,他還是沒有治,說這個羊兒沒得救了,你不知道我當時的心情,說不出來……”說到這里,劉飛碟顯得很激動,豆大的淚珠也滑落下來。
幾經輾轉,沒有辦法的劉飛碟想起了在家的父親,趕緊給父親打了電話,父親告訴她“要不把羊都拖回家,我們自己醫治。”最后,在父親的幫助下,給小羊輸了液,小羊也漸漸恢復了健康。
第一次創業就遭遇了困難,這讓劉飛碟犯了難,加上父母一開始就不支持自己回鄉創業,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好在劉飛碟骨子里有種不服輸的精神,還是決定堅持。她開始總結經驗,自己創業不能滿腔熱血,必須要有實踐精神,開始努力學習養羊知識。為了能夠全面掌握養殖技術,除了購買專業的書籍鉆研之外,還特地拜當地的一些老羊倌為師,在網上和一些養羊朋友互動交流學習。經過幾年的奮斗,現在她投資15萬元創辦的梨園村山羊養殖場,已經有90多頭羊了,創收10多萬元。
“這幾年吃的苦太多了,一時間說也說不完。就像一個老師說的‘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分子,看不到分母,因為失敗者往往不會站出來說話。這一切,只有他們自己甘苦自知’”劉飛碟說。
為了工作“忙碌也是一種幸福”
劉飛碟比朝九晚六的上班族上班要早,下班要晚,其實她幾乎沒有時間休息,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因為為了更好的照顧羊群,自從第一批羊子買進以后,她就很少離開羊圈。劉飛碟說:“曾經有一次離開家兩天,回來羊子就出問題了,對他們的照顧,比對我自己的女兒還要細心。”
“說白了,羊子的吃喝拉撒我全部都要管,所有環節都得親自把關、上陣。老公平時有工作,只有下班的時間才能幫我。”羊子吃的草她要上山割;圈里的清潔她必須得做;羊子的疫苗也是她一個人打;外出放羊,一天也沒有離開過;甚至她還要充當“接生婆”,圈里的小羊很多都是她親自接生的。她笑稱:“我就是羊保姆,因為他們是我的心頭肉。”
大多數創業者都希望自己能夠保持著忙碌的狀態,劉飛碟從創業以來的三年多時間里,幾乎沒有給自己放過假:“我大年三十都還在忙,周圍的鄰居都說我,那么拼干嘛,我笑笑,其實這都不算什么,我覺得忙碌也是一種幸福。”
為了家庭“想不到更好的選擇”
回鄉創業,劉飛碟面臨的不僅僅是工作上的困難,家里也有生病的老人。劉飛碟的公公身患尿毒癥,而婆婆也患了半邊癱。但是這些都沒有難倒她和她的丈夫,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幫助公公和婆婆每天調理身體,鍛煉身體,現在婆婆還能下床自己走動了。
“父母本來是不支持我的,但是這幾年,我用我自己的行動證明給他們看,我比他們把羊子養的更好,而且周圍哪家養的羊生了病都會找我幫忙,我的技術大家還是認可的。”“現在算是盈利吧,但僅僅是薄利,我覺得以后的市場會越來越廣闊”劉飛碟說道。
劉飛碟對于自己的創業經歷歸結于“堅持”兩個字,從學校到社會,從工作到創業,這兩字一直伴隨著她,“我現在只有堅持,想不到其他更好的選擇”。對于未來,劉飛碟還是充滿希望的。在養羊成功后,她并沒有忘記想著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創業初衷。
2015年9月,在鎮政府領導的支持幫助下,協同幾位養殖戶率先組建了“仁壽福興農牧養羊專業合作社”,吸納全鎮100個養羊戶為社員,免費為社員提供肉羊養殖技術和市場銷售信息。她準備在2017年以內再將養殖場擴大700平方米,將山羊存欄量達到500頭,屆時將打造一片以休閑垂釣、健康養殖、鮮活農副產品和全年無公害的綠色瓜果蔬菜為一體的生態農場,為曹家百年梨鄉新增一項旅游項目。
返鄉創業?哪有那么容易!
目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人數相對于龐大的農民工數量,不過鳳毛麟角。其實上了一定年紀的農民工,和年輕點的農民工相比,他們表現出返鄉創業的意愿會更加強烈,畢竟在外奔波了這些年,沒有年輕人那樣的沖勁了,都想回家陪陪老婆孩子,做點自己想做的事。
然而,在支持返鄉創業的各種政策出臺以來,返鄉的農民工人數并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全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結束自己的打工生涯。
為什么不是全回來,而是只是極少一部分人回來,這其實并不難理解,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創業,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創業,返鄉創業的基本上都屬于那些自身條件成熟,而客觀環境又具備創業條件的人。
雖然說我們對農民工返鄉創業放低了門檻,降低了稅費,增加補貼,完善了政策,提供了金融服務,但是對于多數農民工來說,返鄉創業的最大短板不是思路問題,而是資金問題。
因為面對龐大的返鄉創業人員,我們的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無法滿足創業者的需求,而對于那些有意愿回鄉創業,但又苦于沒有資金實力的人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而在很多地方,因為急于塑造典型,基本上所有優惠政策都會偏向于部分條件更優越的創業者,而部分創業者并未享受到相應的優惠政策,或者相對來說要少得多。
所以說,返鄉創業雖然有很多優惠政策,但是在自身條件上不僅要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更要具備自身優勢,并非是人人都可以返鄉創業,只有條件成熟的人才可以。那么那些人具備條件呢?小編認為有幾個方面的條件必須達到才行。
一、個人在外務工多年,積累了足夠返鄉創業的資金、技術、市場知識、人脈資源的人。
這個問題不用多說,相信大家都明白,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人脈、不懂市場,你回鄉以后能干嘛,要搞點種養殖你一沒資金二沒技術,要搞點農產品加工不懂市場,啥也做不了,所以還不如繼續在外打點工,努力存點錢,學好一門技術,積累點人脈后再回來也不遲。而那些條件成熟了的人不妨回家做點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事,既可以和家人團聚,還可以將自己的人生價值發揮到最大。
二、返鄉以后,具有一定創業思路,能盤活家鄉各種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活動能力較強,創業激情較高的人。
目前,在農村要想真的闖出一條路子,沒有點真功夫還真不行,除了我們本身要具備一定的技術以外,至少在整活資源的能力上要突出。為什么呢?因為在農村不管是種植也好,養殖也罷,搞農產品加工等等都必須要與鄰居相親打交道,整合土地資源,說服其他人入股你才能把規模做大,才能做出樣子來。要不就光靠自己種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搞個小規模養殖,整點小打小鬧還真不是長久辦法,成功的機率也不大,如果不成功你還得出去務工去。
三、就是客觀環境上了,自己的家鄉必須具備創業條件。
在創業條件上,在當前至少軟環境是沒問題了,而客觀環境還真不見得就處處都可以。如果自己的家鄉交通閉塞,信息不暢,資源匱乏,人煙稀少的話,創業的難度還是挺大的。所以在這種先天條件不足而后天條件欠缺的地方,如果沒有更好的創業項目,不如轉戰其他地方。而對于那些客觀環境較好的地方,要立足于當地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結合自身實際和市場環境,選對路子就可以馬上啟動,干出點樣子以后,就可以獲得一些政策扶持,從而助自己創業成功。
如果我們滿足了以上條件,確實不想在外奔波了,希望回到家里建設家鄉,帶動其他人致富,那就趕快行動起來。你可以把自己在外學到的技術帶回家鄉發展,可以把自己認識的老板引到家鄉發展,還可以搞特色農產品加工、特色種養殖,也還可以搞鄉村旅游、觀光、養生、體驗等等項目。
總之,在當前的農村,非常適宜創業,不僅創業項目選擇多,而且政策優惠條件也多,就看你自身的條件多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