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曹劌論戰》教學案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是: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關鍵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進而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要珍視,不應以模式化的分析解讀來代替學生的思考;一句話,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作用就是指導、引領和點撥。關于古詩文的閱讀教學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對古詩文教學的定位是:初中古詩文教學,是要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和飽滿的精神氣象,傳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種子。
《曹劌論戰》是義務教育課標核定的基本篇目之一,屬于精讀篇目,編排在北師大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的主旨是“歷史智慧”。縱觀全文,除幾處古今異義詞難理解外,其余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基本上就能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意,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教學時,我結合以前的教學得失進行大膽的嘗試,從課改理念的角度對全文進行整體教學設計,一改過去的“庖丁解牛”式的教讀,嘗試從訓練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素養入手,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不僅讓學生注意了重點實詞義的積累,而且在賞析方面也做了大膽嘗試。
我的教學流程是:
第一課時
1、熟讀課文,積累掌握重點字詞義。
2、疏通文意,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第二課時
1、 圍繞中心,體會詳略得當的安排。
2、賞析人物形象。
第一步:關于寫作特點指導:詳略得當。
1、讓學生先概括各段段意。
2、結合題目,體會圍繞中心詳略得當的特點。
(提示:能直接體現中心的材料詳寫,與中心聯系不大的材料略寫)
第二步:點撥人物形象:映襯對比。
1、 結合文中曹劌的言行,你認為曹劌是怎樣的一個人?
2、 結合魯莊公的言行,你對他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作為教育的引導者,必須依靠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把握課堂的節奏,語調的輕重緩急,學生的課堂反應,或借助多媒體,形象直觀;或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或依靠語調,引人入勝。記得對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賞析時,學生堅持的觀點是:魯莊公沒有遠見“鄙”,除此之外沒有另類說法。我耐心的啟發引導:魯莊公身上真的就沒有可取之處?,連問幾次,學生依然說“沒有”。此時,我沒有急躁,也沒有因為學生的回答讓我失望感到惱火,更沒把把自己的觀點想法,強行“推銷”給學生,而是另辟蹊徑,巧妙的用一組歷史人物讓學生進行比較:比干和商紂王、屈原和楚成王、魏征和李世民、曹劌和魯莊公相比,比較點是:比干,屈原,魏征,曹劌都在給國君提建議,但結局相同嗎?目的引導學生從辯證的角度認識歷史人物,這一比學生豁然開朗。紛紛舉手發言,表明看法,最終體悟到魯莊公身上作為政治家欠缺遠見,作為君王又不失賢明的一面,這是魯莊公的智慧體現。學生終于完成了對魯莊公的形象全方位的賞析和認識。
第三步:關于難點突破:先設計兩個問題幫助學生。
1、 曹劌是如何幫助莊公選擇戰機的呢?
2、 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有哪幾層因素?
再提供助讀資料:
1、當時沒有常備軍,有了戰爭,由國君任統帥,貴族任各級軍官,而士兵則臨時從奴隸中征集。曹劌說的“民弗從也”就是指這種征集工作來說的。
2、當時的作戰方式是車戰,所以文中又有“公與之乘”“登軾而望之”“視其轍亂”等語,這種戰爭一般持續的時間不長。
附:教學板書
有志之士佐明君
無為之君也成事
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我執教過五六次,通常教法:一段一段的教讀,一句一句的翻譯講解,不把每一個字義說出來,讓學生標注在書上,總覺得心放不下。結果課時花費的多,檢測反饋效果也不大理想。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就是“長工給地主做工一樣的架式”,被“地主的教師”擺弄,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回想曾經的教學過程,教師累,學生苦,收效微,氣都不打一處來。
這一節課下來,我感覺有幾個相對的亮點,總結如下:
一、學生“朗讀”充分,是本節課輕松自如的前提。在導入新課后,我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其余不作任何的要求,即讓學生不帶任何框架和束縛走進文本,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因而學生的學習熱情比較高漲,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任務的速度很快;為了檢測自學效果,我安排學習小組齊讀,“小組賽讀”環節,既促進了合作、交流,又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團結競爭意識,還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因而一節課下來,學生基本上都能順利的'熟讀成誦,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教師擺正位置,是貫徹新課改的根本。在疏通文意教學環節中,我注意到本課字詞除了四處古今異義詞外,其余相對比較淺顯,因而要求學生充分利用注釋理解句意、文意,增強了學生的主人意識;集中解決疑難,既節省了時間,又有效的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驗,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很好的起到了一個引領的作用。
三、用多媒體適當輔助教學,極大地節省了時間。戰車、服飾的反復再現,增強了學生的形象感,有效地促進了對課文背景知識理解。
基于以上的學習方式的鋪墊,整個教學流程顯得輕松自然,又流暢,也是我感覺這節課的相對成功之處。
當然,不是所有的課都很完美,我在引導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時,只注意了讓學生學習曹劌的身上的亮點,沒有適時點出魯莊公“賢明”的一面,是曹劌指揮長勺之戰,展示軍事才華的前提;另外,在課外遷移上未展開,沒有進行同類文章的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從課內逐步過渡到課外,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曹劌論戰》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文言文《曹劌論戰》教學案例03-30
《曹劌論戰》優秀教學案例04-04
曹劌論戰06-03
文言文《曹劌論戰》鑒賞10-20
《曹劌論戰》文言文鑒賞11-03
曹劌論戰文言文翻譯11-23
曹劌論戰文言文賞析12-03
《曹劌論戰》文言文及翻譯12-01
文言文曹劌論戰翻譯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