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性
現在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公主少爺,什么事也不用干,都是父母操辦,獨立性非常差,各位家長來學習下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性,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性
不做保姆式媽媽
如今很多孩子到了入學的年齡還是不會穿衣、綁鞋帶,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要父母操勞,孩子的一切事情都代勞,讓孩子失去了掌握基本技能的機會,擔心孩子受苦受累,甚至到了成年還是幫孩子全權代勞,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親身體驗的機會,也喪失了動手的基本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失去了獨立性。
要知道,社會競爭力大,自己只能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他提供幫助,而不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就立刻接手來代勞,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獨立性與動手能力,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應該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先從小事做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鼓勵孩子自己動手,慢慢做好,逐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不是抹殺孩子學習的過程。
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所有要求
現在的獨生子女“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求必應,把孩子捧在手里,不管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滿足,如果沒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很多家長還會覺得愧疚,隨著年齡增加,他們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小書包,到高科技電子產品與名牌服飾,孩子的物質需求越來越高,一旦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時,就會哭鬧不已,甚至死纏爛打,很多家長只要一看到孩子哭,就無條件滿足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膨脹,凡事都只會考慮自己,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一旦孩子離開父母,就不適應環境。
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的不僅僅只是物質,還要有愛的灌溉,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工作的艱辛和金錢的來之不易,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物質需求時,應該學會堅決地拒絕,而不是妥協,如果是合理的,也不要輕易滿足,而應該換種方式,比如讓孩子去做做家務,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獎勵,這樣可以讓孩子懂得,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獲,一味哭鬧、發脾氣或者蠻不講理是達不了目的的。
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
兒童意外受傷的事情經常發生,當發生意外時,家長們就特別小心,對小孩看管加嚴,做出相應的保護措施,殊不知,由于自己的過度小心,反而會對孩子保護過度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要做好良好的解析,哪些交往方式是值得鼓勵的,哪些人是要拒絕對話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跟老師溝通相處,也不利于他跟其他同齡人的交往,影響了孩子的交往能力,有些家長見到孩子與其他孩子鬧矛盾后就告誡孩子不要和他玩,注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凡事不能自立,遇到問題不知所措。
如何防止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關鍵是給予孩子鼓勵和放手讓其發揮,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勇敢的,可以獨立完成很多事情,平時鼓勵孩子獨自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買東西,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等,父母如果擔心安全也可以在一旁觀察。
其次,放手讓孩子多做自己喜歡的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接觸他感到好奇的東西,讓他盡情去摸索,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不要打擾孩子做事
通常小孩子都是做事三分鐘熱度,容易分散精神和注意力,很多時候是由于父母經常打擾孩子做事造成的,孩子充滿好奇心,容易被身邊的新鮮事物吸引,愛對其研究摸索,看到他們認真地做事情時,孩子孩子處于全神貫注、高度興奮的狀態,此時的他們特別靈敏,理解和記憶能力也非常強,如果媽媽突然出現,貿然問道“寶寶在干嘛啊?給媽媽看看”“哪里不會了?讓媽媽教一下你”,不但會打斷孩子的思路,還會導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長期下來,孩子在做事方面就養成很難集中精神、三分鐘熱度的習慣。
相信孩子能力,給予肯定與支持
如果孩子和你說想自己試試的時候,證明他想自己獨立完成,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學會安靜觀察孩子,當遇到難題時才伸出援助之手,指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當他們想和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時,要贊揚他,說一些鼓勵的話,注意孩子才能更有信心去保持研究熱度。
孩子的依賴性強,獨立性差很多時候是由父母造成的,孩子總要長大,不可能照顧他一輩子,所以各位家長記得要適時放手,多給孩子一些學習的機會,這樣才能更好地成長。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的方法
獨立性是指一個善于自我決策,能獨立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實施解決問題行為的一個性品質。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應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
許多家長一面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不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一面又總是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獨立性太差,怕孩子長大后不能面對競爭激烈未來社會。其實家長的認識和教育行為都至關重要。
1、在思想上要明確認識,高度重視
3歲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期。這時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們對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現極大的興趣,看見大人掃地,也到處找掃把;家里來了客人,馬上搶著遞拖鞋;明明還不會疊衣服,卻偏偏要“自己來”......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孩子獨立意識發展的表現。但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等等發育尚不完善,動作還不協調,因此常常會弄臟了衣服,損壞了東西,對此,家長要有正確的認識,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理解,寬容孩子的“錯誤”,支持孩子自己動手。否則,錯過這個時機,等孩子的依賴性形成后再想補救,那就十分困難了。
2、在行動上要提供機會,大膽放手。
孩子的能力是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沒有鍛煉的機會,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也就無從說起。因此,家長在行動上必須解放孩子的手腳,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實踐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那些應該做并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飯、穿衣、洗臉洗手、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同時,孩子的事應盡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決斷。如玩具應該放在什么地方,玩什么,與誰玩等等。另外,還要有意識地創設條件,讓孩子做家長的小幫手,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如擺碗筷、擦桌子、整理書柜、到鄰居家借還東西,到附近商店買東西等等。只要孩子想做的,愿意做,就要大膽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沒關系。
3、在方法上要因勢利導,正面鼓勵。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能急于求成,要講究方式方法。孩子一開始學習吃飯,洗手等等,都是當作“玩”來對待的,家長應正確把握孩子的這種游戲心理,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讓孩子在生動、有趣的玩樂活動中提高獨立能力。同時,家長還要通過具體、細致的啟發和直觀形像的示范讓孩子循序漸進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玩具怎么放更整齊,與同伴發生糾紛時該怎么解決矛盾等等,幫助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當孩子犯”錯誤“時,一定要寬容對待,正面引導,以免打擊孩子嘗試獨立的積極性;當孩子表現出獨立的愿望或做事情有一點進步時,則要及進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進一步作業努力。
比如:兒子在體操班上,有一位做”場外指導“的家長,第不發現孩子動作做得不對時(她總能隨時發現),她就大聲喝斥,糾正孩子的動作,有進還沖上場去調整,這樣不斷地打斷老師的教學,令其他家長側目,而她的兒子也就在這不斷被糾正的雙重教學壓力下越跳越糟。我想,這樣的家長是相當少見的,但從在場監督的不少家長緊張的臉上可以看出來。他們或多或少地不滿孩子做錯的動作。
這么要緊嗎? 我問自己,是否太放任了?我只看見兒子高興地來了,看見兒子跳得對的,跳得好的;錯了有老師糾正,那不是需要我的目光停留的地方。每當兒子回頭年我時,都能看見我的笑臉,我的鼓掌,我認為這是我存在的理由。果然,下課后,兒子說下次不用我陪了,他自己能跳好,她是全班跳得最棒的。我也認為她是跳得最好的,而事實上真的是不是又有什么關系呢?
是的,油畫棒涂得不勻有什么關系?早上起來襪子疊得不平有什么關系?動動物園找熊貓走錯路有什么關系?那都是兒子自己想的,自己做的,我寧愿要兒子自己做的一分,不要媽媽幫著做的十分。
對于孩子的學習來說,過程永遠比結果更要。獨立性的成長也是這樣。只要孩子喜歡了,投入了,積極參與了,就不要太關注細節的好與差。只要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獨立性,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很棒。
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孩子成長需要和諧的環境。因此,幼兒園要為幼兒創設寬松、愉快的環境;幼兒教師要給幼兒營造出一種溫暖的“家”的氣氛,使幼兒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愉悅感,這是培養幼兒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必要的外部條件。
一、在教育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
2-3歲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言語和動作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范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不要成人抱著,甚至不愿讓人拉著手走路。他們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對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對自己要干的事又說:“我會,我自己來。”可是,家長無條件的包辦代替,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認識:什么事情家長都可以幫著干。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要慢慢地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兒的獨立意識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隨著他們身體的發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漸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的不象樣到做的井井有條。這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獲得自身的發展。
二、在學中玩,在玩中學,讓幼兒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后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傳統的傳授技能方式一般分三步,即教師示范講解、提出練習要求、孩子反復操作。孩子在學習中既枯燥又無味,學習的質量也大打折扣。將游戲與技能學習相結合后,游戲就能發揮特有的趣味性,提高孩子的興趣,在學中玩,在玩中學,便于孩子掌握自理能力的技巧。
三、給幼兒更多的自由空間,在自由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家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獨立性的培養,她說:“教育者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應尊重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是在獨立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就應該為他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教師更要注意創造機會,培養幼兒自己作選擇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選擇、探索、表達的自由。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忽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注意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必擔心失敗和批評,可以大膽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意見。
四、教師要因材施教,分層培養,使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 具有較強獨立意識的幼兒,要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探索周圍世界,并在主動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獨立意識較弱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對孩子的發展作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沒有達到你的要求,就橫加斥責。
五、教師的表揚,是增加幼兒做事的信心和勇氣的動力。
在培養幼兒獨立性時,應經常運用有效表揚的方式來強化他的行為。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和要求他們去克服困難,堅持自己去獨立做事,為幼兒的自主、獨立發展創造民主、寬松、愉快的氣氛,尊重幼兒自主成長的要求,讓幼兒有較多的機會自我表現,獨立完成任務,自由玩耍,從而在其中學會協調自己的感知,發展自己的思維,組織自己的語言,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形成自己對事物的判斷,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行為的方式,成為獨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現代兒童。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性】相關文章:
父母應該怎么培養孩子的獨立性11-24
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心08-13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11-12
如何培養孩子感恩之心08-23
如何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12-19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01-14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膽量10-13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優雅氣質08-16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的學習習慣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