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則關于家庭教育勵志小故事

發布時間:2017-01-06  編輯:孫彩秀 手機版

  導語:對孩子的教育是每一個家長的頭等大事,其實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大環境,也是孩子的人生第一個學堂,在這里父母就是老師!下面是家庭教育勵志小故事,歡迎閱讀。

  (1)父母的意志侵襲

  鄰居家有個一歲半的男孩,會自己吃飯而且喜歡自己吃。家人嫌他自己吃得慢吃得少,就把飯菜全部攪成糊狀,用奶瓶喂給他吃。孩子吃著吃著就睡著了。旁人力勸無效。

  這種事的本質是,如果父母不控制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完全能預料后果的方式來做事,父母就會陷入嚴重的焦慮中。我們一代代這樣輪回下來,無數人心中焦慮得不得了,總忍不住去控制身邊人,特別是孩子。用控制別人的方式控制自己的焦慮。父母意志侵襲之處,就是孩子自我消亡之地。

  (2)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

  母蟹對小蟹說:“孩子,你怎么老是橫著爬,為什么不能直著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媽媽,我是照著您的樣子走的呀。”這是說,母親必須正直地生活,正直地做人、行事,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不管我死在什么地方,請不要把我同貴族、名流、富豪們葬在一起,請把我埋在普通的猶太工人、老百姓中間,讓我的墓碑能夠點綴周圍普通的石碑,也讓他們裝飾我的墓碑。”這遺囑出自俄國籍猶太作家肖洛姆·阿萊汗姆的手筆。與這份遺囑一起留給后世的,還有一個厚厚的筆記本,記滿了尖酸刻薄、謾罵詛咒的語言。例如:“吃——讓蛆蟲把你吃掉!”“叫——讓你牙疼得叫起來!”“縫——讓縫衣針扎死你!”

  原來,肖洛姆幼年失去了母親,父親給他娶了個心腸毒、脾氣壞的繼母。繼母經常用惡毒的語言謾罵他。肖洛姆從不頂嘴,只是躲在角落,把繼母嘴巴里“吐”出的詞語,記錄在筆記本上。后來,他成了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許多咒罵和尖酸刻薄的詞語,都是從繼母那里“借”來的。

  事實證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覺影響著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鏡子”,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首先應是那樣的人。

  (3)聽您,不一定敬您

  兒子小時候,我和他媽一直對他講:“從小就要養成聽話的好習慣。在校,要聽老師的;在外,要聽叔叔阿姨的;在家,就要聽爸媽的。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兒子反問:“大人要是說錯了呢?”我說:“大人說的,一般沒錯。”“要真的錯了呢?”

  為了樹立家長的威信,我說:“有時錯了也得聽!”“為什么?”兒子又問。“聽話,就是表示對長輩的尊重!”“聽著您說話,就是尊重您?”“對!”我干脆地回答。“聽著您說話,不一定尊重您!”兒子馬上反駁。“你說什么?”我盯著他。

  兒子說:“我有證據!”“什么證據?”我問。

  兒子立馬從自己的書柜里找出一本書來,翻開說:“這篇文章是我剛剛看過的,給你念念。”接著,兒子念道:“美國已故專欄作家瓦爾特·溫契爾,在世幾十年間,既寫文章又做廣播,天天羞辱名人,造謠生事,吸引了5000多萬聽眾,這一數字占到美國成年人的三分之二。

  你一定會想到,瓦爾特·溫契爾無疑是一位受人喜歡的作家與名嘴。但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1975年,當他去世時。卻出現了蒼涼的一幕:全美國來為他送葬的只有一個人!一個與5000萬,這該是多么大的差距啊!這件事該怎么解釋呢?這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就像葵花向陽并不是喜歡陽光那樣,5000多萬人聽著他,并不是喜歡他,更不是尊重他!”

  這段故事被兒子念出來,一字一榔頭敲擊著我的心靈,頓時覺得自己那塊心碑動搖了,且轟隆一下,坍塌了……

  (4)我們都可以成為上帝

  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將變成黑夜。

  哈佛家訓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12月里寒冷的一天,在紐約百老匯,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孩子,光著腳,隔著櫥窗出神地往里面看,全然不顧自己已被凍得瑟瑟發抖。

  一位路過的女士看見了,走近孩子,蹲下身子,輕聲問道:“孩子,你這么專心地看著窗子,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在祈求上帝賜給我一雙鞋。”

  這位女士拉起男孩的手,走進店里,讓店員給孩子拿來6雙襪子和一雙鞋。她又請店員打來一盆熱水,拿來一條毛巾,接著,她摘下手套,跪了下來,用心地把孩子雙腳洗干凈,并用毛巾擦干。然后,幫男孩穿上襪子,穿上鞋子,隨后,把剩余的5雙襪子全讓男孩帶上。

  當他們走出鞋店,這位女士撫摸男孩的頭,柔聲地問:“孩子,你現在覺得舒服一點了嗎?”男孩點頭。當女士和男孩告別,正要離去時,小男孩從后面拉住了她的手,抬起頭看著她的臉,眼里噙滿淚水,用顫抖的聲音問:“太太,您是上帝的妻子嗎?”

  阿根廷曾組織了一場尋找最有愛心孩子的比賽活動。比賽中,8歲的麗貝亞說,當奶奶得了關節炎,再不能彎腰涂染腳趾甲,爺爺就用心給奶奶涂,甚至他自己的手得了關節炎也照樣如此。4歲的里特說,愛就是你笑的時候讓你開心的東西。8歲的辛迪說,在鋼琴獨奏會上,我在臺上,因為看著臺下所有人都看著我,心情緊張,這時,父親沖著我微笑,示意我不必緊張。最終,一個4歲的小男孩成為獲勝者。小男孩的故事也很簡單:他的鄰居是一位剛剛失去妻子的老人。這天,這名小男孩看到老人坐在院子里的凳子上哭泣,于是,他靜靜走進他家的院子,爬到他的膝上,然后就坐在那兒。后來,他媽媽問他對那個鄰居說了什么,小男孩說:“什么也沒說,我只是幫著他哭。”

  大愛無故。法國的羅曼羅蘭說過:“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將變成黑夜。”愛是充實了的生命,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責任,能夠創造人間奇跡。生活中,我們都可以成為上帝,或者“上帝的妻子”!

  (5)父母最怕是孩子

  小時候,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怕我們冷,也怕我們熱,怕我們被人欺,也怕我們闖禍。如今,他們老了,更怕我們,怕給我們添麻煩,怕我們嫌他們唆,甚至怕我們不回家。張愛玲有句話令我記憶深刻:人老了,不知為什么,總有些怕自己的兒女。人到中年,重新回味,才明白這里的“怕”,有依賴和討好的意思,心里頓時涌出辛酸。

  我和父母住在同一座城市里,十天半個月回一次家,我總是盡量幫父母多干些家務活兒,累得要命。后來,我再回家看父母,卻發現窗玻璃是亮堂的,灶臺是潔凈如新的,床單衣物都洗得干干凈凈。我心疼,埋怨他們:“等我回來收拾嘛!”父母憨笑著說:“不是怕給你添麻煩嗎?你一天到晚挺累的。”

  聽了這話,眼里有了潮熱。女兒幫父母干點活兒怎么能是麻煩呢?我反思,是不是自己在父母面前抱怨太累太忙,被父母記在心上了?

  同事小郭曾經埋怨母親愛嘮叨,說真不想聽到她的聲音。幾個月前小郭的母親終于不再嘮叨了。小郭問母親:“怎么話少了?”母親微微一笑:“怕你嫌我嘮叨,我就少說。”一個星期前,小郭的母親忽然患上腦血栓……如今的小郭每天都哄著母親說話,逗她開心,她多么希望母親和以前一樣嘮嘮叨叨啊!

  看到一則新聞,一對老夫妻為了讓兒女常回家,設立了一個“回家獎”,兒女每回家一次就能得到百元以上的現金。看過一個廣告,節日里女兒們輪番打電話說不回家,剩下孤單的母親獨自發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父母害怕我們不回家?我們總以為自己做得很好,打個電話問候一聲,給父母多些零花錢,卻忘了要多陪伴他們。

  父母老了,最“怕”孩子。孩子說母親不懂得保養身體,母親就堅持每天健身做運動,怕自己得病拖累人;父親怕孩子說他健忘,丟三落四的事兒從不向孩子匯報;孩子說工作忙、收入少,父母怕孩子生活苦累,說自己一切安好,不必回家看望,甚至找借口給孩子塞錢……父母老了,他們忘記了很多事,卻從沒有忘記過愛孩子。

  所以,請不要苛責年邁的父母,就像他們不曾苛責我們兒時的頑皮。在父母面前,不妨“神化”一下自己:沒有什么事兒能難住我!讓他們放心。常回家看看,別讓父母“怕”我們,盡孝,有時就是這么簡單。

  (6)帶兒子乘風翱翔

  整個秋天,翠平都在為升入高二的兒子煩惱,他顯然已沉湎于手機上的玄幻小說里。

  她根本不知道兒子下載了數十部網絡小說,夜以繼日地拜讀,直到兒子的班主任叫她去談話……翠平痛心疾首,兒子那邊一副水潑不進的不耐煩:“好了好了,我知道了。老媽,你這么厲害,現在還不就是個小會計!”

  翠平頓時啞了。接下來,她一星期沒怎么管兒子。

  周六一大早,翠平就把兒子叫起來:“穿暖和點,背上這個包,咱今天要開車上山。”兒子不解:放著一堆作業不做,老媽這是要帶自己出門郊游嗎?

  到了山腳,翠平跟兒子一起背包上山。走到半路,有了同路人,都是臉膛黑紅的大漢。兒子聽他們一面恭恭敬敬地稱老媽為“翠平姐”,一面還討教些問題。漸漸地,他聽出點門道:原來這是個業余玩滑翔傘的隊伍,成立兩年多了,老媽還是其中的元老。兒子忍不住驚訝地瞄了一眼媽媽。

  到了山頂,翠平親自當教練教他。翠平當天沒有讓兒子飛滑翔傘,兒子手搭涼篷瞅了半天別人飛行,問老媽第一次上天的感覺怎么樣。翠平說:“飛行時沒什么,降落時心慌拉錯了剎車,結果滑翔傘掛在一棵橘子樹上。”

  “哦,后來是怎么下樹的呢?”“橘園的主人扛來了梯子,把我連同滑翔傘一起從樹上解救下來。”自從兒子上了高中,母子倆從未這樣饒有興致地交流過。

  終于,露宿一晚后,第二天清晨,兒子準備好了。翠平親自幫他戴好頭盔,把應答要用的耳機塞好,然后借了隊友的傘,落在兒子后面一步,緊跟著起飛。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但在騰飛的那一瞬間,它靜下來了:整個世界的喧囂完全消失,只聽見風吹過傘繩,耳畔發出舒服的“呼呼”聲。山谷的風景撲面而來……

  兒子第一次起飛心中就有美妙的篤定感,他知道有媽媽通過耳機指點,自己完全不用擔心掛在樹上。

  好了,就快看到學校的操場了,他穩住神,身體在著地的一剎那向著有沖力的方向微跳一步。先行到達的大漢們發出歡呼。媽媽在兩分鐘之后也降落了,她的表現是這群人中最出色的。

  兒子從來沒有這樣為媽媽驕傲過,特別是她在打包離開前的最后一句話“我先陪兒子走了,他還有功課要做”,令他莫名感動。

  回到家,兒子安安靜靜地寫作業去了,翠平則準備午飯,一切如常,一切又不同尋常。翠平心中暗嘆,要讓十七八歲的毛頭小子承認媽媽的眼界寬闊有多么難。幸而,她可以教他乘風翱翔。

  (7)讓孩子吃吃泥沙

  阿靈和阿盈母女倆劍拔弩張,時起勃谿。

  在聚餐會上,阿靈氣呼呼地說:“小孩才三歲呢,她卻事事講求教育原則,荒唐!孩子不肯吃飯,她便把飯菜倒掉,還振振有詞地說,孩子已經三歲了,當然知道饑和飽的感覺,逼他,是違反生理需求的。她忘了,我以前是怎樣喂她的。她不吃,我便把食物盛在保溫盒里,帶她到兒童游樂場去,當她忘情地玩著時,我便一口一口喂她,整一大碗的飯啊菜啊肉啊,吃得個一干二凈;一頓飯,得花上一兩個小時耶!照顧孩子呀,沒耐心,能行嗎?最氣人的是,小豪豪不肯吃飯,我刻意做了小點心端給他吃,她居然還大發雷霆,說孩子已經三歲了,我這樣慣他,等于是放縱他使性子。唉,可憐的小豪豪,才三歲啊!”

  有一回,小豪豪攀著陽臺的欄桿,好奇地俯瞰樓下眾生。阿盈喝令他下來,然后,用藤條打他的手心,把他打得哇哇亂哭,阿靈罵她:“你瘋了啦,孩子才三歲,你竟用體罰!”阿盈理直氣壯地應道:“我一再告誡,叫他不準攀欄桿,萬一跌了下去,連命都不保呀!他已經三歲了,這樣重要的話都沒放在心上,難道不該打嗎?”阿靈心痛地說:“他才三歲呢,用藤條嚇唬嚇唬就可以了,干嗎真個使勁去打呢?”阿盈叫道:“媽媽,你以為我在和豪豪玩游戲啊?不讓他吃痛,他會記取教訓嗎?”阿靈生氣地應道:“以前你小的時候,就算再調皮,我也不曾鞭打你啊!”

  我注意到,在阿靈的敘述里,有幾個“關鍵詞匯”,那就是:“才”和“已經”、“以前”和“現在”。這幾個詞匯,恰好反映出兩代之間對教育截然不同的看法。阿靈認為豪豪“才”三歲,還處于懵懂無知的年齡,需要呵護,所以,百般遷就;然而,阿盈卻覺得豪豪“已經”三歲了,早已進入需要紀律對付的階段了,所以,嚴立家規。母女勢如水火,只因為教育理念不同。

  曾經讀過一則短文,文中通過一個有趣的小例子,寫出了兩代之間迥然而異的教育哲學。有一回,一位老媽媽遠到澳大利亞去探望她的女兒和四歲的小孫女。三個人到海邊去玩,老媽媽和女兒坐在陽傘下納涼,當她看到蹲在沙灘上的孫女將一把泥沙塞進嘴里時,大驚失色地嚷道:“別,別吃!”說著,便要沖過去阻止,但是,女兒卻一把扯住了她,氣定神閑地說:“吃泥沙,有什么關系呢,就讓她吃啊,如果她覺得不好吃,一定會吐出來的,以后,自然也就不會再吃啦!”

  年長一輩的父母,實施的是間接的教育;年青一代的父母呢,強調的是直接的體驗教育。直接教育所帶來的不愉快經驗,會讓孩子銘記終生,永不再犯。間接教育呢,沒有切膚之痛,父母循循善誘的語言,也許會成為孩子耳邊一股無關痛癢的風。

  爺爺和奶奶,應該與時并進,放心、放膽、放手,讓親愛的孩子以他們的理念和方式去教育他們的下一代。吃過泥沙的孩子,當會懂得“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

  (8)孩子不是被物化的獎杯

  我好多年沒見到這位高中好友的父母了。上周當我跟他和他的妹妹及家人一起吃晚餐時,我看著他們,試著想起我上次看到他們是什么時候。那一定是高中畢業典禮時,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見到他叔叔、他嬸嬸,以及他們的兩個小孩。他們的孩子跟我們大約相仿,很巧,兒子比我朋友小一歲,而女兒則比我朋友的妹妹小一歲,那天是他妹妹生日。

  第一次談話是這樣開始的:

  嬸嬸說:“生日快樂,恭喜!你幾個月后將從一所很好的大學畢業了。你和你哥都很會念書,真的很乖,讓你們父母都很驕傲。我們覺得奇怪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念不到一樣好的大學,然后找不到一個好工作。我們的兒子大部分的時間待在家里……”

  他們的孩子低頭不語。我朋友的媽媽說:“哎呀,哪會。我家小孩在學校都很懶,總是在玩,在中學和高中成績也只是過得去而已。他們只是運氣好而已……”

  每個在亞洲或者說臺灣環境長大的人都可以很容易想象,在那樣的晚餐上,兩家父母之間的對話會是怎樣的。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我們在臺灣收到成績單時。當我還在美國念小學時,我們第一次收到成績單時,老師不斷說:“當你們收到這學期的成績時,仔細看看,然后就收進背包中。沒必要給學校里面其他人看。你的成績是你的事、你的隱私,也不要去問其他人的成績,這是他們的努力、他們的成果,也不關你的事。你要尊重每個人的隱私和不同。”

  她那天早上至少重復說了三次。但當我們在臺灣念初中或高中的時候呢?

  不僅是把我們的成績公開,他們往往還會貼在辦公室門口外面,讓整個學校和老師都能看到,讓他們比較和討論。

  從詢問和比較某人的年齡、職業成就、現在薪水,到他們什么時候結婚或幾時生小孩,亞洲社會喜歡比較每件事。

  如果我們繼續這樣,這會沒完沒了。無論我們如何努力為社會中每個新一代人做到公平,但總是會有些東西可以比較和嫉妒;其他人的幸福快樂、他們的笑容、其他人的夢想……

  那天晚上,當我們結束晚餐準備要離開時我說:

  “我們一定花了前半個小時來比較孩子的成就。諷刺的是,孩子自己沒說什么,他們從來不會被問,永遠都是父母在說話,好像孩子就不過是被物化的獎杯。”

  我的朋友嘆氣說道:“是的,自從我們念高中開始,每隔幾個月在家族聚會時這個場景就會重復一次。我和我妹在學校時念書認真到好像發瘋一樣。我總是想要偷偷對自己的堂兄弟說抱歉,因為我們都是相同年紀,然后過去20年都一直像這樣被比較著。我很肯定許多中式家庭也一樣,這樣的事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家庭緊張和對孩子的壓力。讓我們確保某天,當我們是父母時,我們知道不要把焦點放在這類議題。”

  人生很短,讓我們依照正確的理由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不只是為了面子,以及為了他人的想法。

  長遠來看,那樣我們可能都會更快樂一點兒。

  就像我小學老師常說的:你的分數、學校、生涯目標、人生。那是你的事,跟別人無關。停止在意或問別人的成績。

  (9)別碰孩子的三大隱私

  這些天,一位中國爸爸因為給10歲女兒洗澡被美國警察擊斃事件,引起了海內外讀者的強烈反響。這個悲劇不僅反映了中美國情的不同,也直接涉及了美國孩子的隱私問題。或許國內的讀者并不完全了解,保護隱私,是美國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內容。

  具體來說,美國孩子有三大隱私,家長和老師必須時刻牢記:

  學習成績的隱私。無論成績是優是劣,任何美國學生的學習成績都屬于隱私范疇,美國學校和家長對此都有保護的義務。比如美國中小學老師絕不會在班級公開發布學生成績,更不會把學生按照成績高低排隊。即使是美國大學,如果老師想公布成績,也不會把學生的大名貼出來,頂多用學生證號的最后4個字母代替。

  中國的中小學盛行排榜,我在國內讀書時這樣,現在的學校還是這樣。今年夏天我回國去一所中學旁聽,那天剛好是公布學生成績日。當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按照成績高低公布成績時,我真替差等生難過。唉,按照美國人的觀點,這是公開的歧視啊。

  肖像的隱私。只要是家長,都愛給孩子照相,美國家長當然也不例外。美國照相雖然很簡單,但孩子們的小臉兒并不簡單。如果你未經允許就給哪家的孩子照相,若遇到嚴格的家長,說不好你要吃官司。在美國學校的集體活動中,難免會有集體照。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集體活動的照片中曝光,美國學校會給你一個表格,讓你明確說明。

  我比較愛給孩子們照相,也時常在博客中貼幾張孩子們的照片。有一次,我在博客中無意中貼了一張我家孩子和同學的合影,被我家孩子發現了。這下可壞了,我幾乎成了孩子們眼中的“大壞蛋”。媽媽,沒經過允許,你咋就貼我同學的照片呢?快把它刪了。這個小故事并不說明我家孩子死板,而是說明美國教育的成功。不用說教,不用誰提醒,每個美國孩子對肖像隱私都有自覺的保護意識。

  身體的隱私。早在幼兒園時,美國孩子就接受了身體隱私的教育。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著,如果誰觸摸了你的隱私部位,你要向老師和家長匯報。

  現在我們來看看被美國警察擊斃的中國爸爸,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合適才使自己喪命。首先,他對女兒的獨立生活能力教育不當。10歲的女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洗澡了,為啥非要父親幫忙呢?我的這種想法,估計美國學校也有。難怪他們會介入此事。其次,這位爸爸和她的女兒雖然都生活在美國,但無論女孩還是父親,對身體隱私都缺乏應有的認識。最后,中國爸爸不應該用刀對抗警察,而應先束手就擒,以后再爭取機會申訴。

  關于這三大隱私,我并不覺得美國人死板,而是認為美國教育更人性化。對孩子隱私的尊重,其實就是對孩子個性的尊重。只有這樣,成績差的孩子才不會被人嘲笑,長得丑的孩子不一定非要到集體照中去曝光,愛惜自己身體的孩子也不必受到大人的指指點點。

  (10)媽媽,我要離家出走

  那天,簡直太忙太亂了,我和丈夫都忙得暈頭轉向、筋疲力盡的。我們那八歲半的兒子賈斯汀·卡爾因為淘氣而不斷受到我們的訓斥。在幾次勸告無效之后,我丈夫喬治終于忍無可忍了,呵斥他站到墻角去。他立刻安靜下來,但非常不高興。終于,沒過多久,他咕嘟著嘴說道:“媽媽,我要離家出走。”

  聞聽此言,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驚訝,而且,他的話讓我大為惱火。“你要干什么?”我未加思索地脫口問道。但是,當我轉過身去看他的時候,他的臉上寫滿了悲傷。那小小的模樣,看起來是那么天真,那么無辜,就像是一個天使。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感覺到了他的痛苦,并且想起了我小時候說起這句話時的情景。當時,我感覺自己是那么的不討人喜歡,是那么的孤獨。而此刻,我感覺到賈斯汀·卡爾所要表達的遠遠不止他說出來的這些。我仿佛聽到他的心在呼喊:“你們怎么能不理睬我?求求你們關注我!我也很重要!請讓我感覺到你們需要我,無條件地愛我,永不離開我!”

  “哦,那好吧,賈斯汀,你可以離家出走。”我一邊收拾衣服,一邊溫和地輕聲對他說,“不過,我們要帶上你的睡衣,還有外套……”

  “媽媽,”賈斯汀說,“您在干什么,”

  “呃,我們還要帶上我的外套和睡衣。”我一邊把這些東西裝進一個袋子里,放在門邊,一邊說道,“好啦,賈斯汀,你確實想要離家出走嗎?”

  “是的,媽媽,可是,您要到哪兒去呢?”

  “呃,如果你真的要離家出走,那媽媽也得和你一起走,因為我決不會讓你孤單一個人的。你知道,我非常愛你,賈斯汀·卡爾。”

  當我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一直互相擁抱著。“您為什么要和我一起走呢?”他問道。

  我注視著他的眼睛,答道:“因為我愛你,賈斯汀。如果你走了,我的生活就會永遠改變了。所以,如果你真的要走,我肯定會和你一起去的,我一定要確保你的安全。”

  “那爸爸也會和我們一起走嗎?”

  “不,爸爸必須留在家里。因為我們走了以后,他要在家里照顧你的哥哥埃里克和特雷弗,而且他還要去上班,還要看家。”

  聽我這么一說,他想了一會兒,然后問道:“媽媽,我們可以留在家里不走嗎?”

  “當然可以,賈斯汀,我們當然可以留下。”

  “媽媽。”

  “怎么啦,賈斯汀?”

  “我愛你。”

  “我也愛你,寶貝。幫我去拿一些爆米花,好嗎?”

  “好的,媽媽。”

  就在那一刻,我猛然領悟到了為人母者所擁有的天賦才能與神圣職責,那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樹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而這一切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看著趴在我懷里的賈斯汀,我深深地意識到我擁抱著的不只是一個小孩兒,更是一份無比珍貴、無比純潔的天賜寶貝,就像是一塊希望被人呵護、期望被神奇地塑造成一個充滿自信的成年人的美麗泥土。就在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作為母親,我永遠都不應該“逃避”任何機會向孩子們表達我對他們的愛。對我來說,他們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重要的,是最惹人喜愛的,是上帝賜給我的最珍貴的禮物!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宅男噜噜69国产精品观看 |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 亚洲欧洲日韩一区二区日本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 日韩欧美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