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下《12、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17-01-24  編輯:飛藝 手機版

  【《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課前我做了什么?

  1.讀教材。課文內容其實很簡單,自己也教了好幾個回合,對教材內容應該爛熟于心了。不過,我還是把課文讀了好幾遍,標出了小節號,圈劃出關鍵詞語,寫一些簡單的批注,如把“勤于觀察、充滿好奇、勇于實踐、善于思考、堅持不懈”等詞語寫在相關的段落、句子的旁邊;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內容,這些工作也都做了,主要內容就寫在備課的“調整與思考”欄內;課后的習題也重新思考了一遍。在讀課文的過程中,遇到兩個多音字“薄膜”的“薄”與“礦藏”的“藏”,后者沒有問題,曾不止一次地查過工具書,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明確的詞條,但這個“薄”字,可把我們害慘了。上網、翻工具書、同事間爭論,至今沒有定論,甚至為此開始埋怨教學參考書。

  2.搜資料。主要從網絡中搜集“斯帕拉捷”、“超聲波”的資料(昨天晚上也布置學生去搜集),還搜集了一些科學家的名言和“雙引號”的作用等資料。搜集的資料在教學中好像并沒有起多少作用,但是,我覺得解讀教材的視野更開闊,對教材的理解更透徹了,對“科學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學中就更投入,更有激情。顯然,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應該構建起廣闊的智力背景。

  3.備教案。對積累的教案進行了兩度調整:第一次的調整是“微調”,把兩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適度調整,主要是充實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減輕第二課時的負擔。第二次的調整是“重構”。思考得較多的是: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教學內容如何取舍?教學重點與難點在哪里?教學進程如何推進?教學過程中如何啟發與引導學生?等等。(請原諒我還是較多地用“教學”這個詞,這與“學程導航”的理念有些不符了。)我感到有些困惑的是:本堂課的語言訓練點在哪里?寫作知識的滲透是否成為本堂課的目標?教學內容的確定依據何在?我感到比較擔心的是:教學的時間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如何調和?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如何充分地發揮?備課的過程讓我時時刻刻感受到“教無止境”,所以也只能用“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句話聊以自慰。

  4.做“課件”。這個過程與“備教案”的過程幾乎同步。“課件”中無非是一些“導學提綱”之類,只有一張“夜景”圖片也算一種“學習情境”吧。

  5.教預習。按照備課組長的安排,本堂課提前一天進行,所以預習工作就有些倉促。沒有完整的課時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只是利用昨天中午和傍晚的零星時間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也讓學生給課文分了段、歸納了段落大意、概括了主要內容,重點學習了第一段,初步體會斯帕拉捷“勤于觀察、樂于思考、充滿好奇”的特點。好在本課生字詞很少,就不存在多少閱讀的障礙。

  二、放歸林間自在啼:課上我做得怎樣?

  寫下以上標題感覺有些不妥:一是“我做得怎樣”,最好任他人評說,所謂“旁觀者清”。二是似乎仍未擺脫“教為中心”的傳統,或許思考“學生學得怎樣”更有價值。好在“教學合一”、“教為學服務”,姑且思考自己的“服務質量”也未嘗不可。

  1.“閑庭信步”。對“學程導航”心馳神往,一直想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堂課主要分兩個板塊,均采用“閱讀提示——合作自學——展示交流”的流程展開,整堂課教師講的話極少,所以聽課的老師都感覺到我在課堂上“灑脫”與“輕松”。輕輕地點擊鼠標,學習的要求、方法便清晰地呈現在屏幕上;在講臺與學生座位間自然地走動,偶爾俯身與個別學生交流;對學生的發言作出評價、糾正、追問、總結、板書……忙忙碌碌的總是學生,有時甚至有點“隔岸觀火”的味道。課堂上的這份“從容不迫”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毫無疑問,課前的鉆研、思考、準備,尤其是對目標的準確把握、教材的了然于胸等,還有不間斷的閱讀積累,會讓我們在課堂上駕輕就熟、左右逢源。

  2.“水波不驚”。“基于任務的默讀訓練”是本堂教研課的研究主題。默讀訓練在語文課堂上一直受到“冷落”,有人就提出“打造語文課堂的‘靜界’”,提倡讓學生在課堂上“靜思默想”。教學實踐也讓我們體會到默讀訓練的重要性,“默讀便于思索,朗讀便于記憶”,同“朗讀”相比,顯然它更有利于培養學生“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和能力。基于這樣的思考,本堂課學生的學習活動以“默讀”為主,書聲瑯瑯、議論紛紛,這樣的鏡頭幾乎銷聲匿跡,課堂上顯得“風平浪靜”。即使在展示交流的時候,個別學生的朗讀、發言,就像海面上掠過的海鷗,也給人“水波不驚”的感受。

  平靜的表面下是否有“暗流涌動”,教師的引導顯然是關鍵。在組織學生默讀2~6自然段時,我提出三個“任務”進行了分步引導:第一步,理清內容,完成“蝙蝠實驗”表格;第二步,品詞析句,感悟科學精神;第三步,讀寫結合,領悟詳略有致的寫法。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在填寫“蝙蝠實驗”表格的時候,要求用“簡潔的詞語”,可是不少學生從課文中摘錄了太多的語句,顯然概括能力存在問題,經過點撥引導,學生應該是心領神會了。“感悟科學精神”環節顯然是本課的重點。交流中出現了這樣的鏡頭:第一位女生發言一口氣報出了一連串的答案:善于觀察、大膽猜想、勇于實踐、堅持不懈……我馬上就反應過來了:這是一位學習很用功的女生,她的手頭顯然有《課課通》之類的參考書,但是她的發言顯然沒有結合語言文字說出自己的感悟,而只是把參考書中的答案一股腦兒搬出來了。她發言剛停,我立即就追問她;她的表現還好,當即從課文中找到一個句子,說出科學家好奇心強的特點。或許其他的學生都從中受到啟發,接下來的發言都是有根有據的。現在回顧當時的情景,我還真有點感到慶幸。脫離了語言文字的“感悟”,或者說是沒有經歷大腦思考的“標準答案”,又有什么用呢?進行這樣的默讀訓練,最主要的任務當然就是“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領悟詳略寫法是一個難點,學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課堂上我問學生:為什么把第一次實驗寫得詳細,其它幾次寫得簡略,學生就都被難住了。這個問題的本身并不算太難,看來學生對寫作方法之類缺乏理性認識。繞了一些圈子,總算“化險為夷”。

  3.“蜻蜓點水”。首先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上存在“貪多求全”的問題。課文最后三個小節的學習任務有:默讀、畫“超聲波”工作示意圖并口述、圈劃體現“巨大的恩惠”句子、寫閱讀本文的感受等,而學習的時間只剩下10分鐘,學生也都露出了倦意。這時,我的內心不免有些著急,學生的自學時間當然就打了折扣,畫示意圖、口述等環節只能“一筆帶過”了。這樣處理,學生對“超聲波”的理解就存在問題,也喪失了語言表達訓練的機會。好在最后5分鐘交流閱讀感受,幾位學生的發言還是挺不錯,讓人有“聆聽花開聲音”的感覺,頗值得欣慰。其次是學生的思維與情感的深度不夠。對蝙蝠實驗的濃厚興趣、對科學精神的由衷敬意、對科學奧秘的迷惑與深思、對科學創造的喜悅與贊嘆……這些因素應該彌散、滲透、洋溢在課堂教學的氛圍之中。可是學生似乎都很乖巧,沒有迷惑,沒有碰撞,沒有驚喜,沒有質疑,甚至沒有議論,好像有點“囫圇吞棗”,“淺嘗輒止”;學生初次朗讀一些帶問號與感嘆號的句子,感情較為平淡就是很好的例證。再次是課文的背景資料未能與文本內容進行整合,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沖擊學生的思維岸灘。最后是參與面不廣,部分學生依然是“沉默的火山”。

  三、沉舟側畔千帆過:今后我該怎樣做?

  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成為幸福的語文教師”,“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已經很生疏了,應該翻出來,認真地研讀:認清語文學科的性質,把握語文教學的目標,這是語文教師最根本的工作。具體到某個學段、某篇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教學要求的設定與掌握、教學策略的運用與調整等等,我相信都能從《課程標準》中找到答案。應該做的事情還很多,比如語文課程建設,比如學生課外閱讀與習作的指導,有多少問題值得學習與研究啊。好在實行了網絡備課,我們像魚兒游進了大海,我們的課程視野變得開闊,教學理念也與時俱進。同伴之間的教研活動更增添了我們工作的熱情。我們好像懵懂的嬰兒找到前進的方向,也感受到成長的力量。學習、實踐、反思,我相信“學程導航”的理念會引領我們走向幸福的教學生活。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先锋资源不卡在线视频 | 欧美三级欧美一级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色欧另类欧欧美 | 亚洲伊人精品午夜在线视频 | 色桃花亚洲天堂视频久久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