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認識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等問題。
2、領悟概括本文的基本觀點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3、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學習體會本文的寫作藝術。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認識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等問題。
2、領悟概括本文的基本觀點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學習體會本文的寫作藝術。
教學方法:
討論與歸納
教學過程:
一、文題解讀:
改革開放后,國門大開,外國文化大量涌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些異質異域文化的涌入,勢必會和我們本土文化產生沖撞、互動、交流融合而呈現出異彩紛呈的特點。《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以美國麥當勞快餐在中國的中國化特點,探討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大趨勢下不同文化的融合。課文也就是在這種趨勢下有感而發。
二、作者簡介:
翁乃群,中國現代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南昆八材》等書。
三、文本研習:
(一)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全文結構怎樣?概括各段大意。文章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的述說美國的麥當勞來到中國以后發生的變化。
第二部分(第2—5段),麥當勞體現的美國文化影響了中國顧客。
第2段,將麥當勞餐廳與中國餐館相比較,突出麥當勞的平等、民主氛圍。
第3段,從揭示麥當勞吸引人們的原因人手,描述各類社會人群心目中的麥當勞。
第4段,麥當勞使中國人接受一種新的行為舉止。
第5段,中國人心目中的麥當勞餐食和麥當勞的企業哲學。
第三部分(第6—8段),麥當勞來到中國以后的變與不變。
第6段,麥當勞努力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把自己塑造成為中國地方企業形象。
第7段,麥當勞在中國的經營策略。
第8段,從麥當勞的地方化談外來文化的本土化問題。(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用中國火藥西用化等事例與麥當勞地方化作類比,從而論證論點)
第四部分(第9~11段),文化沖撞的作用和意義。
第9段,全球化的實質。
第10段,從文化交流的勢頭看當前文化沖撞和互動的規模。
第11段,文化沖撞所引發的變動的多向性。
(二)探討下列問題:
1、《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一文題目的含義是什么?“表達”是什么意思?
明確:(1)麥當勞快餐的中國文化特點,或是麥當勞的中國化特征。“表達”即“內涵”或“含義”的意思。
2、美國的麥當勞來到中國以后發生了哪些變化?(請分條列出。)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1)麥當勞的“快捷”變得慢下來(2)麥當勞在許多北京顧客眼里成為悠閑消遣的場所。(3)價廉的麥當勞在許多中國人眼中并非“價廉”。)這些變化說明麥當勞“其中被賦予的意義與其美國祖源地卻有很大的不同”,“對北京和中國老百姓來說,麥當勞作為美國文化的符號意義比它作為快餐符號意義更為重要”。
3、為什么麥當勞快餐備受消費者的歡迎?
明確: 麥當勞餐廳有一種平等、民主氛圍(2節);麥當勞的就餐環境優良,服務優良(3節);麥當勞餐廳有益于養成“文明”的舉止(4節);麥當勞食品富有營養,科學合理(5節)
4、你怎樣理解文章第二段“一些顧客體會到麥當勞餐廳里平等、民主的氛圍”的含義?
明確:①在麥當勞,菜單品種少,價格差別小,消費差別不太,服務無大差別。②低收入不會露窮,高收入難以顯富。
5、麥當勞快餐是怎樣中國化的?
明確:北京麥當勞成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美國文化”,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積極融人當地社會,和周圍街道、社區建立良好關系,并積極回報當地社會;二是迎合當地人的消費習俗,如建立“情人角”和“兒童樂園”專區。三是積極組織家庭團聚,營造中國式的家庭氛圍。
6、問題探討:
麥當勞 又怎樣影響了中國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作者分析這些現象的目的是什么?請結合作品作簡要說明。(課本74頁)
明確:麥當勞作為美國的連鎖快餐店,有著統一的經營理念、經營策略。它伴隨著美國經濟的騰飛而獲得巨大成功,無形中具有了某種政治文化意義,人們視其為代表了美國的國家形象,同時,能夠在麥當勞用餐被視為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特征之一。它的品牌內涵中包含了其產品品質、產品市場定位、品牌文化、產品標準化生產及品質保障機制、品牌形象推廣、特許經營的市場擴張模式等。來到中國以后,為了適應中國民眾的消費水平、飲食習慣,在自我形象上作了些改變,增加了親和力,也就是所謂本土化。中國顧客在麥當勞就餐中領略了美國文化--廣義的說,就是西方文化,改變了自己的某些不良習慣,說明了文化交流常常是無形的、自然而然的,也是雙向的,相互滲透的。
四、總結課文:
1、你從本文得到了什么啟示々
明確:①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相互交融與碰撞是必然的,我們要坦然待之,不能阻止。
②合作共贏是正確處理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
③外來文化應在保持其本性的前提下,努力適應當地文化環境,積極促進其“地方化”進程。
五、比較閱讀:
閱讀《歐洲人的一張菜單》,并與《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結合起來思考,說說這兩篇文章在論說文化交流的意義和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課本74頁)
明確:《歐洲人的一張菜單》是一篇文化隨筆,也是從生活中一件極為平常的事物,看文化交流對于普通人生活的意義。這是歷時性的,憑借作者廣博的歷史知識來寫的,說理自然。《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也是談飲食文化的,但主要是憑借現場觀察和心理分析。注意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上來看問題。
六、布置作業:
1、你能否拿從外國(或外民族)傳入的一種文化現象,從文化角度作一分析?
( 提示:譬如可就肯德基、“韓流”等進行分析。①指出其文化內涵。②指出中國人接受它的理由。③指出其適應中國的做法。④可運用對比、例證、喻證等論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