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冬至,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節氣,大家應該都知道冬至要吃餃子。那么你知道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嗎?還不知道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的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冬至吃餃子的介紹。

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
據說,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據考證,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北方各地都有“冬至餛飩(餃子)夏至面”的診語。需要提示的是有些地方。餛飩和水餃是同一種東西,如河南確山、中牟的水餃也叫餛飩。太康的餛飩俗稱“扁食”等。
冬至為什么吃餃子?據說是因為餛飩像雞卵,陰陽胚胎,包孕渾涵,似遠古天地混沌未開之象,并取其諧音,將吃餛飩引申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之意。另外,民間認為冬至吃餛飩或水餃。可以保護一冬耳朵不被凍。河北灤縣人則認為冬至吃完餛飩后可以使人更聰明。但是在江蘇蘇州。人們在冬至日要吃面。有俗語說:“夏至餛飩冬至面,平平安安直到年。”
冬至吃餃子寓意
冬至要吃餃子與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里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最后還有最近興起的酸菜餡,據說有算財之意。而芹菜餡則為勤財之意,勤即經常,頻繁的源源不斷,謂之勤財。
冬至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吃餃子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么冬至為何吃餃子呢?(注: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
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通過小編的介紹,大家知道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了吧。冬至要吃餃子與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