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片斷一:
師:上周,有幾位同學借助“讀書成長筆記”,跟我交流起了三個問題——一位說“上了初三后,成績一直不理想,很苦惱”,一位說“自從當了班干部,每天都要做很多事,還得罪同學,壓力不小”,一位說“最近與同學斷絕了交往,感到很傷心”。同學們,當你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上碰到這樣棘手的問題時,你將會如何去處理?
(生作苦思狀,有幾位同學蠢蠢欲動,想表達自己的看法。
師:大家別急著說,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一篇文言課文《<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相信對你們解決這些問題很有幫助。請生簡介作者。
生: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并稱“孔孟。(生補充:他一生坎坷不平,有抱負,卻不得志,最后只有著書立說。
師:很好。他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不管在當時還是對后世,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請生齊讀課題,并說說讀后的理解。
生1:人一出生就要來受罪,只有死后才得到安樂。
生2:憂患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委靡死亡。
師:大家比較贊成誰的理解?(生說第二種看法。師給予肯定:非常好!成語“多難興邦、玩物喪志”就概括了這一思想。
師:為了幫大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給你五分鐘自由、盡情地朗讀課文。要求能結合課文注釋進行朗讀,掃清閱讀障礙。
(生自主上來朗讀課文,師幫助正音,并適當示范。
教學片斷二:
師:再給大家三分鐘,請你根據注釋和相關資料,嘗試對課文內容進行翻譯。可進行分工合作。
生1:譯“舜發于畎畝之中……百里奚舉于市”
師點評:重點掌握“發、舉、”的意思,體會其古今異義。還有文言虛詞“于、之”的用法。
生2:譯“故天將降大任……曾益其所不能”(可再讓一生說其理解。
師點評:重點理解“苦、勞、餓、空乏、動、忍”等詞的用法——形容詞使動用法;體會“故、所以、于是、其、曾”等詞的意思。
生3:譯“人恒過……而后喻” (可再請一生合作。
師點評:重點體會“恒、困、衡、征、喻”等詞的含義,積累通假字,理解古今異義。
生4:譯“入則……國恒亡”
師點評:重點掌握“入、拂(讀bì)、出、敵國外患”等詞的含義。(請學生整體感知作者的這段論述。
生5: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讓學生從整體對課文內容進行把握,為深入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作鋪墊。
教學片斷三:
師:本文作為一篇優秀的短論,主要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生:舉例子。(生補充:用了議論文常見的論述方法——擺事實、講道理。
師:沒錯!文中到底舉了哪些例子呢?
生:舉了“舜……百里奚”等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
師問:其共同點是——
生1:他們的事跡都用一句話概括,構成排比句,很有氣勢。
生2:他們都是在經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的。
師:作者從個別現象推到一般規律,歸納出了其觀點,請大家閱讀第二段并找出來。
生:讀全段。(多請兩位同學說說其看法。
師:很好!下面有哪位同學可以來概括這一部分的內容?
生:主要論述了“人才必先經歷苦難”這一觀點。(生補充:要成就大業,一定要先經受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練。
師:在第二部分,作者從個人推論到治國,主要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呢?
生:道理論證。(生補充:正反對比論證。
師:文中分別從消極的和積極的兩方面,緊扣“動心忍性”進行正面論述;
又從反面論述了磨難對于國家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師: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生:“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師強調標題。并請學生說說讀后想法。生嘗試表達對論點的學習體會。
(辯題設計:你覺得逆境出人才,還是順境出人才?讓學生充當正反方進行爭辯。師進行適當點評。
師:通過緊張的學習,大家獲得了什么樣的收獲?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生1:我學會了議論文的一般寫法。
生2:我學會了如何去化解學習上的壓力。
…………
生n: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人,要勇于挑戰自己。
師:多深刻的感悟啊!我也想跟同學們分享一下——我也喜歡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而不喜歡無所作為,我特別推崇高爾基說的一句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教學反思:
學生在這節課中表現最好的是,在“教學片斷二”中,大部分同學能集中精神并自主地進行“翻譯”,課堂上的這種嘗試性學習是我一直提倡的,只要你敢上來發言,不管對錯,我都會為其提供表現的機會,我總對學生說“課堂是你們的舞臺”,只要你抓住機遇,你的表現就是最精彩的!
今天這節課是在倉促中上完的,主要是之前設計的內容比較多,還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顯得眼高手低,有些不扎實。比如,“辯題設計”這一環節就沒能在課堂上充分展開,由于學生還沒有形成強烈的課堂表現欲望,濃烈的探究、合作氛圍還不能成為課堂學習的常態。差距不小,但我會為了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而不斷努力的。(2005、12、12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